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瞥与怨恨:中国现代七大作家的现代性体验

2005-05-14 04:30王明科
社会科学论坛 2005年8期
关键词:传统文化

王明科

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中,一部分作家极力反抗传统,但他们始终就在传统之中;另一部分作家试图建构现代文化,但他们或者急于建构而不得,或者发现现代性也是一种有着弊端与缺憾的悖论性存在,所以在追求现代时就产生了不可避免的回瞥中的怨恨体验。中国文化的现代建构就是在反抗、追求、回瞥等各种力量的综合张力甚至对立中实现的动态的创造性融合。

一、鲁迅的回瞥与怨恨

鲁迅的伟大不仅仅在于对传统的怨恨与反抗,还在于怨恨地意识到自己就在传统之中,自觉认识到自己属于旧一代,而去和旧一代做斗争。鲁迅称自己是抽了鸦片而劝人戒除的醒悟者,是“思想较新”的“破落户”。所以他既反传统又批判反传统的自我,明白“我”也是吃人者之一,也帮助着排筵宴、做醉虾。《伤逝》与《离婚》中流露出鲁迅对反传统之后会怎么样的深深追问。鲁迅对自己理智之间的矛盾有深刻自知,他说:“你的反抗,是为了希望光明的到来罢……但我的反抗却不,这是与黑暗捣乱。”他总觉得自己“灵魂里有毒气和鬼气”“极憎恶它,想除去它,而不能”

鲁迅一生在理性上致力于“刨祖坟”,但实际上他始终眷恋着传统。7岁从周玉田读《鉴略》,10岁已读《论语》,11岁从周子京读《孟子》,12岁在三味书屋学《百家姓》《千字文》《神童诗》《论语》《孟子》《大学》《中庸》《诗经》《书经》《易经》《春秋》。少年鲁迅喜欢野史杂记与民间文艺如《荡寇志》《西游记》《山海经》《聊斋志异》《酉阳杂俎》《容斋随笔》,不仅读李白、杜甫、白居易、陆游并《水浒》《镜花缘》《东周列国志》,还读《海仙画谱》《郑板桥集》《徐霞客游记》《唐人合集》《金古存》《花境》《五木经》《南方草木状》《尔雅音图》《毛诗品物图考》《点古斋丛画》《金古别识》。鲁迅于1908年从章太炎学《说文解字》《尔雅义疏》《庄子》《楚辞》。1912年开始校订《嵇康集》,1919年前后完成《嵇康集》整理和《小說旧闻钞》《唐宋传奇集》编校。从1909年到1920年夏,辑校古籍,搜集金石拓片,成果有《古今小说钩沉》《会稽郡故书杂集》《岭表异录》,谢承《后汉书》等。从1917年至1935年数次购藏《老子》及注释本如《道德经》、严复评点《老子》、憨山《老子道德诠解》。1923、1924年出版《中国小说史略》上下卷,撰写《中国小说的历史变迁》《汉文学史纲要》《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等,辑校出版《小说旧闻钞》《唐宋传奇集》。1914年购《庄子内篇诠》,1923年购清王先谦《庄子集解》。其孔孟藏书有三国魏何晏集解《论语注疏解经》、汉赵歧注《孟子》两种。其佛家藏书购达数百种,如《法苑珠林》《选佛谱》《三教平心论》《法句经》《释迦如来应化事迹》《阅藏知津》《华严经合论》《决疑论》《维摩诘所说经注》《宝藏论》《棱枷经》《大乘起信论海东疏》《心胜宗十句义论》《金七十论》《净大十要》《弘明集》《广弘明集》《杂譬喻经》等。还校勘了佛教名典《出三藏论集》《法显传》《百喻经》等。从1927年抵沪到1936年逝世,校定《稽康集》,合编《北平笺谱》,撰写《门外文谈》,还为撰写中国字体变迁史及中国文学史做准备。鲁迅辑录撮写的《墨经正文》手迹有37页保存至今,他先后购入借阅过清张惠言注《墨经解》、清邓云昭注《墨经正文解义》、清孙诒让注《墨子闲诂》。他收藏有诸子郑卫派邓析《邓析子》、慎到《慎子》、公孙龙《公孙龙子》与清陈澧注《公孙龙子注》。《周作人日记》讲鲁迅很早通读《王阳明全书》《周濂溪集》。在南京教育部任职时业余拼命抄书,对《沉下贤集》《湘中怨辞》《异梦录》《秦梦记》等读录并举,不少整本从头抄到尾。

