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 槐
2005年7月初,《参考消息》等媒体相继曝出“波兰总统候选人和河南打工妹的网恋故事”,一个普普通通的河南妹子,借助翻译软件上网聊天,以此方式寻找跨国婚姻,不可思议地与异国他乡的波兰政坛黑马交上朋友,二人最终结为夫妻。
普通的打工妹究竟用了什么方法打动了波兰总统候选人?走上跨国婚姻的红地毯后,她如今生活得怎么样……
借助翻译软件寻找跨国婚姻
吴木兰1968年出生,从小在洛阳长大,可谓土生土长的洛阳人。
在洛阳上学时,吴木兰学习勤奋、乐于助人、富有爱心,给学校的老师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吴木兰20多岁时,从河南一所师范学校毕业,其后回到家乡的高中教书。在此期间,她和大多数平凡女子一样,结婚生子,过着普通人的生活。
后来,吴木兰从学校辞职了,只身南下到深圳打工。其实,之所以放弃正式的教师工作,而到遥远的南方去打工,这和吴木兰的家庭生活及个人理想有很大关系。由于诸多的原因,吴木兰与原来的丈夫离婚了,女儿一直跟着她生活。失败的婚姻经历对吴木兰而言,有着深深的痛。
在深圳,勤奋的吴木兰曾做过包括制衣厂领班在内的好几份工作。在繁忙疲惫的工作之余,吴木兰喜欢读书看报、浏览电视。大多时候,她会重新审视自己的婚姻历程,她会憧憬将来的生活,她盼望着有一天白马王子来到自己身边……吴木兰从电视中看到,有时素不相识的两个人远隔万里、年龄相差很多,而且语言又不通,反而能幸福地走到一起。
这便是吴木兰心目中的跨国婚姻。
起初,吴木兰对跨国婚姻感到新奇,觉得近乎天方夜谭。后来她心中升出一丝盼望,盼望有一天把自己嫁出去。她从电视中受到不少启发。所有电视节目中,吴木兰比较喜欢凤凰卫视的“中国人在他乡”。她觉得一个女人,只要能追求到自己的幸福,只要能找到今生的至爱,所有的时空距离都能缩短,哪怕是走出国门。
吴木兰准备找一个外国人做朋友。以前,吴木兰也上网,但不是太熟练,后来一个同学教她上“XX交友网”,那个网有些区域是收费的,有的不收费。进行注册后,吴木兰上了不收费的。在当时,只是出于好奇的吴木兰并没有想着能通过网络找个好老公,只是想找个朋友罢了,但后来上着上着就有点儿上瘾了。
互联网真是一个神奇的世界,成为许多人放飞梦想的地方。这个空间没有塞车没有噪音没有压榨没有歧视,人们流露出真诚和坦然。在这个交流匮乏的年代,网络是一把钥匙,打开了进去,主人不在,可以自己招呼自己。在吴木兰对面,是一个活生生的人物,可以心贴心地和对方交流,那上面没有隔膜没有面具。隔三差五,吴木兰都要上去看看有没有啥新信息。
吴木兰的英语水平不是太高,发信息大多是通过朋友帮忙。有时,她还请朋友帮自己翻译邮件。后来随着网上朋友的联系越来越多,加上说话涉及一些隐私,吴木兰不便麻烦朋友,就用翻译软件来写东西。时间长了,她发现翻译软件也并非是万能的,有时翻译不准,有些词还是错的,于是她就细心地查英汉词典。也就是这样,吴木兰和朋友半通半不通地联系着。
诚意联络,从不问对方的身份财产
在生活中,交朋友贵在一个“诚”字,其实在互联网上同样也是。在征友网站上,吴木兰放上自己的简历和照片,她要让朋友对自己有一个大致的了解。
