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要读出“味”来

2006-01-30 07:02陈庆卫
现代语文(教学研究) 2006年11期
关键词:岳阳楼记岳阳楼气势

《岳阳楼记》这篇文章是初中语文教材中的名篇,它构思巧妙,立意深远,是文质兼美的范文。对于这篇文章的教法,有许多老师都进行了有益的探讨,其中也有少成功的设计。尽管教法各异,但诵读是必不可少的环节。至于本文的诵读之法,我觉得值得深入地探讨。

这篇文章的教学我设计用两课时完成,第一课时的主要任务是了解相关的背景,指导学生借助注释翻译课文,掌握课文的基本内容。其中翻译前的“读”的环节主要是读准字词、读准句读等。

第二课时的任务是理解文章的精邃的思想内容和优美的语言。为了让学生能有深层的理解与体悟,我设计了以“读”为主线、以学生互动为主要方式、融理解感悟与语言品味于一体的教学构架。现将教学过程摘录如下:

首先是由“对联欣赏”导入:出示关于岳阳楼的对联让学生点评其中的妙处。

①四面湖山归眼底,万家忧乐到心头。

②一楼何奇?杜少陵五言绝唱,范希文两字关心,滕子京百废俱兴,吕纯阳三过必醉。诗耶?儒耶?吏耶?仙耶?前不见古人,使我怆然涕下。

诸君试看:洞庭湖南极潇湘,扬子江北通巫峡,巴陵山西来爽气,岳阳城东道岩疆。渚者,流者,峙者,镇者,此中有真意,问谁领会得来?

在学生欣赏点评对联的过程中,我板书了这样几个关键的词:“万家忧乐”、“奇”、“真意”,并由此导入了对课文朗读的要求:人称《岳阳楼记》是千古奇文,本文到底“奇”在何处,请同学们尝试把这种“奇”味品出来,读出来。

(生1)我认为本文的语言很奇,你看这第二节“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景象很有气势,不知大家在听我读的过程中有没有想象出那种壮阔的气势与景象变化的美来?

(生2)这处确实很美,读得也不错,但他说语言很奇,点评的却是景象美,我认为此处的语言美应该是指它的节奏整齐,音韵和谐,很有气势。

(师)既然如此,你不妨把它的气势读来听听。(生2读,很投入,确有气势)(掌声)

(生3)第四节中的语言也很美,你看那“沙鸥翔集,锦鳞游泳……”,这种骈句,读起来很有音乐的美感。

(师)你读得确实有音乐的美感,不过我想插入一句,你知道什么叫骈句吗?

(生3)我说不清楚,反正……应该像这样比较整齐的句子吧,好像在《答谢中书书》中也过这样的句子,比如……

(生4)语言美还在于用词上,比如“锦鳞”、“沉璧”等,让我们能联想到这些事物十分迷人。

(生1)我认为第四节的景物描写也很美……

(生5)第三节景物也很美……

(生1)我不同意他这种看法,这节文字的景物是凄惨、阴森、恐怖的,怎么能说是美的呢?大家听我读一读。(生1读,低缓、沉郁,实有悲凉之味)

(学生进入争论状态,不少同学茫然。)

(师)不知大家有没有注意,刚才大家关注的是景物美与语言美,第四节描写的景物确实很美,而第三节描写的景物却是凄惨之景,如果单单从表层的“美”这个角度来看……

(生6抢断)我知道了,这应该说景物描写很“妙”。

(师)妙?怎样妙法?(此处点拔引入更深层的悟与读)

(生6)你看这里的景物都带有浓厚的感情色彩。“霪雨”、 “阴风”、“浊浪”,时间也是“薄暮”,所听到的是“虎啸”和“猿啼”,这些都带有愁苦的色彩,再加上“霏霏”、“怒号”、“排空”、“冥冥”等词语的渲染,一幅天昏地暗、浪黑风高、恐怖凄惨的画面就呈现在我们面前了,并且这些景物都带上了浓重的愁苦色彩。

(生7)对,第四节也是这样……

(师)不错,看来这样的安排确实很巧“妙”,景物描写一阴一晴,一明一暗,景中有情,情随景生,写愁苦之景则悲情毕现,写欢乐之景是喜气洋洋。让我们试试能不能通过对比朗读把其中的情味表现出来。

(生齐读三、四节,老师范读,学生个人自由地、似乎有点夸张地高声朗读,每个学生都很投入)

(师)好,大家已经读出了景中之情。但本文的“真意”仅在于此吗?(此处点拔由“妙”转入“奇”)

(学生讨论)

(生8)本文的第五节在前两段的基础上点明了文章的主旨,对前面的两种览物之情进行了否定,表现了一种更高的思想境界。

(师)什么样的境界?

