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文新
编者按:本文仅为一家之言。看得出,作者对目前的教师状况进行了尝试思考。本刊希望以此为契机,在更大的范围引起更深入的思考与探究,以进一步加强教师队伍建设,适应教改、课改的需求。
套用领袖的一句老话:“与天斗其乐无穷,与地斗其乐无穷,与人斗其乐无穷”,一个青年教师的成长就是一个纠正天时、改善地利、创造人和的“自塑”过程。在教师的发展上,我是一个坚定的“性善论”者,认为离开师范院校走上教育岗位时,人人都曾怀有崇高的理想(或许不应排除有的人理想是在工作以后被唤醒的),我甚至乐观地认为从来没有过理想的教师是不存在的,至于教师群体中的旁观者、过路人、寄食客,我是不屑通过统计他们来增加本已庞大的a教师数目的。然而我们却不能不尴尬地面对冰冷的现实,作为教育主体的教师理想大面积的“失水”,教育这个精神家园极度的生态恶化,我们怀着理想踏上社会,却在与现实的交错和撞击中,淤血、骨折、扭曲甚至残废,精神“缺钙”导致理想“缺席”,世俗强大的力量正如冲刷着鹅卵石的水流,于不动声色中摧毁了教师的信念、缴获了教育的理想,逼你就范、成为被动或主动迎合现实的庸众。这样一批批满怀着豪情去改造中国教育的青年,转眼间就被现实教育改造成了迟暮老人,一个人不管现在是多大岁数,丢弃理想后他的精神便已年过半百,所以我们的教育在这片沉沉暮霭中只得步履维艰。孟子说“非独贤者有是心,人皆有已,贤者能勿丧耳”,我想有一点要交代清楚,不是“贤者”天性不会丧失“是心”,而是只有不丧“是心”的人才配称为“贤者”,一个人在不能证明他能否经得起考验之前他是不能妄称“贤者”的。教育也如此,只有始终保存着理想,保守着信念,保养着童真,保持着努力姿势的人,才能成为真正的教师,前提是他必须躲过被现实所“俘虏”的这一“劫”,成为时代的“漏网者”。
考察教育的失乐园,理想的放逐固然有外界的、物质的、世俗的因素,如生活的压力、分配的不公、职业的歧视等等,但我更愿意在教育和教育者自身的范畴中归因,因为教育不仅有借“非教育”之名推卸责任的习惯,更习惯有借教育之名扼杀教育的恶习。当教育者被套上升学竞争的枷锁、绑上应试教育的战车后,有关素质教育的实施换来的只是同事的嘲讽、领导的脸色、社会的冷漠,教师自然会战战兢兢缩回试探的脚,祭起“死楸”的法宝,投身昏天暗地的“恶教”中,其中“积极者”扬其波逐其流,“消极者”不求有功但求无过。当教育科研的可贵探索没有取得立竿见影的效果时,或者时过境迁已失去其装点门面的价值时,家长、学校、社会是没有耐心听取解释、等待长线回报的,不信任会凝聚成巨大的心理压力,使得你的教育理想贬值,甚至“抛尸荒野”。为保住饭碗,为维护世俗的尊严,为证明自己,不少人会毅然决然地采用题海战术、试卷轰炸、全场紧逼等抢时间、拼体力的策略,把教育教学这门高智慧的艺术转化为“纯体力劳动”,从此应试有幸多了一个“教学精英”,但教育却无奈地失去了一名真正的教师。或许在你功成名就之后,也会寻找各种理论来清洗、粉饰、包装自己,但其实你已跌破了教育的底线,走上了“失却理想”的不归路,这就是“真”被掠夺,理想被“谋杀”,教师蜕变为教书匠心路历程。
在这个标榜理想而理想稀缺的群体里,从来没间断过轰轰烈烈的切磋和热热闹闹的砥砺,不管这些是自发的还是被控的,但如果熄灭心中的那团“火”,教育的“热”反而更“冷”,甚至令人不寒而栗。不管是多精妙的应试技巧,多么高明的灌输能力,多么权威的理论架构,也只是缺少“灵魂”的傀儡在做戏。教育是人类的诺亚方舟,在洪水淘天、浊浪排空时挺身救赎文明;教育是文明的源头,所有的世间百相都溯源于此,它要为灌溉人类承担无限量、无边际的责任;教育是良知者的宿命,它要像一片精神湿地,肩负起纳浊清污、化淤解毒的历史职责。如果缺少了为教育的长远计议,自然就没有了为学生全面发展、终身发展甘于舍弃的精神,不会有佛“我不下地狱谁下地狱”的勇气,更不会有丹柯掏出心来照亮前途的睿智,以及西绪弗斯“滚石”般的执著。真正的教师是怎样“炼”成的,只有靠自身,靠对那份“真”的竭力呵护、培植、吸纳、力行,我们不能奢求社会会为教育营造尽善尽美、纯之又纯的真空,不能企盼造化遗传给教师百毒不侵的基因,我们要加强精神锻炼、提高免疫力,做自己的“救世主”,“种草植树”,防止理想“水土流失”而造成教育的“荒漠化”。
在现今这个“去教育”的时代,寻找真正的教育者,把眼球集中在所谓名校、名师中,是短视而无知的,中国真正的教育家应该出现在那些没有鲜花和掌声的角落,他们是默默无闻的大地之子、草根阶层,用理想支撑着疲惫的身躯,用操守承载着因袭的压力,“过客”般愤然前行。目前的社会中他们决不会成为主流、上流以及名流,他们也不屑于去做现行教育体制的既得利益者,他们在正统势力眼里无疑是旁门左道,因为他们不趋奉、不投降的态度,甚至会成为被现行教育驱赶、流放的异类。但他们宁愿承受压力、误解,也要竭力保存学生的欢乐和童真;他们宁愿少出一个状元或奥赛冠军,也要为民族保留一粒对科学有兴趣和热情的“种子”;他们宁愿放弃人生的黄金路,也不愿用卷山题海斫伤学生的灵性。这份教育的“真”既是真教师的“防伪标志”,也是真假教师的一个分水岭,在此之上你就是教师并可能成为教育家,目前的知识、能力、理论的欠缺都是可以弥补的“小道”和“末技”;而在此之下任何人的最高发展就是教育的“技师”。真正的教育家便是保持着“真”,排拒着诱惑,忍受着打击的“逐日夸父”,在狭窄的空间、贫瘠的土地上,痴狂般追求太阳,甚至有时会被自己的理想灼伤,但这是一个教师必需的人生,中国的苏霍姆林斯基也只能出现于这样寂寞的人群,出现在这样的教育“炼狱”中。
保存着那份真,它是火,可以照亮你的眼,指明我的路,温暖他的心,并团结有志者牵手同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