同时吴木兰发现,不少网友在通过一种很普遍的方式交友——视频聊天。对此,吴木兰从内心里深感排斥,虽然通过这种方式拉近了人与人之间的距离,但吴木兰觉得,视频破坏了彼此间的距离感与朦胧感,她始终拒绝启用视频聊天。之所以这么做,还有一点,她不想让对方以貌取人,再说吴木兰也不具备英文口语聊天的能力。
后来,互联网上的吴木兰认识了远在加拿大的蒂明斯基。此时的吴木兰也没有太在意,更万万想不到,自己所面对的人是那样的赫赫有名——波兰政坛黑马,而且,这个人后来成为她的异国夫君。
蒂明斯基的全名是斯坦·蒂明斯基,今年57岁,是波兰今年总统大选的候选人之一。
蒂明斯基身边的亲人和朋友都亲切地称他“斯坦”。蒂明斯基8岁时就随父母前往加拿大,前半生广游天下。他曾经有过两次婚姻,第一任妻子是芬兰人,第二任妻子是在拉美做生意时认识的秘鲁人,两次婚姻使他有了四个孩子。
15年前,也就是1990年,在波兰巨变后举行的首次总统大选中,蒂明斯基作为长期侨居国外的波兰富商,在众多总统候选人中以“黑马”姿态脱颖而出,在第一轮选举中和当时的风云人物瓦文萨分居前两位,共同进入第二轮总统选举,最后仅以微弱劣势输掉总统位子。
对方的这些“政治故事”,吴木兰均不很了解。
吴木兰是一个相信缘分的女人。在同蒂明斯基的网络交往中,有颗平常心的吴木兰只是和对方谈生活谈追求之类,她从来不问对方的身份、财产等问题,这也是蒂明斯基欣赏这个东方女子的重要原因。
两个人就这样一直交往着,通过网上照片及电子邮件,蒂明斯基感觉缘分来了。
2003年下半年,蒂明斯基委托一位在香港的朋友,请他专程来到深圳。其间,他约吴木兰吃饭,近距离了解吴木兰的人品。席间,朋友还给吴木兰拍了很多张照片。后来,蒂明斯基曾这样公开对媒体说:“朋友给我的照片和报告,对我做出决定很重要。”
在加拿大闪电结婚
蒂明斯基是双重国籍,既有加拿大国籍也有波兰国籍。此前,蒂明斯基一直住在加拿大的多伦多。经过几个月的接触,蒂明斯基开始邀请吴木兰,提出要她办理前往加拿大的签证,并寄来从深圳到北京办理签证的路费。
吴木兰经慎重考虑后,同意了。但在当时办签证特别麻烦,签证申请刚开始就被加拿大驻华使馆以无结婚签证为由拒绝。面对拒绝办理,蒂明斯基是个十分心细的人,他通过关系找朋友,又找到所住地区的议员,请他们向加拿大政府质询。后来,在加拿大移民部长的亲自关心下,吴木兰终于拿到了签证。
在加拿大的多伦多,一对从未谋面的男女相见了。蒂明斯基身材不是太高,不到一米七,笑眯眯地十分有亲和力。吴木兰呢,这个中国女子戴着眼镜,穿着淡黄色的紧身牛仔裤,高挑身材,透出几分文静和秀气。
彼此都很满意。
2004年4月,在加拿大的多伦多,36岁的吴木兰与56岁的蒂明斯基举行了婚礼。婚后,蒂明斯基正式给妻子取名“吴木兰”(在此之前,吴木兰是化名,在中国并不用这个名字。)蒂明斯基之所以给妻子起这样一个名字,是想让她像古代中国的巾帼英雄花木兰一样,能成为波兰的女中豪杰,尽快达到家喻户晓的境界。
半年后,吴木兰的女儿也来到加拿大读书,和他们住在一起。
其实,吴木兰内心当中有着浓厚的家乡情结。身处异国他乡,她怀念着洛阳的一草一木。本来在结婚的时候,吴木兰就与丈夫商量好了,要趁洛阳牡丹花会期间,回家乡举办一场隆重的婚礼,但因为当时签证问题,没能实现这个愿望,这很让吴木兰遗憾。
两个人有着完全不同的语言、文化和生活背景,奇妙的网络使他们闪电般地走上了跨国婚姻的红地毯,开始了一段先结婚后相知的奇异情缘。那么,这对夫妻到底有多少“共同语言”呢?
