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启民
采取措施解决农产品卖难等
□陕西省决策咨询委员
近年来,陕西省的地农产品买难卖难时有发生,曾相继出现过“倒牛奶”、“砍果树”、“毁苗木”等现象。2006年又出现了“卖瓜难”。这种超常波动,制约着农村经济的增长,影响了农民的增收。造成这一问题的原因:一是信息缺乏。农业生产主要靠马路消息和邻里消息,往往形成“一哄而起”、“一哄而下”的局面,盲目性很大。二是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化程度低。目前,全省有农民专业合作组织近万个,但发挥作用的仅有15%,远不能适应农业生产的需要。且规模小,组织松散,运作不规范。特别是缺少能够把农民组织起来的实体性协会,以规避应对市场的风险。三是农产品储藏、运输、加工等产业化发展水平不高,且产业链不长,制约了产品销售和增值。为此建议:
1. 加强信息服务。各级政府和相关部门应充分发挥职能作用,注重信息的采集和开发,并进行科学分析指导,尽可能为农民群众提供全面、准确和具有前瞻性、系统性的信息服务,特别是对农产品生产供求、价格变动趋势等方面的信息。
2. 建立健全农业专业合作组织。通过专业协会和农业技术部门,促进农业生产的规模化、市场化、标准化运作。建立完善的销售网络,以提高抵御和应对市场风险的能力。
3. 加快农业产业化步伐。实行政策倾斜,培育和扶持龙头企业的发展,提高农产品贮藏、运输、加工等产业化水平,延长产业链,发展“一村一品”、“一乡一业”、“一县一特色”产业,准确把握市场脉搏,解决好农产品难卖的问题。
建设新农村 切忌“政绩冲动”
杜鸿科
最近,应地方政府的邀请参观了几个贫困县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示范点,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但我认为,个别县(区)并没有认真领会“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方针,却更多地把新农村建设的关注热点放在整齐划一的房屋建设上,甚至有的地方在耕地相当紧张的情况下简单模仿城市,在村办公楼前修建了十多亩地的铺设有瓷砖的广场,以为这样就是社会主义新农村了。这种超越当地经济发展水平、盲目追求“豪华”的新农村建设,带有一定的普遍性,属于一种“政绩冲动”。这种现象值得关注。为此建议:
1.各级地方政府领导应认真学习2006年的一号文件《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全面理解“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二十字方针。这二十字方针所阐述的建设新农村的丰富的内涵是不可分割的,是统一的。
2. 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示范点不只是单方面硬件设施的示范,而是多个层面的全面示范。目前,应重点在“生产发展”和“管理民主”上下工夫,这才是实招。
3. 新农村建设要关注发展较好的村镇,但更要关注自然环境较差、发展相对滞后的村镇,促进尚未脱贫的农民尽快共同富裕。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后进村镇生产发展的示范作用更有意义,更值得重视和推广。
4.重视以乡镇中心学校为中心的乡镇社区文化建设,促进和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充分整合对农村资助的各种硬件设施,加强乡镇中心学校的建设。使得乡镇中心学校成为社区的文化中心、休闲中心、信息交流中心、科学技术学习和交流中心、基层党组织的建设中心。
5. 认真研究建设新农村中的农民教育问题。关注农民相对落后的日常生活方式和生活习惯的转变,革除陋习,树立新风,提高不断富裕起来的农民的生活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