据整理,鲁迅辑录古籍最少有20种。鲁迅用毛笔写旧体字,其早期论文多用文言写成,并写过文言小说《怀旧》,其学术论著、书信日记也多用文言写成,并写有许多旧体诗词。早期鲁迅具有明显的复古思想,赞叹中国“实世界之天府,文明之鼻祖”,“诚足以相上下者,盖未之有也”,“文明先进,四邻莫之与伦……文化不受影响于异邦,自具特异之光彩,近虽中衰,亦世希有”。赞美中国文化的原初古源“夙以普崇万物为文化本根,敬天礼地,实与法式,发育张大,整然不紊”。重返东京前后,他提出“外之既不后于世界之思潮,内之仍弗失固有之血脉,取今复古,别立新宗”。鲁迅对中国历史、地理、殷商文化、吴越文化、浙东文化、楚文化、修辞学、训诂学、版本目录学、考据学、科学史、地质史、金石学都有相当造诣。甚至连鲁迅“要紧的不是言而是行”的思维方式也继承了传统以实践理性为特征的思维模式。

可见,作为一代反抗传统弊端的英雄,鲁迅对传统的回瞥仍然深重,并在回瞥中渗透着对传统的极大怨恨。

二、茅盾的回瞥与怨恨

茅盾从小就接受了传统文化教育,继承了传统儒家的入世精神、忧患意识、内圣外王、敏事慎言等积极思想,其小说文本具有明显的“红楼”情结与深厚的传统文化积淀。茅盾创造性地提出“中国化的文化”,避免对传统的激烈反对与简单否定。在茅盾的小说创作中,明显存在对传统的回瞥与怨恨体验。

《水藻行》真实再现了传统乡野的生活情态与性爱本身以及传统的人伦关系、生命精神、道德伦理。茅盾通过财喜、秀生和秀生妻表现传统农业文化中复杂的性爱现象,塑造了原生态的中国传统农民形象:健康、乐观、正直、善良、勇敢、爱劳动、蔑视恶势力。不像《烟云》中陶祖泰、陶太太和朱先生因无聊而产生“说不清”的情谊。《水藻行》里叔侄间的关系不在张扬所谓的现代式性开放,而是对传统社会的反抗与人性的还原,是人性的生理需求与心理欲望的合理释放,是现实世界与世俗生活的复杂与难解,是个案的集中剖析而非理想的道德模式,但是叔侄间的这种原始性爱关系不是浪漫的而是荒唐的、不是个性的而是悲剧的、不是合法的而是罪感的。因为,传统乡野受着封建伦常的严重束缚,财喜和秀生妻都始终生活在传统的道德阴影中。所以茅盾对这种扼杀人性的传统礼教道德模式表达了强烈的怨恨。

《霜叶红似二月花》里传统的力量异常强大,作家对传统的回瞥与怨恨具体表现在四类人物身上:

首先是作为传统死硬派的代表赵守义等封建地主群丑。他们娶小妾、玩女仆、贩鸦片,不但长期把持积善堂的存款,而且处心积虑策划上告王伯申侵占学产公田、煽动农民砸小火轮、造成人命案后又串通官府打赢官司、企图在经济上遏制乃至扼杀新兴民族工业,更在思想文化上对其极尽造谣污蔑之能事:敦化会会长鲍德新对妇女穿短裤上街大为恼火,攻击提倡自由平等是禽兽不如、冶容诲淫、人心大坏,并成立“敦风化俗会”表示对各种新学说、新风气断乎不能坐视,连省里的前清举人孝廉公也致函赵守义,恶毒攻击新文化运动的领袖陈独秀,并要求他清查县里的陈姓党徒。

其次是专制、粗暴、独断、蛮横的传统封建家长。徐士秀为攀附权贵专制地将颇有姿色的妹妹淑贞嫁给赵守义患有不治之症的儿子。张恂如从小和表妹静英青梅竹马,封建家长却强迫他娶了宝珠,妻子对他虽温柔体贴,然而他仍旧对表妹一往情深,在妻子和情人之间陷于两难窘境,终日在痛苦愁闷中难以自拔。黄和光和张婉卿虽然有封建老祖留下的万贯家产,但终难完成中兴家族的重任,黄和光生理上残废,无法尽丈夫天职;张婉卿虽穿著时髦,却心中充满无限凄凉。