(生8)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师)这种境界,正如我们在课前所欣赏的那幅对联所云:“四面湖山归眼底,万家忧乐到心头”。那么,这一段该如何读呢?

(生9)要读得慷慨激昂,像“不以物喜,不以已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要能体现出胸怀之宽广,“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两句要体现出一种壮志,要铿锵有力。

(师)说得好,你能不能试试读出来?

(生9读)(生齐读)

(师)大家在读的过程中,感情处理很到位,“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字字都千钧之力呀。这一段承上文关于岳阳楼的情景交融的描写,由探求“古仁人之心”切入,从而引出作者的伟大抱负,确实是范仲淹匠心独运啊,足见本文的构思之“奇”。

(生10)老师,您说得好像有点问题,因为本文根本就没有写岳阳楼之景,而是写洞庭湖;再说啦,范仲淹根本没有去过岳阳楼。

(师)哦?(稍顿)对,你说的第一点确实有道理。但你怎么知道他没有到过岳阳楼?

(生10)我在课后查看了有关的材料。

(师)好!这种学习方式很好。不知还有哪位同学也查看了有关的材料没有?

(生11)我也查看了,材料上说他确实没有去过岳阳楼,并且还说,本文并没有像别的文章那样来写岳阳楼的“大观”,而是另辟蹊径,以叙事和写洞庭湖之景为借托,层层蓄势,最后突出主旨,构思绝妙。

(师)现在看来,这些材料所说的,跟我们的认识基本一致。也许正是因为本文的名气,岳阳楼才那样美名远扬的吧。那么就让我们各自用最为喜欢的方式来“美读”这篇文章,进一步领略这“千古奇文”风采吧!

(生各自读课文,有的显出很陶醉的样子)

教学后感:

“读”是语文教学的常用手段,但要注重实效,所谓的实效并非指课堂上的热热闹闹,一般我们所常用的齐读、个别读、范读、分色读等方式,在应用的时候一要考虑文本的特点,二要考虑学生的实际收获,灵活运用。对于《岳阳楼记》这篇文章,学生不仅要读出语言美感,更要读出深邃的思想内涵。把学生对于文本的理解化为有声的语言传达出来,把静态的、表层的朗读变成个体的富有创造性的朗读。

这堂课的“读”是主线,本课在设计的时候主要考虑围绕一个“奇”来从不同的侧面展开,让学生通过读来体悟其中的景物奇,语言奇、构思奇的,但在操作的过程中,却形成了“美”——“妙”——“奇”的一条主线,这是根据学生对文章的把握作出的灵活调整。所以说,与使用其它教学方法一样,要对“读”的过程中可能会出现的情况作充分的考虑与设计,做到教学思路清晰流畅。

对于文质兼美的文言文,有效的“读”确实是一种最佳的教学方法,相对于单纯的“讲解”加“朗读”、师生间死板的“问答”、学生或老师的具体而微的“分析”、缺少美感的“讨论”来说,在这堂课上,学生还是有不少收获的。通过“美读”,实现了理解、分析、联想、创造、表达、体悟等多重手段的融合。

只要放心让学生自己“读”出文章的“味”来,语文课堂往往会出现意想不到的精彩。

(陈庆卫江苏省南京树人国际学校)

猜你喜欢
岳阳楼记岳阳楼气势
登岳阳楼
《岳阳楼记》教学设计
孙高华
宏伟大气,气势与细腻兼备 Vivid Audio Giya G3 S2
拥有一种“超能力”
既有惊喜,又有气势 广州国际音响唱片展报道
让句子有气势
排比,让写话更有气势
凝固的艺术之岳阳楼
范仲淹《岳阳楼记》对清代越南使节岳阳楼诗文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