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振国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社会生产力极大提高,领导科学的学科建设发展迅速。最近党中央和国务院对于干部培训明确提出,要开设领导科学课,从而进一步推动领导科学的研究、传播与繁荣发展。
结合这几年国内领导科学的研究重点以及我学习的体会,就领导科学研究的几个问题进行一些探讨。
一、领导科学建设的定位。领导科学是研究领导活动及其规律的学科。中国国情和领导科学的特点决定了中国特色领导科学不可能照搬外国的领导理论,只有通过对中国领导活动现状和历史的全面了解,深入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践,学习、借鉴人类社会的一切文明成果,大胆探索,努力进行理论创新、知识创新,建设起反映和代表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和中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中国特色领导科学,才能达到发挥其为领导活动提供理论基础、咨政育人和服务社会的作用。
领导科学工作者要把握研究工作的正确方向,以科学精神对领导科学进行论证、阐释和深化:
一要贯穿“第一要务”。领导科学要体现应用性,就必须始终贯穿发展这个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把正确的领导理论、优秀的领导主体、科学的领导体制、适用的领导方法,灵活的领导艺术,运用到发展生产力上来,推动社会全面进步。把握了这一点就是把握了领导科学的实质。
二要紧扣执政为民。进行领导科学研究,发展社会科学,最根本的就是要体现在实现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服务上。只有立足于人民群众的实践,着眼于人民群众的理论需要,自觉地从人民群众中汲取营养,进行理论概括和提升,才能保持领导科学的生机与活力。
三要坚持与时俱进。这是领导科学理论发展的关键。只有坚持把握时代的脉搏,深刻反映时代进步的方向,永远走在时代发展的前列,解放思想,不断研究新情况,形成新理念,达到新境界,才能在探索和解决重大战略问题上发挥应有作用。
四要坚持以人为本。就是要把广大人民群众作为领导活动的主体力量,充分发挥人民积极性、创造性,把实现最大多数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领导活动的价值取向,把满足人民的全面需求作为领导活动的落脚点,围绕人的生存和发展的需要,发挥积极作用。
二、领导科学的逻辑起点。建立领导科学理论体系,必须确立一个最基本的范畴作为逻辑起点。领导科学作为科学理论,它必定是按照客观规律的要求进行排列的。然而,一门科学只有到了相对发达和成熟的阶段,才便于发现它的逻辑起点。在开始时往往是不清楚的,正如黑格尔说的“要找出哲学中的开端,是一桩困难的事。”
逻辑起点具有这样几个主要特点:起点是最抽象的东西,起点是最简单的东西,起点和终点是辩证统一的,历史和逻辑是一致的。
有学者认为,权力是领导活动中最原始的存在,它在领导科学研究对象中是最抽象、最普遍、最基本的范畴,它包孕着研究对象一切主要矛盾的胚芽,是研究对象的细胞。有人认为,领导范畴从整体上反映了整个人类社会领导活动客观进程的历史和逻辑的统一。有的学者指出,领导的本质就是服务,服务应该成为逻辑起点,从这个起点开始,经过一系列中介环节,最后到增强领导素质为终点,起点与终点相一致。还有的认为,决策范畴在领导科学中所具有的特点与商品范畴在《资本论》中所具有的特点基本相同,在领导活动中,决策是最简单、最普遍、最基本、最平凡的范畴,没有决策就没有领导活动,等等。
领导和被领导者就是领导科学逻辑起点。领导科学是研究现代领导活动的规律和特点的学问。领导和被领导者是领导活动的一对基本矛盾。由于这一对基本矛盾的运动,才演绎出丰富多彩、波澜壮阔的领导活剧。领导和领导者是领导科学研究对象中最简单、最基本的要素,从这一基本要素出发,构成了领导科学理论框架。不能想象不从研究领导和被领导者入手,就能营造一个领导科学的科学理论体系。至于“权力论”、“本质论”、“素质论”,那都只能是从领导活动的基本矛盾中派生的若干元素而已。
确定逻辑起点在学科理论的建立上有特别重要的意义,但由于认识不同,也不必过多受逻辑起点问题的制约。要真正做到像美国学者鲁德纳斯在《社会科学哲学》(三联书店1988年版)一书中所说的,要对宇宙做出“有条理的”说明,即联结那些包含已得到的知识的命题,使其共同适合于逻辑上的包含关系。实际上,只有极少数的理论能够达到这种要求。“现存的绝大多数科学理论,特别是社会科学理论,目前都还无法有效地或很容易地达到这种要求。”对于领导科学来说,那也无妨,就从领导工作的实践出发,研究领导工作中合乎规律的东西,从而指导领导实践;再认识,从而抽象上升到理论。