再次是传统农民与仆人的种种劣根性。以小曹庄、钱家庄的农民以及黄府、钱府里的仆人为代表,在他们身上表现了农民根深蒂固的愚昧、顽固、保守、自私、奴性、惰性等。钱府管家苏世荣是一个忠心耿耿的自觉奴才,钱良材从县城回到家中后在书房中写信,当他猛一抬头看见苏恭敬地站在书房门外时就招呼他进来,可苏以当差的只能站在门外回事为规矩坚持不进,还满脸堆笑地反来批评钱良材说错了话。钱家庄的农民相信服从钱良材也是因为封建等级观念与奴性人格:仅仅因为他是钱少爷,是村里唯一的大地主,有钱有势,所以在农民眼里就是土皇帝,大家服从他并不是因为他所做的对大家有益,而只是习惯的怕他而已。小曹庄的农民为了在涨水时节保住自己田地不被水淹,他们在赵守义派出的狗腿子徐士秀和小曹庄地主曹志诚的挑唆下,一开始以泥块石子打小火轮,第二天在桥上设下巨石猛砸,愚昧的农民其实做了赵王之争的工具。张恂如对卧房、厨房、厅堂里陈设摆法改变之难的议论表达了对传统顽固惰性的极大憎恶:要变动陈设比修改宪法还困难,而反对者唯一极具力量的理由就是从没见过如此摆法。

最后是半新半旧型的人物。半新型女性代表张婉卿最真实最丰富最感人的性格特征仍然明显表现了对传统道德的历史回归:她和性无能的丈夫黄和光在一起的贤淑温柔,为了有个后代到大庙求子乃至设宴抱养“螟蛉”的绝望挣扎,明显存在着传统文化从一而终、无后为大的道德遗传与思维习惯。半新型男性代表是王伯申在思想文化方面同样恪守传统封建伦理道德:他以传统文化的维护者身份视新文化运动为洪水猛兽,以传统封建家长的专制对儿子民治进行“庭训”;他送儿子留学并不是让他接受现代文化教育而是躲避国内流行的新文化。他的权威来自于“父为子纲”的传统封建等级伦理教条,硬要儿子娶不爱的冯秋芳是依据“门当户对”的封建宗法联姻观念。

除了思想的传统保守,从经济上说,王伯申与钱良财发展中国现代工业的悲剧仍然是中国传统的悲剧,茅盾怨恨地说:“我们中国的资产阶级有什么祖宗遗产呢?数千年来所积累的剩余劳动现存的形态是堤防、运河、万里长城,以及无数祠堂、庙宇。我们太贫乏了,不能与外国人比。”

三、巴金的回瞥与怨恨

巴金说:“我的生活里是充满了矛盾的,感情与理智的冲突,思想与行为的冲突,理想与现实的冲突,这些就织成了一个网把我盖在里面,把我抛掷在憎恨的深渊里,让那些狂涛不时来冲击我的身体,然而我不能够突破那矛盾的网,那网把我束缚得太紧了。”在巴金的文化反思中,中国传统文化始终是一种深层的制约机制。巴金在《〈火〉第二部·后记》里说:“我虽然信仰从外国输入的‘安那其,但我仍还是一个中国人,我的血管里有的也是中国人的血。有时候我不免要站在中国人的立场上看事情,发议论。”巴金激烈地批判和否定传统家族制度,但他又躬行传统做人方式:敬重长辈,孝顺父母,友爱兄弟,关心他人,反对把自我作为最高原则,其行为方式仍受制于孝悌、忠信、内圣外王的中国传统道德文化观念。巴金的创作文本,其表层结构明显充满了对传统文化的批判甚至诅咒,而在深层却十足显示了对传统文化的继承甚至追求。

巴金控诉造成女性不幸的传统家族伦理专制主义,但他尊崇的女性都是遵守传统伦理的贤妻良母:瑞珏善良宽厚富于同情心,琴不是以现代新思想道德而是以传统的贤淑温厚得到认可,万昭华虽情感苦闷但她与那位作家始终没有跨越友谊界限,曾樹生虽与上司有暧昧关系但始终没有越轨行为。巴金鄙视非贤妻良母式的女性,讨厌陈姨太不仅由于她是封建家长的帮凶,更由于她不守传统妇道。

