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 虹
上海中老年女人喜欢把未成家的小姑娘叫“妹妹”,很甜糯。上海妹妹的青春期里大抵总有个减肥减到腿抽筋的年代,就像市中心石库门老房子里出来的小姊妹们,总有个七大姑八大姨是吃斋念佛的一样,偏偏这两样事情,都能和素食拉上点关系。小时候常常是礼拜天的家庭麻将结束,阿姨 带队,老太太中央颤巍巍坐好,一家人热热闹闹,先来个炒素鳝糊,这一般去的是南京西路的那家功德林。
妹妹很小就学会在那家屋顶很高,桌子很黑,板凳很硬,到处是金碧辉煌的地方啃素鸡素鸭了。奶奶说这是豆腐皮火腿,孃孃说那是蟹粉豆腐,满桌子的菜,虽然是素的,浓油赤酱之风也丝毫不减。店堂阴冷,奶奶的宁波话慢慢远了,吃着吃着,就含着筷子睡着了。
其实上海的素食,除了老人爱吃的那几家算得上斋的本帮菜之外,后来风行到大街小巷的那阵素食风倒都是台湾人做的老板。年轻女孩撑起的门面——减肥啊,养颜啊,情调啊,青春期里,吃从来都不能算是纯粹的一件事。
上海皇宫里的那家枣子树开得早,门口一棵秃树,很有几分禅意。店堂干净,无烟无酒,水果先上,店员总是笑眯眯的样子,老板娘时不时会穿一条绿色连衣裙出来跟你聊天。绿色的菠菜饺子,芦荟酸奶调成的水果色拉,餐后一杯洛神冻饮。大学时代去那里,好像从来都没有吃撑的时候。刚开的时候人少,店员常常会拿他们刊发的素食理论给你,后来人多了,就略略嫌吵。右转还有个小超市,如果你愿意,可以在墙上留下名片,密密麻麻,像个寻寻觅觅的故事。
后来,上海吃的地方越来越多,素食馆子也风生水起。有一阵子因为念书关系常常去徐家汇晃悠,看书看电影买东西喝咖啡都很方便。那时候有套丛书正流行,讲的是个华尔街精英爱美元更爱生活的故事,归隐的地方刚好就叫普罗旺斯。于是,室友就爱上了美罗城上面那家普罗旺斯的树,花茶,小蜡烛,软沙发,用橄榄油炒菜,连名字都像句咒语。
我吃奶酪饭吃烦了之后就拒绝再去那家店,倒是她始终锲而不舍,坚持自己是个菲比一样善良的vegetarian。那时坐在我对面梳两条细细辫子的小姑娘现在已经远在波尔图了,她应该已经去过了真正的普罗旺斯了吧,可过年时,MSN上她的名字却改成了:我多么想吃竹笋烧肉,我多么想吃大闸蟹。
大多故事里,总有这样一个类似结尾。原本是A的变成了B,原本是爱他,却成了别离。又何况是小姑娘那些懵懂的嗜好?最近又听说,龙华寺的老和尚去医院检查,发现得的是脂肪肝。据医生说,似乎是素菜里用的油太多的缘故。那么真是善哉善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