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刀”与“错金”

2005-09-26 09:43
鉴藏 2005年4期
关键词:王莽金银装饰

奉 炉

西汉末公元8年,外戚王莽篡权,建立新朝。王莽字巨君。汉元帝皇后王政君侄。其早年折节恭俭,勤奋博学,奉孝老母,养寡嫂、护兄子,以孝悌德行著称。但而后其所为,才让历史看明白,巨奸常以善面示人,“画皮”此说既可为之写照。新朝夹与两汉之间,存世仅14年,是一个不折不扣的短命王朝。王莽在政治上是个彻底的失败者,其将辽阔广袤的汉国土上的经济搞得一团糟。改官制、改区划使阶级矛盾日益激化,又对边境少数民族政权发动战争,赋役繁重,法令苛严,暴敛横征。其执政14年间,竟四次托古而改革币制,实行极其复杂的货币体系,以利于其大肆敛财,这给社会经济造成极度的混乱,而民生匮乏,其结果自然直接导致新朝的灭亡。更始元年(公元23年),王莽被长安义军杀于未央宫中,首级传送给时在南阳的更始帝刘玄,玄将王莽的头悬挂于宛城街市上示众。这颗头后被收藏于宫禁之中达270多年,至晋惠帝元康五年(公元295年)闰月庚寅,武库大火而焚毁。与其同毁的有“孔子屐”,还有开大汉江山帝祚的高祖刘邦所使的“断白蛇剑”,历史一种宿命的巧合。

王莽篡夺政权后,其政治失败是可以肯定的。他在货币问题上托古改制,进行了四次大的币制变动,先后发行了五物(金、银、铜、龟、贝)、六名(钱货六品、金货一品、银货二品、龟货四品、贝货五品、布货十品)共二十八品。抛开其它单言王莽制钱,我们不得不惊叹其俊美精良,莽钱字体采用极为隽永秀丽的垂针篆体,铸工洁净规整,币材精纯,其在工艺和货币装饰上达到了中国古代铸币技术的巅峰,也难怪其由此而博得“钱绝”之名,后人更誉其为“古今铸钱第一把交椅”。

莽钱种类繁多,除开其中最珍罕的品种“金匮国宝直万”。还有一枚工艺特殊,历来多有文人骚客咏吟,史料多载述的精品,“一刀平五千”,也叫“金错刀”,“错金刀”(图1、2)。其环如钱,身形如刀,环面穿上下“一刀”二字,阴文、篆书,加用黄金错平,身面“平五千”三字,阳文篆书。整体精美绝伦,为中国古代货币“错金”装饰中的孤例,历来倍受藏家珍爱。汉代天文学家、科学家张衡曾两度出任太史令,永和初年年近60岁时,又出任河间相。当时,世风日下,弊政甚多,百姓怨沸。张衡法治严明,着力打击那些地方豪强劣绅。为此,有的豪富便派人暗中送来此“金错刀”,进行贿赂。然而,张衡不为金钱所诱惑,他愤然拒收“金错刀”,坚持“法治不失志”,这些地方豪强劣绅阴谋彻底破产。郡中由此而肃然,民风大正,百姓安居乐业。诗仙李白在《叙旧赠江阳宰陆调》中也有“一诺许他人,千金双错刀”句。这皆可看出,志气、信用是金钱所不能比拟的,钱也并非是万能的!

“错金”是中国古代一种传统的装饰工艺,青铜器上错金、错银,古代叫金错(图3)、银错,西汉桓宽的《盐铁论·散不足》记载“金错蜀杯”。《汉书·食货志》记载:“错刀以黄金错其文”。西汉张衡《四愁诗》:“美人赠我金错刀,何以报之英琼瑶”。司马彪《后汉书·舆服志》:“佩刀……诸侯王黄金错”。谢承《后汉书》:“诒赐应奉金错把刀”。曹操《上杂物疏》:“御物有尺二寸金错铁镜一枚,皇后杂物用纯银错七寸铁镜四枚,皇太子杂纯银错七寸铁镜四枚”。秦汉古籍所记古代金银错器物都不称“错金银”,所以今天学界多遵古称,而谓“金错、银错”。金银错属于一种精细工艺,它的出现比较晚,是在青铜工艺发展了一千多年以后,至春秋中晚期才兴盛发展起来的,在战国两汉时期,金银错青铜器大量增多,在人们生活的各个领域广泛流行,多用于特殊装饰,经此装饰的青铜制品,无异于锦上添花。汉代是我国金银错工艺最盛行的年代,所以大量的文字记载也都多见于汉代书册上。关于“错”的含意,汉代许慎《说文解字》云:“错,金涂也,从金,声”。许慎所处是金银错最流行的时代,所以他的注解相对而言也应是最中肯的。不过有一点我们要明白,那就是许慎的描述或多或少还略显笼统。在实际情况中我们可以理解为,有金涂、嵌装饰的都可称为“错金”。中国古代在青铜器上加金银图案纹饰的方法,就目前已发现的,主要是“镶嵌法”、“涂画法”这二种。就目前考古发现和传世遗存的我国古代金银错青铜器中,最常见的多是采用镶嵌的装饰方法,此工艺又叫“镂金装饰法”。其制作分四个步骤:第一步是作母范,在母范中预刻凹槽,以便器物铸成后,在凹槽内嵌金银。第二步是錾槽,铜器铸成后,凹槽还需要加工錾凿修整,精细的无法通过铸造完成的细微纹饰,需在器表用墨笔绘成纹样,然后根据纹样,錾刻浅槽,这在古代叫刻镂,也叫镂金。第三步是镶嵌,将金、银(也有铜或松石其它材质)加入胶剂嵌入凹槽中。第四步是磨错,金丝或金片(其它材质)镶嵌完毕,铜器的表面会凹突不平,要用错(厝)石磨错,使金丝或金片与铜器表面自然平滑,达到严丝合缝的地步。最后整理抛光。 至于“涂画法”,工艺处理近似于鎏金,不过金饰如箔状,要明显的厚于鎏金,在此不做赘述。