巴金对下层仆人的塑造也流露出明显的传统观念:婢女鸣凤、男仆李老汉、老文等个性不同但都忠心耿耿,他们不仅从不把自己看作是和主人一样的人,而且甘做奴隶愿受驱使甚至做奴隶做出了瘾。鸣凤明知觉慧因她无文化无地位而遗憾,但她很满足,只愿不被送出去,一辈子时时刻刻在他身边服侍他做他的奴隶。李老汉对憩园和旧主人杨老三更是忠心耿耿竭尽所能,为他不幸而流泪,为“小少爷”优异成绩而高兴。巴金在肯定安分守己的奴仆的同时又流露出对相互吵闹甚至顶撞主人的钱嫂、王妈的鄙视,其实这些忠厚可爱的仆人一方面具有善良、正直、淳朴、忠诚的美德,同时也明显是缺少自我独立人格意识的奴才。

巴金给予许多同情的现代知识分子也同样受到传统道德束缚:觉新逆来顺受、委曲求全、谨小慎微、优柔寡断,不满旧家而维护旧家,既受害又害人,一面阅读新思想书报一面过着旧式生活,时有痛苦而不谋改变,为家族牺牲自己,顺从接受不公平命运,这种心理特征就是传统儒家文化衍生出来的忠孝观念。奴性使他接受“作揖主义”,深爱妻子瑞珏又不能忘情于梅。可他既没有勇气帮助梅又无力保护瑞珏,只有忏悔和自责式地怨恨自己。觉民之所以对长辈们不够尊重以至公开冒犯的根本原因是其言行举止有悖长者道德规范而不值得尊敬,在祖父去世服孝未满期间觉民没有做一件对不起祖宗的事情,也不敢提及与琴之间的婚事。即使觉慧在社会与家庭中表现出对封建伦理道德的大胆反叛,对长辈们的堕落、大哥的软弱和妥协表示激烈反对而因此遭到守旧派憎恨,但在他们与守旧势力的尖锐冲突中,赖以致胜的法宝却是传统的家族伦理。所谓勇敢的反叛者觉慧面对鸣凤与他玩乐耽搁了时间而受淑华斥责时,却不敢站出来仗义执言,他骨子里其实认同封建主仆的等级观念。觉慧在梦中将鸣凤想象为符合传统婚姻门当户对标准的出入洋楼、热情开放的富家小姐,这是所谓叛逆者内心深处潜意识中传统思想的流露。他因参加学生运动与封建家长发生尖锐冲突,面对祖父威严虽然当面抗争,但不敢违抗祖父禁止他外出活动的命令。觉慧在祖父生前反对长辈们折腾祖父的不孝之举,他在与以克明、陈姨太为首的“捉鬼”迷信的斗争中固然取得胜利,但他打的却是孝顺祖父的招牌。

四、老舍的回瞥与怨恨

老舍对传统的回瞥怨恨表达反映在其创作中就是明显的挽歌情调。老舍“新时代的旧悲剧”式的思考感受表现出对传统农业文化的相当依恋。虽然老舍对中国文化由传统农业文化向现代商业文化转型的不可避免是非常清楚的,但他更多地用漫画卡通式的揶揄审视新人身上存在的传统因素和旧人身上沉重的传统枷锁,并往往用带泪的嘲笑既做理智批判又有深切同情。

新人其实并不新,包括学生与市民。新派学生如《赵子曰》中的赵子曰、欧阳天风、武端、莫大年等。他们都是大学生,接受着新式教育,寓居于天台公寓。他们开会、选主席、领导学潮。但他们搞学生运动不是为挽救国家危亡而是为追逐女人、逃避考试和满足自己权欲。他们的运动不是在批判中希冀建设,而是彻底破坏现存的一切,表现出十足的野蛮和愚昧。新派市民一味逐新追洋而丢掉人格丧失灵魂。其中既有留学归来的博士,像《牺牲》中的毛博士、《文博士》中的文博士;也有北京四合院中的纨绔子弟,如《离婚》中的张天真、《四世同堂》中的祈瑞丰和冠招弟;还有为洋人办事的洋走狗,如《四世同堂》中的丁约翰、《正红旗下》中的“眼睛多”。老舍用最刻薄的手法写这些“新派市民”,刻画他们无聊无耻的人生。毛博士整天嚷着牺牲,但美国梦下包裹着最自私的心。文博士为爬入上层社会,不惜卖身投靠,走裙带路线。张天真“爱看跳舞,假装有理想,皱着眉照镜子,整天吃蜜柑。拿着冰鞋上东安市场,穿上运动衣睡觉。每天看三份小报,不知国事,专记影戏园的广告”,新潮而又浅陋之极。祈瑞丰洋味之外的汉奸气更令人不齿。“眼睛多”有奶便是娘,为了生活,他“信”了耶稣投靠洋人,欺诈国人。

