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 欣
8月25日以来,一场罕见的飓风“卡特里娜”袭击了美国东南部沿海地区,所过之处房屋倒塌、工厂损毁、人员伤亡。 尤其是29日之后,飓风登陆路易斯安那州,直击文化名城新奥尔良市,致使其周边堤坝溃 决,全城80%的地域遭到灭顶之灾。截至目前,官方统计的风灾死亡人数已达883人,数十万人流离失所,直接经济损失高达1000亿美元以上,灾区最终重建费用可能需要3000亿美元。“卡特里娜”风灾无疑将成为美国历史上损失最为惨重的自然灾害之一。除此之外, 数万灾民被困于新奥尔良洪区达一周之久,他们呼天不应、叫地不灵的惨状和灾区一度秩序崩溃、犯罪横行的乱象更令已经历过“9·11”事件的美国民众震惊不已。
天灾与人祸并存
飓风虽属不可抗力的天灾,但它暴露出来的诸多问题却可以归结为种种“人祸”。此次“卡特里娜”之所以能肆虐一时,可以说是美国社会中原本就存在的一些痼疾和一系列人为 失误交相作用的结果。
首先,美国朝野上下对预防和救助大型自然灾害缺乏准备。“9·11”事件后,美国各级政 府对国土安全工作空前重视,包括联邦紧急状态管理署在内的主要灾害救援机构在人力、 物力方面都得到了加强。然而,在反恐第一的大环境下,这些部门的主要工作却集中在如何应付恐怖袭击之类爆发于相对较小范围内的人为灾难,对大面积、高烈度的自然灾害缺乏必要的重视。国土安全部虽制定过应对五级飓风袭击的应急预案,但仅仅作为一般的参考指导,并未切实向下推行。联邦和各州的救灾机构对“卡特里娜”强度迅速升级警惕不够,未能充分预估到灾区大量基础设施被飓风摧毁给救援工作展开带来的严重困难。而普通老百姓对遭遇严重天灾的危险也普遍心存侥幸。纽约大学的一份民意调查显示,大部分美国人都指望灾害落到别处,而不要发生在自己家门口,防灾自救的意识也不强。受风灾波及的许多灾民事先并未听从当地政府和有关机构的警告,待到飓风来袭切断交通联络的时候,已经悔之晚矣。
其次,相关领导人反应迟缓,坐失良机。从联邦政府首脑到州和地方领导,在面对风灾时不同程度地出现了“缓手”和“昏招”。布什在风灾成型后仍优游于长假,迟至28日才发表讲话,提出要援助灾民;在29日新奥尔良堤坝决口、市区20%被淹后,方于次日匆匆宣布 缩短假期,在9月2日首次踏足灾区视察。新奥尔良临河近海,地势低洼,市内甚至低于海 平面。“卡特里娜”登陆后虽减为四级飓风,但仍可对该市造成致命威胁。国家飓风中心主任梅菲尔德在27日就建议强制撤离市民,但市长纳金仅发布了自愿撤离令;次日再度下令强制撤离时,由于道路堵塞和公共交通工具短缺,大批居民依然滞留市内,面对决堤后的洪水束手无策。
第三,美国的救灾体系各自为政,缺乏集中统一的指挥。在联邦分权体制下,联邦、州和地方各自独立又相互依存,不同级别的政府之间互相制约,权责关系错综复杂。当涉及到 类似于抗灾救灾的复杂行动时,这种体系的松散性、缺乏协调和效率低下就暴露无遗了。 例如,由于联邦紧急状态管理署承担了发放灾害救助的主要责任,灾区州和邻近州在未确认联邦政府为其救援行动买单之前,甚至不惜延迟国民警卫队的动员,从而严重影响了救灾工作的进度。而对于地方当局在风灾初期一些迟缓、低效的决策和举措,联邦政府虽然有意介入,但受制于地方自治的权力划分结构,也只能等待适当的时机。
第四,种族隔阂与贫富差距进一步加大了救灾工作的难度。此次风灾的重灾区新奥尔良市是全美最贫穷的城市之一,黑人人口比例超过67%,其中大部分又都聚居在几个孤立的地区 。由于联邦机构提供的救济款无法提前到位,当地疏散灾民的免费公交系统出于种种原因又难以有效运转,一贫如洗的黑人无法也不愿舍弃微薄房产离开城市,往往拥塞在市内的超级穹顶体育场和会议中心等大型避难所内,深受被困洪水无法脱身和周边条件急剧恶化 的双重煎熬。
