饮酒有节
周恩来主张饮酒“只论酒量”,“尽欢不尽醉”。他幼时即喜欢绍兴酒,长征途经贵州茅台镇,曾用超过一两的杯子连饮25杯,酒量不可谓不大。但他举行家宴,从不逞酒意,看一些老同志年岁渐长,总是再三嘱咐不要多饮。许世友上将善饮,且常把能否饮酒与人品联系在一起,别人的劝说一概不听。为此,周恩来专门与这位年过半百性烈如火的将军赌酒,终于使他明白,人的酒量有大小,喝酒不能强人所难。周恩来还主张“心情好时近酒,心情糟时远酒”,认为喝闷酒只会“误国误民,糟踏自己”。“文革”开始,周恩来就基本与酒告别了。
敬酒有礼
周恩来敬酒,既注意吸取古代礼节中“先喝为敬”等一些合理的部分,更注意体现新社会的人际关系。他接受敬酒不分贵贱,在许多场合,还主动向职位低的人敬酒,努力不让敬酒者尴尬。1958年,志愿军从抗美援朝前线凯旋。周恩来几乎与出席宴会的所有代表都碰了杯,以至于自己醉倒,目的只是为了让经历了生死考验的英雄们高兴。
代酒有义
历史永远铭刻下周恩来1945年秋天陪同毛泽东赴重庆与国民党谈判的一幕。谈判中的宴请是一场特殊的战斗。谈话时他退后半个身子,敬酒时又抢前半个身子,他坚持为不善饮酒的毛泽东代酒,将一圈圈向毛泽东敬酒的人都挡了回去,以致重庆的新闻媒体惊呼:一个周恩来打败了国民党。身边的工作人员心疼他的身体,不理解他为什么连半杯酒都不让毛泽东喝,他说:“我怕他们在酒里做手脚啊。”为毛泽东代饮的杯杯酒水,都融进了他对党的事业的忠诚。
赠酒有情
周恩来常用酒作礼品赠送朋友。1954年夏天,周恩来在出席日内瓦会议之暇,会见了著名英国电影艺术家卓别林一家。周恩来欣赏卓别林的艺术才华,卓别林钦佩周恩来的政治风度。两人话语投机,中午又一起进餐。其间,卓别林夸赞茅台酒是“真正男子汉喝的酒”,周恩来即送两瓶,让他带回去做纪念。1964年,周恩来邀请国际乒坛声誉很高的日本女运动员松崎君代来北京观摩,并请她到自己家中做客。餐毕,周恩来特意送松崎两瓶中国第一名酒茅台酒,让她带回给在制酒行业干了几十年的老父尝尝,感动得这位叱咤乒坛、身经百战的日本姑娘泣不成声,在日本人民心里播撒下中国人民的深情。
朱朱摘自《中国老年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