以刀形为币,出现于战国时期的北方地区。司马迁释说:“刀者,钱也,以其形如刀,故曰‘刀。”刀是由古代一种叫做“削”(图4)的青铜工具演进而来的。这种铜削原本是当时的文房用具,在汉以前,中国文字的书写记录一般都是在木、竹简上。遇有书写错漏,不能向今天这样涂改,这时候就用到了“削刀”,将错误的文字削剐去,露出净竹地重写。就文字学的“象形”而言,很容易从“册”、“典”此类字符的早期形态中,看出当时中国文字载体的模样。“册”(图5)是用皮绳捆编在一起的整卷的条装木、竹书简。“典”(图6)是捆编在一起的整卷的条装木、竹书简,被放置在案几上。这些文字无疑是活的图画,历史的再现。所以在木、竹简书写中就需要大量用到“削刀”,它分削身和削柄两部分,削身有裂沟,削柄有环,以便于随身携带系挂。初期的刀币和“削”非常相似,主要流通于黄河流域华北平原东部的齐国,也就是我们常言的“孔子故里”。能使用一种文具为货币,这也隐喻和昭示了,文化在此地的重要性,儒学宗主,不出于它处,而现于此,单看这以“削”为币,也就不奇怪了!此类刀形币后来发展到燕、赵等国。其种类很多,有“齐刀”、“即墨刀”、“安阳刀”(齐国铸行)、“针首刀”、“尖首刀”、“回首刀”和“明刀”(燕国铸行,也有人释为“易”字或是“晏”字。)等等。

燕国的文字因被始皇平六合,荡天下,“书同文”而统一掉了,籍典书册焚毁殆尽,所以其刀币上的文字很难考释。历史有时又如同是一出戏,巧合于现实宛如冥冥的安排。“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燕太子丹收买义士荆柯刺杀秦王,从赵国徐夫人处购买那把很有名的徐夫人匕首,用的只怕就有这样的刀币。从文具而货币,由刀形货币而购利刃,斯文中连带着血腥杀戮,无形的巧合中隐含着必然。公元221年,秦始皇统一了币制,废止刀币、布币等的流通,一出戏的大幕缓缓垂下,另一出戏的大幕又缓缓拉开。站在路边惊叹始皇车舆气派的沛郡人一个芝麻大的泗水亭长,由一股男人血性的冲动“大丈夫就应该像这样啊!”,而卷入历史的洪流,成就一代伟业。200年后,山河崩裂,龙袍易主,王莽蚯蚓变“真龙”。改元改制,托古换天,秦始皇废止的刀币、布币等,重铸新样流通。一把通长7厘米左右,厚0.35厘米,环径2.7厘米,穿径0.7厘米,重约25一40克上下的刀币,加用黄金工艺错嵌“一刀”两个字,就要“平五千”?这“平五千”的意思就是值五铢钱五千枚。老百姓手中五千枚五铢钱被这把小小的“一刀”平掉,百姓泪水蒙面,能说的恐怕只剩下“天哪……!?”。不否认“一刀平五千”的艺术和精绝的工艺价值,但在当时社会的状况下,它那离奇可恨的币值,让天下所有百姓的泪水都无法填满那小小的穿孔。那没有刃的刀首,一样锋利的划过百姓的身躯,粘满苍生的鲜血。历史是一面镜子,这遗存至今的,遍布斑驳锈蚀,但仍黄金闪烁的古刀,也在低吟:“我本是冰凉的,我本是无力的,狂妄的人!让我炙热,让我嗜血!”。我们今日手拿它,闭目冥受也会感觉到烫。这使我想到一句古谚:“穷只一穴,埋却古今豪杰。钱有二戈,杀尽天下英雄”。“钱”在春秋战国时代称为“泉”,意思是源源不断,流通无尽。我们现在所谓的“通货”,就是“钱”的古意。而“钱”字,是秦汉以后的一个形声字,“钱”的读音是衍自于两戈相击而发出的“镪…镪…”声,从金。所以“钱”是杀人的利刃长戈,会伤人,也会自残。善用它则利人利己,滥用它则害人害己。但最可怕的是不要让自己沦为“磨推的鬼”!

猜你喜欢
王莽金银装饰
金银潭医院
五连环(二)
五连环(一)
王莽:为争帝位四个儿子杀了三个
王莽:谁都别想忽悠
改朝换代
DIY装饰沙漏
浅解三字经(之七十二)
DIY节日装饰家
金虎年临近 生肖金银品走俏投资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