风灾冲击美国政治
长远来看,这场风灾对于美国的政治、经济和社会生态也将造成不同程度的冲击。
首先,布什的执政地位进一步受到冲击。“9·11”事件后,布什成功树立了自己作为一位坚定的强势领袖的形象,也借此赢得了大多数国民的信赖和支持。美国民众纵使在某些政策方针上不同意共和党的做法,但依然相信布什在面对各种危机时,都能不惜一切代价维护美国的本土安全。但在此次风灾中,布什政府行动迟缓、应对乏力,这与灾区的惨状相对照,更激发了民众的不满情绪,民意支持率进一步下滑。为此,布什在推出辞职的联邦紧急状态管理署署长作为替罪羊后,又在全国讲话中主动承认政府工作失误,表示愿意承担自己的责任。对极少承认自身错误、一向强调“朝前看”的布什来说,这种服软做法甚为罕见。“战时政府”和“危机总统”的形象一旦破灭,意味着布什的执政资本将大打折扣。
其次,风灾也给两党斗争提供了新的战场。历史上,共和党向来以国防和对外政策见长, 强调以强硬手段维护传统安全利益,对内则信奉“小政府”哲学,提倡减税和个人奋斗的企业家精神。布什政府鼓吹的全球反恐战争和所有权社会正是这种共和党思想的集中体现。而民主党则在发展经济、环境保护和完善社会福利救济方面有独到的造诣。在反恐和国家安全压倒一切的背景下,共和党先后控制了白宫和国会两院,民主党被迫落于下风。然而,一场风灾不仅将自然灾害这一非传统威胁摆到了美国人面前,而且揭露出触目惊心的种族、贫富差距。面对这次考验,共和党政府迟钝、笨拙的表现促使美国民众反思这样一个问题:一味宣扬对外军力优势,却无法保证国内防灾、救灾工作的顺利进行;极力鼓吹减税拉动经济发展,却难以缓解贫富悬殊的状况。这种片面发展模式是否可取?相比之下,民主党人自信在住房、教育、医疗保健和清除贫困等议题上可以有超出对手的作为。前总统克林顿就借机在电视访谈中抨击共和党政府的救援计划仅关心富裕的中产阶级,宣称低收入阶层在民主党治下过得更好。围绕调查救灾失职的工作和灾区重建项目,预计两党将展开新一轮的斗争,其影响甚至会持续到2006年国会中期选举。
第三,种族问题再次成为关注焦点。据统计,对于救灾行动的迟缓,美国绝大多数黑人认为这是出于种族歧视的缘故,指责政府不愿意花大力气救助以有色人种为主体的灾民,而 大多数白人对此则持完全相反的看法。如同1992年的洛杉矶骚乱一样,美国社会隐藏甚深 的种族分裂在这个问题上再次凸现出来。一些黑人领袖已经开始向布什呼吁,确保黑人在价值上千亿美元的灾区重建合同中占据一定的份额以作为补偿,避免在恢复后的灾区重新 出现种族鸿沟。
第四,布什政府的内政外交议程可能被迫做出一些调整。数十万灾民的安置、受灾城市的重建和墨西哥湾地区油气生产的恢复工作耗资巨大、旷日持久,必将耗费今后一段时期内白宫和国会的大量工作精力。布什还试图继续通过有针对性的减税、鼓励私人投资等保守主义经济政策来推动灾区重建工作,这与民主党的重建方针格格不入,也将引发更多的政治斗争。在这种情况下,布什原本策划的社会保障体系和移民制度改革等国内施政重点都将被迫押后,对稳定伊拉克局势、解决伊朗核问题等对外政策的投入也会有所减少。 “卡特里娜”能否继续成为撼动美国内政外交走向的一场政治飓风,还是一个未知数。未来一段时期内,我们将拭目以待。
(本文责任编辑:卜卫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