旧人形象的挽歌情调更加明显。《牛天赐传》中的牛老者经营的老方法赔了钱,他不信服银行,保火险、买保险箱之类的新事儿都不干,把钱都交给一家山西人的老买卖源成,源成倒了,牛老者在惊愕、迷茫中逝去。《新韩穆烈德》中的田家原来也广有几家商号,但墨守旧的经营方式使得商号相继出手,只留着一家惨淡经营。《老字号》里辛德治的感伤无奈显然不只属于他个人,同时也是老舍本人对传统文化难以言明的内心隐痛。《断魂枪》里沙子龙从江湖中退隐,意识到自己辉煌过去的终结,只在夜深人稀时独自练枪而不传。《四世同堂》中的祈老人小心规避一切纷扰。日本占领北京时他备足三月粮食,用破缸堵上大门。他处处讲究尊卑贵贱、体面排场,奉行和气生财的人生哲学,尽“忠”与尽“孝”在他身上激烈交战。他的犹疑痛苦源于传统文化的重负,而他的负责内省和爱国热忱也是传统文化的惠顾,传统文化在抗战中的蜕变更生赋予了祈瑞宣丰厚的精神内蕴。《茶馆》满怀同情地写掌柜王利发竭力追逐新潮,力图赶上时代,可是无论增设学生公寓,还是添设女招待,都无法避免茶馆最终的倒闭,王掌柜最终上吊。

老舍小说中总有一些集传统优性与现代精神于一体的形象,如赵景纯、马威、李子荣、福海二哥等。《四世同堂》里植根于人们灵魂深处的传统文化、故乡风俗、民族习惯、节日礼俗,在民族危机的严重关头成了作家和作品中人物强烈的民族认同心理的体现。《国家至上》张拳师视民族和信仰高于自己的生命,其独特的民族心理素质主要表现在他对回民族和回族宗教信仰的特殊的虔诚。老舍对这种民族虔诚精神给予了极大肯定,视之为民族文化的核心及凝聚力。可见老舍小说同时具有了反抗传统与回瞥传统、追求现代与质疑现代的多重拷问,深刻体现了老舍文化反思的内在悖论及其复杂。

五、沈从文的回瞥与怨恨

沈从文回瞥的现代性体验是中国现代作家中最明显也最典型的。沈从文以传统乡土的天然纯朴作为文化批判的参照谱系,因此其现代性体验主要就是一种怨恨中的回瞥体验。通过对传统乡土文化的回瞥,沈从文完成了对现代性去魅化的怨恨的文化反思写作。

