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乐对外开放与郑和航海外交

2005-04-29 00:44卫太夷
航海 2005年1期
关键词:明成祖永乐三宝

卫太夷

引言

邓小平同志1984年10月22日《在中共中央顾问委员会第三次全会上讲话》中论述:“因为现在任何国家要发达起来,闭关自守都不可能。我们吃过这个苦头,我们老祖宗吃过这个苦头。恐怕明朝明成祖时候,郑和下西洋还算是开放的。”

2003年12月11日,温家宝总理访问美国时,在哈佛大学发表题为《把目光投向中国》的演讲,说:“500多年前,明朝著名的外交家和航海家郑和七下西洋,是为了同友邦结好。”

一、郑和下西洋是执行明成祖的对外开放政策

“十五世纪上半叶,在地球的东方,在波涛万顷的中国海面,直到非洲东岸的辽阔海域,呈现出一幅中国人在海上称雄的图景。”这一“涉沧溟十万余里,洪涛接天,巨浪如山,视诸夷域,迥隔于烟霞缥渺之间,而我之云帆高张,昼夜星驰,涉彼狂澜,若履通衢”的壮丽景象,就是明朝永乐年间郑和七下西洋的写照。

从永乐三年(1405年)到宣德八年(1433年)的28年间,在中国古代航海史上;杰出的外交家和航海家郑和,率领当时世界上最庞大的远洋船队,七次远渡重洋,航行于太平洋和印度洋上,遍访亚非30多个国家,开通了整个印度洋的航路,谱写了中国和亚非各国友好交往的历史,在世界航海史和外交史上,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功绩。

郑和七下西洋船队规模之大,出航人员之多,艨艟宝船之巍峨,组织指挥之严密,出访国家之多,对后世影响之深远,在十五世纪都是举世无匹的。这一历史性的伟大创举,以及修纂《永乐大典》的文化建设成就,实为明朝永乐盛世经济繁荣、国家富强、文明昌盛的集中表现,凸现出明成祖对外开放政策取得的丰硕成果。正如郑和宣德六年(1431年)第七次下西洋前夕,在福建长乐所勒《天妃灵应之记碑》的碑文中说,他下西洋就是执行明成祖的对外开放、和平外交政策:“皇上嘉其忠诚,命和等统率官校旗军数万人,乘巨舶百余艘,赍币往赉之,所以宣德化而柔远人也。”表明了他下西洋的目的和任务是:携带明王朝的礼品和金币,馈赠访问的亚非各国,传播中华道德礼仪和文明,结交友邦和平共处,共享太平之福。同时也说明永乐的对外开放、敦睦友邦,是通过双方派遣使者互访、明朝赐赉礼品和外国朝贡方物的方式进行的。中国使者出国,携带皇帝诏书及文绮、金银、瓷器等珍贵手工艺品,馈赠各国国王,并祀其国之山川,表示对各国领土的尊重。朝贡也是当时外交上一种礼节,互相赠送礼品,表示国际间的礼尚往来,而且明朝政府总是采取“厚往薄来”的优待友邦的方针。明成祖的对外开放、和平外交政策,在给郑和下西洋致各国敕书中,也讲得十分明白:“皇帝敕谕四方海外诸番王及头目人等:朕奉命君主天下,一休上帝元心,施恩布德,凡复载之内,日月所照,霜露所濡,其人民老少,皆欲使之遂其生业,不致失所。今遣郑和赍敕普谕朕意,尔等只顺天道,恪守朕言,循理安分,勿得违越,不可欺寡,不可凌弱,庶几共享太平之福。若有摅诚来朝,咸锡皆赏。故兹敕谕,悉使闻之。”这一致亚非友邦的“国书”,其主旨一是明成祖自诩“奉命主天下”,施恩泽,布仁德于宇内,希望各国人民安居乐业,和平共处,循理安分,共享太平;二是欢迎各国表达诚意,与明朝政府建立友好关系。