如果要用“仓促”与“不切实际”来形容的话,那就大错特错了。蒂明斯基算得一个中国通,尤其对河南更是了如指掌。在两人认识之前,蒂明斯基就读过好多有关中原的书籍,对中原源远流长的文化称赞不已。
婚后的蒂明斯基一有机会,就在朋友面前大聊特聊河南的龙门石窟、洛阳的牡丹花会等等。当然,在波兰和加拿大也都有牡丹,在蒂明斯基的农场及家中也都种了特别多的牡丹。但吴木兰感觉到,这里所有的牡丹没有洛阳的好,没那么多的层次。
经过一年的共同生活,吴木兰逐渐地了解了她这位异国夫君。
2005年是波兰的总统大选年,在9月底举行议会选举后,10月份将举行总统选举。
2005年6月初,作为总统候选人之一的蒂明斯基,从加拿大回到阔别多年的家乡筹备竞选。此次,伴随蒂明斯基重新出山的,还有一位年轻的中国太太吴木兰,她要协助夫君筹备竞选工作。
回到波兰后,夫妇俩住在华沙十几公里外的一个叫做科莫罗夫的小镇上,那里有蒂明斯基的祖居。科莫罗夫是个十分幽静的小镇,建筑大多都是两层的小别墅。
在此期间,蒂明斯基先是托朋友打电话,后又亲自给新华社驻华沙记者邵进打电话发来传真,邀请中国记者前往他的家中采访。在电话中他自信地说,不久,他的中国太太就将成为波兰家喻户晓的人物。如果他当选总统,将努力推动波中关系的发展。
中国妻子的幸福生活
如今,夫妇俩已从波兰回到加拿大,一家三口住在闹市区一片特别幽静的地方,一栋四层别墅,周围全是高大树木。
在家庭生活中,吴木兰一般喊丈夫的小名“斯达手儿”。丈夫特乐意她叫他小名儿,也特别喜欢跟她学说中国话。他现在已掌握二三十个常用词了,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就是“中不中”,甚至还学着做很多河南菜,但能吃的不是太多。
刚来加拿大时,吴木兰在一家语言学校学英语,现在一般都在丈夫开的一家电脑公司上班,也算是帮丈夫分忧,生活宁静而温馨。
这里与国内差不多,完全是男主外女主内,家里的事吴木兰说了算,一家三口没分开过,经常外出旅游。13岁的女儿现在上的是当地的国立学校,不收费。这里的学校跟国内学校不太一样,他们不分小学、初中,全在一块,一共8年,毕业后直接升高中。女儿现在读6年级,因为办的是移民,所以上学没什么麻烦。加上学校离家也近,女儿特别开心。
蒂明斯基喜欢烹饪,平时下班后独享做饭的乐趣,并且喜欢听到夸奖,平时都是他一人做饭。早上他早早起来先把早餐弄好,然后才喊吴木兰与女儿起来吃。吴木兰中午一般都在学校吃点零食,晚上才回来,还是丈夫做饭。平时只有丈夫生病或有特殊情况时,吴木兰才做饭。夫妻俩相比较,蒂明斯基更喜欢妻子做的家乡菜,这些中国菜让他赞不绝口。
空闲时,吴木兰也到外面转一转,加拿大的一些餐馆其实也能做中国菜,但做得不是太地道。在吴木兰的记忆中,家乡餐馆做的饺子,一般都是肉馅掺些萝卜大葱之类的,可加拿大这儿的饺子全是肉馅,很让人吃不惯。
“每逢佳节倍思亲”。以前没出国时,吴木兰对这句话也没太多的理解,现在越走越远了,也越来越想家乡的亲人了。“在这里,总感觉没家乡好。”吴木兰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