回瞥体验使沈从文不但怨恨乡村文化的种种愚昧落后,而且他更怨恨乡村文化的淳朴浑厚等值得保留的美好习性在城乡文化的冲突中渐渐丧失殆尽。《小砦》中酉水流域中部的商业和人民体力与道德,都在崩溃。《第四》中城市男子们多是阉寺的性本能的缺乏。《如蕤》写衰老民族里一群阉鸡似的男子。《八骏图》里读书人营养不足、睡眠不足、生殖力不足。《黑魇》中读书界倦于思索、阿谀成风。《篱下集》题记中指出城里人仿佛细腻,其实庸俗;仿佛和平,其实阴险;仿佛清高,其实鬼祟。沈从文深深地怨恨着现代性对现代社会造成的负面效应,他带着痛苦的心情,用辰河流域的水码头做背景,就所熟习的人事来写湘西传统文化在“常”与“变”错综中的过去、当前、未来,以及在两相乘除中平凡人物所有的哀乐。沈从文一方面出于对中国文化现代化的追求,看到了乡村文化转向城市文化的无可挽留以及乡村文化相对于城市文化的落后愚昧;另一方面出于对中国文化现代性的质疑,指出城市文化在现代化大旗掩护下所流淌的堕落变异与乡村文化的和谐淳朴在城市文化入侵下逐渐地堕落与丧失。在沈从文看来,爱与美更多地存在于未被现代工业都市文化入侵的传统乡村文化之中,所以,他将文化反思的目光转向了对传统乡土文化的回眸。《长河》题记指出了湘西“农村社会所保有那点正直素朴人情美,几几乎快要消失无余,代替而来的却是近20年实际社会培养成功的一種唯实唯利庸俗人生观。敬鬼神畏天命的迷信固然已经被常识所摧毁,然而做人时的义利取舍是非辨别也随同泯没了”[11]。《谈保守》中沈从文怨恨地叹息道:“中国农民固有的朴厚、刚直、守正义,不贪取非分所当得种种品德,已一扫而光。”[12]沈从文文化建构的乡下人立场也使其文化反思具有一种回瞥传统乡土文化的现代性体验。他说:“我实在是个乡下人。”[13]因此只有“对于农人与兵士,怀了不可言说的温爱”[14]。沈从文文化反思的回瞥情结使他对传统文化在一种回忆与追守中进行了一定的美化与简单化,由此导致了他文化反思及其建构的某种乌托邦性质,这是沈从文作为“乡下人”的文化局限与视野盲点。

六、张爱玲的回瞥与怨恨

由于张爱玲的文化反思叙事常常以“张看”与“炎樱说”为视角,所以也形成了她奇特的回瞥文化视界与怨恨文化心态。张爱玲回瞥的现代性生命体验正象《鸿鸾禧》中娄太太说的“繁荣,气恼,为难”[15],所以她感到“生在这世上,没有一样感情不是千疮百孔的”[16]

张爱玲时而从自身去关照他国文化,时而从他国文化反观中国文化。她继承鲁迅为代表的新文学传统,并以女性视角深刻剖析了中国国民劣根性尤其中国人人性阴暗丑恶的一面。她一方面自傲地是中国文化的本位主义者,同时另一方面自卑地成为汉文化中心的批判者,认为东南亚的人种更有活力,华南中国人是新兴的中国人。她生活上追求现代,心灵却沉潜古老;她向往西方文化,灵魂却永在中国;她的生命与写作总是呈现一种自傲与自卑参差的对照。她融会了“世界公民”理想与传统文明,回到旧世界与传统文化,告诉人们“五四”并未真正改变什么,甚至在某种意义上造成很大的破坏。她的创作借鉴民间戏曲、章回小说、古典诗词、俗语成语,并以现代立场写出华洋杂呈的具有间杂效果的新奇作品。

张爱玲晚年的文化反思回归了人民记忆与母语表现。她一生致力于对中国文化阴暗面以及中国国民劣根性与人性恶的挖掘,但她绝不是一个民族文化虚无主义者,相反却越来越靠近了中国文化。张爱玲1960年代后在美国定居,但她却始终与美国文化格格不入。张爱玲虽然全力追求中国文学的现代化与世界化,并将其变为自己文学创作的具体实践,可她的文化支撑点仍然是中国文化。即使晚年在美国的写作,她不但没有以美国文化为支点,反而在一种文化的冲突碰创中更明显的回归了中国文化。她译注《海上花》,考证《红楼梦》,特别是《对照记》的编写更是回瞥中国传统母体文化的最后努力。

七、徐訏的回瞥与怨恨

徐訏的传统情结相当深厚,儒家、墨家、道家、佛家等传统文化观念与传统文学文本对徐訏产生了很大影响,他认为“五四”以来的新文化虽是与西方文化交流的一种产物,但在中国社会中永远是与中国传统文化结合的,所以回瞥体验在徐訏创作中也是很明显的。