明成祖除了政治上与亚非诸国建立友好关系外,在国际贸易方面采取对外开放。永乐元年 (1403年)恢复明太祖废除的市舶司制度,重新在浙江、福建、广东设市舶提举司。永乐三年 (1405年)又于上述三市舶司各设驿馆,招待日益增多的“海外诸番朝贡之使,福建名‘来远,浙江名‘安远,广东名‘怀远。”以遂“梯航万国悉来庭”的愿望。

二、郑和下西洋的航海外交活动

纵观郑和生平,自跟随朱棣,奋战靖难之役,到南京永乐王朝建立的翌年,也就是从永乐二年(1404年)开始,他就奉旨从事航海外交活动,历经29年,至宣德八年(1433年),62岁卒于印度洋航次。他的后半生几乎都是在“云帆高张,涉彼狂澜”和“宣德化而柔远人”中度过的。兹将他航海外交的功绩列述于下:

1.下西洋前奏——使日敦睦邦交

明成祖即位,虽遣使诏谕日本修好,但次年日本倭寇屡次侵扰中国直隶、浙江、福建,不仅沿海居民深受其害,而且明朝的海外交通也受到威胁。据明代嘉靖浙江巡安御史胡宗宪所著《筹海图编·直隶倭变记》述:“永乐二年(1404年)四月,对马(壹)岐倭寇苏松,贼掠浙扛穿山而来,转掠沿海。上命太监郑和谕其国王源道义,源道义出师获渠魁以献。”再,明清学者顾炎武《天下郡国利病书》中也有同样的记载:“文皇帝永乐二年四月,夷船一十一只,寇穿山,百户马兴(与战)死之。寻寇苏松诸处。是年,上命太监郑和统帅楼船水军十万招谕海外诸番,日本首先纳款,擒献犯边贼二十余人。”

郑和衔命统督楼船使日,经过交涉,使日本国王源道义主动剿捕倭寇“渠魁”二十余人,献于明廷谢罪。郑和还敦促源道义接受明朝赐给“日本国王”的封号、金印、冠服等。双方签订了“勘合贸易条约”,以防止双方臣民的非法贸易和走私活动。从此,倭寇渐敛,海隅宁静数十年,这是郑和航海外交取得的首功,也为日后舟师下西洋廓清了海氛,航行安全有了保障。

2.第一次西洋的外交活动

永乐三年(1405年)六月,明成祖“命和及其侪王景弘等通西洋”郑和船队自苏州刘家港出发,泛海至福建休整。同年冬趁东北季风南下占城(今越南中南部),再至爪哇、旧港(今苏门答腊巨港)、苏门答刺、满剌加(今马六甲)、锡兰山(今斯里兰卡),最后抵达终点古里(今印度卡里卡特)。“古里,西洋大国,西滨大海,南距柯枝国(今印度柯钦)”,“诸番要会也。”郑和初下西洋,赍明成祖诏书,并赐印诰、文绮等物,与古里建立友好外交关系。并在其地建碑亭,勒文说;“其国去中国十万余里,民物咸若,熙皞同风,刻石于兹,永昭万世。”是中印友好交往最早的标志。永乐五年(1407年)九月,郑和自古里返航南京复命。在郑和和平外交的影响下,“苏门答剌、古里、满刺加、小葛兰(今印度奎隆)、阿鲁(今苏门答腊岛中西部)等国王遣使,随(郑和)船队来华朝贡方物。”

以后,郑和船队每次下西洋都到古里,以此为中继站,驶往阿拉伯和东非沿海。古里国王亦多次遣使朝贡中国。

3.第二次下西洋的外交活动

永乐五年(1407年)冬,郑和船队第二次下西洋,由占城来到暹罗(今泰国)。其地“在占城西南,顺风十昼夜可至。即隋唐赤土国。”三年前在中国东南沿海,发生一桩海事,《明史,暹罗传》记述:“永乐二年,有番船飘至福建海岸。诘之,乃暹罗与琉球通好者,所司籍其货以闻。帝曰:‘二国修好,乃甚美事,不幸遭风,正宜怜惜,岂可因此为利。所司治舟给票,俟风便,遣赴琉球。”由此可见,明成祖友邻政策之一斑。

