靳 勇
这是座有上百年历史的老县城,紧贴着秦岭梁,四方城墙基本完整,但城里只有9户农民。
一个享受5品待遇的县
老县城位于周至县厚畛子镇高高的秦岭梁南侧,是清朝时期关中通往陕南的交通枢纽。1824年,清朝政府将新建的佛坪县城设立于此。因困于四面大山之中,条件艰苦,难以派去县令,为了鼓励朝廷官员到此执政,清朝政府只好提高俸禄,将此县提升为厅,便有了佛坪厅的称谓,县令比其他地方县令高两级,为5品。
佛坪厅设立初期,一度呈现繁荣景象,全县人口最多时近3万人,与现在的佛坪县人口差不多,县城附近人口近万人,仅老县城西边的都督门自然村一处,就有14个油坊。
别看这个县不大,各种机构齐全,有自己的监狱,而且与别处不同,称为“天狱”。其原因是高约3丈的围墙没有门,犯人是从墙上吊进去的。起初墙外靠梯子上下,后修了斜坡。
20世纪初期老县城开始衰落,土匪肆虐,1913年又降为县。据说,1925年新老县长交接时,被土匪劫持到财神岭杀害。一下死了两个县长,引起恐慌,再派不去县长。万般无奈,国民党政府只好将佛坪县城迁至现址袁家庄。
从此,老县城一带人口逐渐迁往他处,1958年后划归周至县管辖,目前只有38户170多口人,为一行政村,而且是西安惟一属于长江流域的村子。其中老城墙内仅有9户人家,号称“九户人家一座城”。
天人合一的世外桃源
如今人们来到老县城,感到一种难以表达的美,越是文化程度高的,给予的评价越高。
老县城四周群山环抱,峰峦叠嶂,小巧玲珑的盆地镶嵌其中。清澈的小河边,稀疏的茅草屋炊烟袅袅;阡陌纵横的田野里,身披蓑衣的农夫扶犁躬耕。大山隔开了都市的喧嚣,免受现代化的风化,保留有古城墙、厅署、司狱署、文庙、城隍庙、石刻、碑志等大量文化遗物遗址。
老县城人说的还是百年前的陕南话,生火做饭用的是火坑、吊罐。他们养的蜂全是土蜂,蜂箱不是方的,而是用树干凿的圆桶。土豆糍粑最具特色,吃起来就像魔芋豆腐,光滑,爽口,清香,不过做土豆糍粑很费工夫,先要把土豆连煮带蒸做熟,然后在石臼里用木锤砸烂,直到成为黏稠的糨糊状才可食用,整个制作过程要用两三个小时。土豆的吃法,在这里有十几种。
人们的生活与周围自然环境和谐相宜,有大熊猫、金丝猴、羚牛等多种珍禽异兽,据全国第三次大熊猫调查,老县城保护区直观大熊猫33只,是中国大熊猫分布密度最大的地区之一。1993年,为了保护大熊猫,周至县成立了老县城自然保护区。
到过老县城的人,都会被它迷住,去一次还想去第二次。优美的自然环境令人心旷神怡,让著名作家叶广芩写了一部书,让国际环保组织世界自然基金会投资十多万元。世界自然基金会还请专家为老县城作规划,限制每天最大游客容量500人。
“小城”故事
外面烦恼的事,在老县城根本不成问题,而在外边根本不可能存在的事,在老县城里却时有发生。
进老县城城门第一家的孙志舜,养了一群山羊,3年前因孙志舜患病住院,家里没有人照管,12只羊跑到陡峭的山上再不回圈了,而且见了人就跑,成了野羊。孙志舜出院后,老伴敖培荣去找。山羊还认识她,可就是不愿意回到有人的老县城。敖培荣用山羊爱吃的食盐引诱,有几次好不容易引到城边,都被村里狂吠的狗给吓跑了。今年3月,在记者的帮助下,才将山羊收回圈里。
人们到老县城都希望能见到野外活动的大熊猫,可一般人不可能见到。大熊猫们活动在大山深处,轻易不会光临老县城的村庄附近。只有那些保护区的巡护员专门去寻找,才有可能见到。笔者去过老县城五六趟,锦鸡常见,但没有碰到一次大熊猫。今年春季,笔者冒雪前往老县城,翻过秦岭梁,正往老县城下时,车刚转过一个弯,一头羚牛横在面前10米的路上。笔者又惊又喜,既担心被羚牛连车带人顶下悬崖,又不想放弃机会,胆战心惊地举起相机拍照。羚牛观察了约两三分钟,沿着陡峭的山坡向山下滑去,最后隐没在丛林里。到了老县城,保护区的工作人员告诉记者,这是头老羚牛,大约50多岁,大约因为年老体弱,爬不动山,跟不上羚牛群,去年11月孤身来到这里,在上下200米范围内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