《传统》中刀疤项成极力维护传统,当青痔洪全对他说明“妈妈想同曹三小姐们开一个台子”时,刀疤项成不但坚持了传统的孝顺而且坚决维护陆帮传统的办事规矩:“我们要尊敬她,要孝顺她,要养她,但是外面的事情传统上她不应当过问,尤其不能够破我们多年的传统。”[17]当师娘九太太亲自找到他时,刀疤项成仍然说:“没有人不在尊敬你,但你更应当尊敬自己,尊敬我们的传统,就是爸爸也得尊敬传统,是不是?”[18]刀疤项成“承继着传统活下来,他没有想到他的事业是不可靠的,他从来没有想到出事,他不知他的世界以外还有世界,他也不知道他的生活不是正大光明的生活”[19]。《灯》中的“我”面临严刑毒打却不松口的原因是“在我的心里正是有一种传统的力量在控制我的供认,所以即使在我愿意供认的时候,或在我无法支持肉体的刑痛而想供认的时候,我心理的自卫机构就使我突然晕去了”[20]

儒家文化观念在徐訏小说中有明显体现。《后门》中不能生育的妻收养了一个父母离婚后留下的女孩阿琳并给她无微不至的母爱关怀,但阿琳最终还是回到生母身边。《秘密》中“我”曾暗恋家禾但却错过了这份恋情,后来各自有了家庭但仍保持友谊,“我”发现家禾有恋物癖便给家禾以超越情欲的爱帮助她镇住心底跳动的魔障,情礼冲突的结果是礼克制了情并使情得到了升华而呈现中和之美。墨家文化的仗义疏财、急人所难、崇尚信义、嫉恶如仇的信义之道也在徐訏小说中留下印迹。《传统》里刀疤项成继承师傅的江湖传统,有着不被任何诱惑征服的英雄性格,为了陆帮的事业和晓开的爱情而舍生取义、杀身殉情。《责罚》里与“我”同班的张军,功课不很好却有侠客的英雄本色,他恩怨分明、敢做敢为,对朋友倾力相助甘愿忍辱代人受过,但对忘恩负义、出卖朋友的小人却有怨必报、决不姑息。佛家文化在徐訏小说中有浓厚气息,徐訏笔下的人生况味接近于佛教文化的禅宗。禅宗将佛学理论变成一种心之境界,徐訏把禅宗佛性和浪漫自由精神结合,最终化为一种人生的至高境界。《打赌》有明显的因缘观,《幻觉》有明显的色空观,《江湖行》里主人公最终抛弃对尘世的执恋而皈依佛门,《鸟语》以收到芸芸死前赠给男主人公的佛经为开端又以佛经语结束,《盲恋》《百灵树》《痴心井》《巫兰的恶梦》受佛教思想影响弥漫着深刻的宿命感。

道家文化在徐訏小说中主要体现为回归自然。徐訏认为“自然”作为“自己的母亲”是伟大的,个体的生命意识只有摆脱现世的烦恼,复归到自然界的原始状态中,才能获得本真的自我和生命的狂喜。“一个人在大自然之中,如果体验一下他与大自然的关系以及宇宙机构的美妙,他立刻会感到纷纭人世的渺小。”[21]在徐訏小说里,自然不再只是标明场景或烘托气氛,而是融化浸润了主人公的整个感情,成为传达作品意蕴的重要手段。《气氛艺术的天才》通过花树风云、苍茫暮色、泉石涧溪的精妙描绘表达了他对“大自然所创造的一切没有不和谐”的无限企慕与神往,指出沉溺于世俗冗务的人们正逐渐远离和谐自然,心灵表现与感受能力日渐迟钝退化。《日地》《私奔》追慕枫木村桃花源般的淳朴生活。《痴心井》《鸟语》中银妮、芸芊等纯朴、天真、灵慧的少女身上自然质朴的芬芳引起了男主人公热烈而执著的爱恋。《江湖行》《荒谬的英法海峡》等流露出道家绝圣弃智、独来独往的反智倾向及其对所谓现代文明人的嘲讽。道教的主阴思想非常尊崇和神化女性,徐訏小说明显受其影响,如《吉布赛的诱惑》中的罗拉,《精神病患者的悲歌》中的海兰,《风萧萧》中的海伦、白苹、梅瀛子,《江湖行》中的紫裳,无一不具备“神性”。徐訏在《关于文化革命的交流与复兴》里认为“老庄的自然观,是使人与宇宙在‘道中沟通,视生死无别、万物齐一,这是中国人,尤其是知识阶级的洒脱、旷达的一面”《阿拉伯海的女神》在夜与梦、死与生、人与神的背景下打破现实与虚幻的境界,是一种天地万物齐一的道家生命图式。《荒谬的英法海峡》没有压迫、劳顿、专制,惟有清风明月、蓝天白云,人人过着自由闲适生活,是一种道家小国寡民式的桃源梦幻。