郑和永乐六年到退罗,遵照明成祖的旨意,进行外交斡旋,调解了一桩友邻的纠纷。起因是占城国赴中国朝贡的使节,在返航途中,“风飘其舟至彭亨(今马来西亚彭亨),暹罗索取其使,羁留不遣。苏门答刺和满剌加两国又向明成祖诉暹罗恃强发兵,夺天朝所赐印诰。帝降敕责之曰:‘占城、苏门答剌、满剌加与尔俱受朝命,安能逞盛拘其贡使,夺其诰印。”责成暹罗“其即返占城使者,苏门答刺、满刺加印诰。自今奉法循理,保境睦邻,庶永享太平之福。”郑和授敕切责暹罗王。暹罗王自知理亏,痛改前非,除释放占使,发还印诰外,并遣使来华朝贡谢罪。嗣后,这一地区遂和睦安定。

郑和第二次远航还访问了西洋九国,最远到达古里、柯技(今印度柯钦)。永乐七年(1409年)夏返国。在这次出使中,郑和在访问东南亚一些国家后,自苏门答剌顺风十二昼夜到达锡兰山 (今斯里兰卡)。其国崇信佛教,唐代玄奘大师曾到其国取经。郑和为表达明朝政府的友谊,“以金银织金、广丝宝幡、香炉花瓶、表理灯烛等物,布施佛寺”,(11)并以汉文、阿拉伯文和泰米尔文等三种文字立碑勒文,颂扬锡兰山佛教之盛,祈佑“人舟安利,来往无虞。”(12)此碑一度湮没,1911年在该国迦里镇被发现,以后保存于科伦坡国家博物馆,成为斯里兰卡的国宝。

4.第三次下西洋的外交活动

永乐七年(1409年)秋,郑和船队第三次下西洋,在驶往终点古里的途中,特至满剌加(今马来西亚之马六甲),宣读明成祖的诏书,赐国王双台银印、冠带袍服。由于满剌加是西洋航路的要冲,中满两国早有协议,郑和船队在此建有中转基地,“大舱宝船已往占城、爪哇等国,并分腙暹罗等国,回还舡只俱于此国海滨驻泊。一应钱粮皆于库内存贮,各舡并聚,又分腙次前往诸番买卖。”(13)郑和船队回归时,“去各国船只到此取齐,打整番货,装载船内,等候南风正顺,于五月中旬开洋回还。”(14)

永乐九年(1411年)五月,郑和第三次下西洋回国时,满剌加国王拜里迷苏刺率妻、陪臣等 540余人,搭乘郑和宝船来中国回访。“九年,其王来朝,赐金织龙衣二袭、麒麟衣一袭、金银器、帐幔衾稠悉具……濒行赐宴奉天门,再赐王玉带、仪仗、鞍马、黄金百、白金(即银)五百……”(15)以后直到宣德八年(1433年),满刺加国王又三次来中国朝贡,一直保持友好交往。

5.第四次下西洋的外交活动

郑和前三次下西洋的终点都是古里。永乐十年(1412年)冬,明成祖遣郑和第四次下西洋,其航线延伸至波斯湾、红海和东非的麻林(今肯尼亚的马林迪)。郑和到达上述地区的国家,都宣读诏敕,“赐其王锦绮、綵币、纱罗。妃及大臣皆有赐。”(16)航线终点的麻林国即派使臣,随宝船来华回访,并进贡“神物麒麟”。木骨都束(今东非索马里的摩加迪沙)和不剌哇(今东非索马里)亦于翌年遣使访华。所谓“麒麟”,即长颈鹿,中国古代认为是祥瑞之神兽。“麻林国及诸番国进麒麟、天马、神鹿等物,上御奉天门受之,文武群臣稽首称贺。”(17)明成祖大喜过望,说:“此皇考厚德所致……故远人毕来。”(18)

