李红军 张茂玉
新课程改革给教师和学生的角色和行为带来了新的变化,但社会对教师的角色给予了更多的期待和要求,而对学生的角色期待还是比较单一或停留在由教师的变化而带动学生的变化的层次上。这既不利于课程改革,也不利于建立新型师生关系。因此,深入分析新课程改革对学生的角色期待是顺利推进新课程改革、实践新教育理念的重要步骤。
一、角色期待及学生角色期待的意义
“角色”是一个社会学词汇,指与人们的某种社会地位、身份相一致的一整套权利、义务的规范与行为模式。在角色扮演过程中,角色期待是不可少的。所谓角色期待,是指担任某一职位者被期待的行动或特质,其内涵包括信仰、期望、主观可能性、权利与义务的行使等。角色期待的主要功能是让角色行使者明白其权利与义务,也即角色学习。人们正是在错综复杂的社会关系中,在不知不觉的角色学习过程中,逐渐把社会的行为规范转化为个人的道德行为。在新课程改革中,随着教师角色期待的变化,学生的角色期待也应随之变化。因而,明确学生在新课程改革中的角色期待具有重要意义。
1.有利于落实教育改革的理念,转变学生的角色行为,积极参与改革实践
教育改革是一项复杂的工作,是理念、政策和体制结构、历史和文化的大杂烩。随着对改革实施的日益重视,直接卷入教育改革的人——特别是教师、家长和学生等在改革实施上享有真实参与权和分享更多的信息成为可能,而这些信息同时也成为影响改革的因素。目前,部分家长和学生对新课程产生担忧,担忧改革的成本(失败)会降在自己头上,学生普遍遭受的是消极的角色期待,而这会导致消极的角色行为及消极的自我认同,从而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学生主体意识的弱化和沉寂。要使社会包括家长和学生正确地理解教育改革,必须摆正社会成员的角色,明确各自的义务和责任,社会除对教师提出角色期待外,也必须同时对学生寄予角色期待,让学生明确自身在新课改中的义务和职责,从而能够真正落实教育改革的理念,以积极的心态和行动实践教育改革。
2.有利于摆正学生的位置,减少或化解学生的角色冲突
如果人们对一个角色的期待与要求不一致,或者一个人身兼的几个角色之间要求不一致,就会导致角色冲突。在传统教学中角色冲突现象较为普遍,如学生作为“顾客”的角色与教师的“推销员”角色冲突、角色认知与角色行为的冲突等。要减少或化解这些角色冲突,必须让学生学会角色学习。
新课程改革对学生的角色期待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从理论上来说,新课程体系更加关注学生的发展,强调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政治素质、道德品质、公民意识和社会责任感;强调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强调培养学生健康的身体和心理;强调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观和审美能力等。这些都要求我们对学生的角色进行重新认识。
二、新课改中学生应有的角色期待
1.学生是学习的主人
新课程的根本理念是:“一切为了孩子的发展,为了一切孩子的发展,为了发展孩子的一切。”传统教学模式是一切以教师为中心,教师引领教学,学生被动接受,学生基本上是以一种“无我”的姿态出现在学习的全过程中。现代教学论指出,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教学是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的有机统一,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有其独立的人格价值。学习,不仅是学生的一项基本任务,更是学生的内在需求,是任何人不能也不应该包办代替的。因此,倡导学生自主学习,培养和强化学生学习的自主意识,营造一种自主学习的氛围,让学生学会学习,并进而形成终生学习的能力,努力实现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应当成为共识。实施新课程所做出的一切改革,最终都要落实到学生,都可以归结为一句话:解放学生,给学生一片自由的天空,让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的过程中,真正做学习的“主人”。
2.学生是知识的构建者
新课程强调:学生是教学活动的积极参与者和知识的积极建构者。建构主义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他人(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在此过程中,每个学习者的思维成果(智慧)为整个学习群体所共享,“意义建构”是整个学习过程的最终目标。获得知识的多少取决于学习者根据自身经验去建构有关知识的意义的能力,而不取决于学习者记忆和背诵教师讲授内容的能力。可见,学生是信息加工的主体,是认知结构的主动建构者,而不是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者和被灌输对象。
3.学生是实践者
在学习过程中,教师是组织者、引导者,学生是学习的实践者和体验者。第一,学生是学习的尝试者。美国著名教育心理学家桑代克根据饿猫尝试开笼门取食的试验,认为学习就是尝试与错误的过程。目前,我国的课程改革中推行的综合实践活动是面向学生生活而设计的一门经验性、实践性课程。第二,学生是探究者。儿童是天生的探究者,他们对周围世界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和积极的探究欲望,学生的学习应是一种探究学习。教学应创设一种类似于学术(或科学)研究的情境,通过学生自主、独立地发现问题、实验、操作、调查、搜集与处理信息、表达与交流等探索活动,获得知识、技能、情感与态度的发展,特别是促使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发展。第三,学生是发现者。布鲁纳认为,发现是学生学习的主要手段,是学生掌握学科基本结构的最好方法。发现不只限于寻求人类尚未知晓的事物的行为,它包括用自己的头脑亲自获得知识的一切形式。学生所获得的知识,尽管都是人类已知晓的事物,但是,如果这些知识是依靠学生自己的力量引发出来的,那么对学生来说仍然是一种“发现”。这些都说明学生是学习的实践者。
三、实现学生角色期待的主要途径
1.转变观念,营造新的期待环境
时代在发展,对人的素质要求也在提高,应试教育下对学生的角色期待也已不再适合素质教育和信息时代学生的角色要求,必须摈弃。与时俱进,重新树立和认同新的学生角色期待和角色行为,使之与素质教育所倡导的要求相吻合,从而推进素质教育。同时,也只有全社会认同了学生的角色,认识到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是知识的构建者、合作者和实践者,意识到学生也有义务和责任参与到教育改革当中,社会成员,包括家长、学生、教师等才会营造一种有利于教育改革的社会支持系统。也只有形成社会支持系统,才能为实现学生的多重角色期待提供充分条件。
2.让学生重新认识自我
长期以来,我国对学生的角色期待都处于被动和从属地位,社会对学生的角色期待过于单一,学生长期以来被看作是“乖孩子”形象、或是“分数”的代身,至今,这些践踏学生角色和权利的做法还在继续。这一方面是社会、学校没有真正尊重学生,没有认识到学生应有的角色;另一方面是因为学生对自身缺乏正确的角色认知,仍然以旧的角色来认同,所以当学生自身被侵犯时没能做出相应的反应。因此,有必要对学生进行自我教育,以明确其自身的角色要求。
3.尊重和接纳
学生角色既是指学生的共性,又是指学生的个性,就学生角色期待而言是指对学生的共性,但每个学生在扮演这一角色时又表现出各自的个性特征。因此,不论学生在履行自身角色行为时扮演得如何,作为教师永远是引导者、组织者、合作者,要尊重和接纳学生,不要只当观众和评判员,特别是小学生,有些角色可能不会扮演或找不到戏,进不了角色,教师都应引导和教育,毕竟这是学生走上社会的必经之路,其实也是学习的过程。
(李红军,山东省嘉祥县马村镇李楼小学;张茂玉,山东省嘉祥县马村镇张海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