对于中国现代这些具有回瞥体验的作家来说,其深刻与局限同在。回瞥的深刻在于,回瞥傳统不是回归过去,而是在追求与建构现代中的回瞥,同时回瞥避免了传统的断裂,实行了传统的创造性地转化。既追求现代化又反抗现代性,在看到传统文化落后的同时又指出了传统文化值得肯定的价值所在,在看到现代文化先进的同时也发现了现代性的畸形变态,是中国现代文化注定的宿命。中国现代知识分子不但十分清楚传统文化的种种愚昧落后,而且看到了传统文化的淳朴浑厚等值得保留的美好习性在现代文化的冲突中渐渐丧失殆尽。他们深刻地感受到了现代性对现代社会造成的负面效应,当中国尚处于经济很不发达的前现代社会正要致力于现代化的呐喊时,他们已经看到西方文化中早已成为关注热点的现代化的负面作用,看到了现代性作为一把双刃剑的复杂内涵,提醒现代性给中国社会与中国文化所带来的所有困惑与反思。回瞥使中国现代作家对西方文化的接受不是被动与全部而是创造与变形,不是生搬硬套或全盘照般而是有选择有保留有意识有批判的误读。这不但反映了每一个中国时代的趣味,也是每一个中国现代作家价值追求与理想寄托的结果。对西方现代文化的追求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回瞥两者之间的激烈碰撞,通过中国现代作家这个“置换物”的中介,产生了与两者原来本身都有所不同的文化结果。无论反抗型还是建构型的作家,他们最终都发现自己骨子里有许多传统的存在,在他们的小说创作中以及所塑造的“现代”人物身上,都存留许多传统的东西。

同时,回瞥的局限性在于,以反理性或以普泛化的审美方式来疗救以主体为中心的现代理性的缺失其实是不可能的,以传统方式取消现代理性得以存在的一切基础,在理论与实践上也会走入自相矛盾。同时,回瞥的现代性体验,使中国现代知识分子在关注现代性对传统文化的破坏以及如何致力于保存传统文化的同时,却忽视了传统对启蒙理想以及各项现代性要素所造成的破坏。倘若文化真是一个有机整体,伴随乡村文化负面价值消逝的代价肯定是其纯朴敦厚等正面价值的消亡。既然现代文化改变了传统文化的愚昧落后与专制野蛮,为什么不肯定现代呢?其实,回瞥的眼光显然具有一种对现实的背离及分裂,因为传统的关键问题在于有效性没有从事实性中分离出来成为需待检验的普遍性要求。

因此,对于中国现代这些具有回瞥体验的作家来说,同时都存在着深刻的怨恨体验:在回瞥中怨恨,在怨恨中回瞥;回瞥愈重,怨恨愈重;回瞥促动着怨恨,怨恨齿咬着回瞥,由此往复无穷。

注释:

①②《鲁迅全集》第11卷第79、431页,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版。

③⑥《鲁迅全集》第8卷第3、27页,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版。

④⑤⑦《鲁迅全集》第1卷第44、99、56页,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版。

⑧茅盾:《我走过的道路》(中)第93~94页,人民文学出版社1984版。

⑨《巴金专集·中国当代文学研究资料》第241页,江苏人民出版社1981版。

⑩《老舍全集》第2卷第365页,人民文学出版社1999版。

[11]《沈从文文集》第7卷第2页,花城出版社1982年版。

[12][13]《沈从文文集》第11卷第239、43页,花城出版社1982年版。

[14]《沈从文文集》第6卷第70页,花城出版社1982年版。

[15][16]《张爱玲文集》第1卷第221、212页,安徽文艺出版社1992年版。

[17][18][19][20]徐訏:《秘密》第37、38、42、93页,安徽文艺出版社1996年版。

[21]《徐訏全集》第10卷第108页,[台湾]正中书局1968年版。

猜你喜欢
传统文化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传统的玉雕与玉雕的传统
在传统与创新中寻求制衡点
谁远谁近?
少年力斗传统
传承 民族 文化
什么是文化
融入文化教“犹豫”等
清明节的传统
文化之间的摇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