6.第五次下西洋的外交活动

永乐十四年(1416年)十二月,郑和接旨,翌年开洋第五次下西洋。《明成祖实录》记载:“永乐十四年十二月丁卯,古里、爪哇、满喇加、占城、锡兰山、木骨都束、溜山、南渤利、不剌哇、阿丹、苏门答刺、麻林、剌撤、忽鲁谟斯、柯枝、南巫里、沙里湾泥、彭亨诸国及旧港宣慰使臣辞返,悉赐文绮袭衣,遣中官郑和等赍敕及锦绮、纱罗、彩绢等物偕往,赐各国王。”说明郑和第五次下西洋的主要外交任务,是护送各国使节安全远航回国。

7.第六次下西洋的外交活动

永乐十九年(1421年),郑和船队第六次下西洋,其航线仍旧是横渡印度洋,远达阿拉伯和东非沿海各国。据刘家港天妃宫石刻《通番事迹碑》记述:郑和在“永乐十九年统领舟师,遣忽鲁谟斯等国使臣待京师者,悉还本国。”又据《明成祖实录》记载,也是说护送“忽鲁谟斯等十六国使臣还国,赐钞币表里。复遣太监郑和等赍敕及锦绮、纱罗、绫绢等物赐诸国王,就与使臣偕行。”可见此次下西洋的外交使命与第五次下西洋相同。

郑和此次还到达南亚的榜葛剌国(今孟加拉国),受到该国隆重而盛大的外交礼遇。榜葛刺国王“闻朝使至,遣官具仪物,以千骑来迎。王宫高广,柱皆黄铜包饰,雕琢花兽。左右设长廊,内列明甲马队千余;外列巨人,明盔甲,执刀剑弓矢,威仪甚壮。丹墀左右,设孔雀翎伞盖百余,又置象队百余于殿前。王饰八宝冠,箕踞殿上高座,横剑于膝。朝使人,令拄银杖者二人来导。五步一呼,至中则止,又拄金杖者二人导如初。其王拜迎诏,叩头,手加额,开读受赐讫,设绒毯于殿,宴朝使,不饮酒,以蔷薇露和香蜜水饮之。赠使者金盔、金系腰、金瓶、金盆,其副则用银,从者皆有赠。”(19)国礼迎宾场面极为华丽而庄重,反映了榜葛剌对中国的尊敬、亲切和向往之情。

在郑和航海外交的影响下,永乐年间,中外元首和外交使节亲切而真诚的友好交往不断出现。永乐十五年(1417年),苏禄国(今菲律宾南端的苏禄群岛)的东王、西王和峒王妻,“各率其属及随从头目凡340人,奉金缕表来朝贺,且献珍珠、宝石、玳瑁等物。”(20)受到明成祖的隆重接待,并赐三王诰命、印章、冠服,其封号东王为正,西王和峒王为副,随从人员亦各有赏赐。一月后,东王巴都葛·叭哈喇不幸在返国途中患病殁于山东德州。明成祖闻讯甚哀,即遣官赐祭,命有司营坊,葬以王礼,并亲撰碑文,勒碑墓道,赐谥号“恭定”。又封其长子为东王,回国继位。次子温哈剌、三子安都鲁俱受明朝廷俸禄,留居中国,其后裔温、安二姓,至今繁衍绵延。

永乐廿一年(1423年)九月戊戌,在北京巍峨而辉煌的新皇宫;又出现了一幕空前的外交盛会,明成祖亲临奉天门朝贺群臣,来自亚非十六个国家的一千二百多位使节,捧琛执贽,具金叶表文,咸集阙下,佝明廷朝贡(21)。如此盛况,在中国古代历史上殊属罕见。