三、邓小平领导理论研究。判断一种理论是否成为科学体系,其标志主要有两条:一是看它是否系统;二是看它是否回答了所研究领域的一系列基本问题。邓小平创造性地运用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科学领导理论,形成了独特的邓小平领导理论体系。他的领导理论虽散见于他的报告、讲话中,但他的所有讲话,都是经过深思熟虑的,很精辟,且涉及范围很广。在邓小平领导理论中,很多理论问题,不是从学者角度而是从政治家角度提出的。这种理论科学体系具有不同的特点:
——鲜明的时代主题。领导就是服务是对马克思主义领导观的新概括,深刻地揭示了无产阶级的领导本质。社会主义的领导者,不是骑在人民头上作威作福的官老爷,而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公仆,是引领群众沿着正确方向前进的设计师和领路人。邓小平对领导的所有问题的论述都是围绕这个主题展开的。
——深厚的哲学基础。邓小平坚持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想,提出“解放思想,实事求是”。这是邓小平领导理论的基础和精髓。他的“中国特色”、“初级阶段”是现代化建设领导规律的集中反映。邓小平领导理论,说到底,就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理论。
——突出的核心内容。邓小平认为领导工作的目的同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一致的。社会主义的首要任务是发展生产力。他提出“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一切领导工作由此展开。从理论视野看,这是路线化了的理论,实践需要的理论。
——系统的基本理论。包括领导本质理论,领导主体理论,领导素质理论,领导体制理论,领导路线理论,领导决策理论,领导作风理论,领导方法理论等。它就是由这诸多方面建构起来的比较完整的理论逻辑系统。
以上四个不同层次内容的总和构建了邓小平领导理论的科学体系。
四、“三个代表”与领导学。党的十六大确立的“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从根本上说,就是一部领导学。“三个代表”总结和继承了人类领导史的优秀经验,揭示了科学领导的实质和丰富的内涵。可以这样说,“三个代表”的结构是历史的结构,“三个代表”的历史是结构的历史。从领导史上看,领导成为“代表”,必须坚持这三者的统一,才能实现科学领导。
——“三个代表”体现了一种新的领导价值。它要求领导者必须坚持发展生产力,满足社会的精神需要,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三个代表”是一种新的领导素质。它要求每个领导者要以“三个代表”严格塑造自己,要与“三个代表”的要求相适应。唯其如此,才能真正提高自身素质。
——“三个代表”是一种新的领导方式。它正确揭示了领导活动的客观规律。可以这样说,“三个代表”是“立党之本”,是社会主义科学领导之本。它不仅是对党的建设的创新和发展,而且是对整个科学领导理论的创新和发展。
五、领导力与执政能力研究。领导力是对他人产生影响的过程,影响他人做本来他可能不会做的事情。领导力就是影响力。
执政能力是领导者领导力在领导实践活动中的一种现实表现,是治政“求是”与行政“求实”的全面转化能力。
这种转化能力,要重点解决四个方面的问题。
一是科学的执政理论,执政能力受执政理念支配,对于马克思主义执政党来说,必须牢固树立“民本”理念,“吏为民役”,即执政为民。如果缺乏对这一执政理念的深刻认识,那必须是盲目的、不清醒的。
二是密切联系群众,广纳“民意”。一个政党执政必须有坚实的政治基础、经济基础和文化基础,由阶级基础和群众基础等要素构成的政治基础,更是执政党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基石。我们党的最大政治是密切联系群众。从更深层次上来说,党的建设最根本的问题是如何处理党和人民群众的关系问题。
三是加强民主政治,广集“民智”。民主是共产党人的价值观念。要真正认识人民群众是真正的英雄,人民群众中蕴藏巨大的创造力。党的重大决策,重要政策,应该从群众中来,应是人民智慧的结晶。发展民主,推进社会民主政治建设。
四是关心群众,重视“民利”。人民群众是我们的衣食父母,共产党人应先天下之忧而忧。针对每一时期的任务不同,制定出相应的目标和方针政策。要切实解决群众生产中的突出问题。
五、关于我省高校领导科学的研究。我省高校群集,领导科学人才济济。开展领导科学研究20年了,湖北省高校领导科学研究会充分发挥了领导和组织作用,集中了一批高校领导者,集中了一批领导学专家,集中了一批领导科学研究成果,广泛地开展了领导科学教学活动,通过会刊《领导科学论坛》,联系了一大批领导学学者,推动了领导科学学科建设,促进了领导科学的繁荣和发展,在全国领导科学界产生了重要影响。
(作者:湖北大学国际文化交流学院院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