8.一代伟人第七次下西洋卒于印度洋

宣德六年(1431年)十二月,郑和六秩高龄,奉明宜宗之命第七次下西洋,“凡所历忽鲁漠斯、锡兰山、古里、满剌加、柯枝、卜喇哇、木骨都束、南渤利、苏门答剌、剌撤、溜山、阿鲁、甘把里、阿丹、佐法儿、竹步、加异勒等二十国及旧港宣慰司,其君长皆赐采币有差。”(22)说明此次远航,仍是访问亚非各国的外交活动。据明人祝允明的《前闻记》云,宣德八年(1433年)郑和船队返航到古里,大腙船队集中后,同月回洋,郑和在此航次中病故,遗体由随船官兵运载回国,葬于南京中华门外牛首山下。

在郑和七下西洋,与邻国交往中,也发生过自卫性的军事冲突,其中除歼灭中国海盗陈祖义外,涉外事件有两起:

一次发生在锡兰山。“永乐中郑和使西洋,至其地,王亚烈苦奈儿欲害和。和觉去之他国。王又不睦邻境,屡邀劫来往使臣,诸番皆苦之。及和归,复经其地,乃诱和至国中,发兵五万劫和,塞归路。和乃率步卒二千,由问道乘虚攻拔其城,生擒亚烈苦奈儿及妻子、头目,献俘于朝廷。廷臣请戮。帝悯其无知,并妻子皆释,且给与食。”(23)宜德初,郑和第七次下西洋,又礼访了锡兰山国。

另一次发生在苏门答刺国。永乐十三年 (1415年),郑和使团到达该国,老王弟苏干刺“以颁赐不及己,怒,统数万人邀击。和勒部卒及国人御之,大破贼众,追至南渤利国,俘以归。”(24)事因也是郑和遭袭以自卫,由于是正义之举,所以得到苏门答刺人民的支持。

郑和船队七下西洋,在亚非人民中留下了和平友好的深刻印象,产生了广泛的历史影响,特别是东南亚国家和地区,至今还流传着郑和航海友好访问的许多故事,留存不少以郑和尊号命名的遗迹:在泰国有三保港、三保庙、三宝宫、三宝禅寺、三宝寺塔;在马六甲,有三宝山、三宝城、三宝井;在爪哇有三宝垅、三宝港、三宝洞、三宝井、三宝墩、三宝公庙;在印度还保存着三宝石刻雕像。这一切充分说明,郑和献身航海外交,积极执行明成祖的对外开放、敦睦邦交的政策,使世界人民认识了中国,也使中国人民知道了世界,因此赢得了海内外人民的崇敬和怀念。

注释:

①英国李约瑟《中国科学技术史》第7章32页

②郑和《天妃灵应之记碑》的碑文

③《明成祖实录》卷37

④《明史·郑和传》

⑤《明史。古里传》

⑥、(14)马欢《瀛涯胜览》

⑦、⑩巩珍《西洋番国志》

⑧、⑨、⑩《明史·暹罗传》卷324

(11)、(12)郑和《布施锡兰山佛寺碑》

(15)《明史·满剌加传》卷324

(16)《明史》卷325

(17)《明实录》卷24

(18)《明史·麻林传》卷326

(19)《明史·榜葛剌国》卷326

(20)《永乐实录》卷170

(21)《永乐实录》卷127

(22)《宣德实录》卷67

(23)《明史·外国传锡兰山》

(24)《明史·外国传》

猜你喜欢
明成祖永乐三宝
自己睡觉
彩色笔动起来
中药急救“三宝”
家有三宝
明成祖朱棣出征漠北细节初探
《永乐大典》所见明人佚集二种
“岑溪三宝”有真味
明成祖朱棣民族关系思想探析构建
论郑和下西洋与明成祖的威慑外交战略
写人有“三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