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之浚
胡锦涛同志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能力专题研讨班上讲话时指出,“要引导全社会树立节约资源的意识,以优化资源利用、提高资源产出率、降低环境污染为重点,加快推进清洁生产,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加快建设节约型社会,促进自然资源系统和社会经济系统的良性循环。” 要保持我国经济社会的和谐发展,实现各项发展目标,就必须实施科学发展,转变发展观念,明确发展思路,创新发展模式。
循环经济不仅是一种新的经济发展模式,也是一种新的经济增长方式。所谓循环经济,就是按照自然生态物质循环方式运行的经济模式,它要求遵循生态学规律,合理利用自然资源和环境容量,在物质不断循环利用的基础上发展经济。其本质上是一种生态经济,倡导的是一种与环境和谐的经济发展模式,遵循“减量化、再使用、再循环”原则,以达到减少进入生产流程的物质量、以不同方式多次反复使用某种物品和废弃物的资源化的目的,强调“清洁生产”,是一个“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闭环反馈式循环过程,最终实现“最佳生产,最适消费,最少废弃”。
在现实操作中,循环经济遵循减量化原则、再利用原则和资源化原则。减量化原则,要求用较少的原料和能源投入来达到既定的生产目的或消费目的,在经济活动的源头就注意节约资源和减少污染。在生产中,减量化原则常常表现为要求产品体积小型化和产品质量轻型化。此外,也要求产品的包装简化以及产品功能的增大化,以达到减少废弃物排放量的目的。再利用原则,要求产品在完成其使用功能后尽可能重新变成可以重复利用的资源而不是有害的垃圾。即从原料制成成品,经过市场直到最后消费变成废物,又被引入新的“生产—消费—生产”的循环系统。资源化原则,要求产品和包装器具能够以初始的形式被多次和反复使用,而不是一次性消费,使用完毕就丢弃。同时要求系列产品和相关产品零部件及包装物兼容配套,产品更新换代零部件及包装物不淘汰,可为新一代产品和相关产品再次使用。这些原则构成了循环经济的基本思路,但它们的重要性并不是并列的,只有减量化原则才具有循环经济第一法则的意义。
发展循环经济的层次包括企业、产业园区、城市与区域及全社会等四个层次,这些层次是由小到大依次递进的,前者是后者的基础,后者是前者的平台。
我国作为一个自然资源人均占有量极低、环境容量不容乐观的发展中大国,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和满足这一目标要求的自然资源储备的矛盾十分突出,要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必须调整结构,深化改革,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加快发展循环经济。
1、如果不发展循环经济,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我国的资源将难以支撑
我国的资源总量和人均资源都严重不足,而资源消耗的增长速度却十分惊人。在资源总量方面,我国石油储量仅占世界1.8%,天然气占0.7%,铁矿石不足9%,铜矿不足5%,铝土矿不足2%。在人均资源量方面,我国人均矿产资源为世界平均水平的1/2,人均耕地、草地资源为1/3,人均水资源为1/4,人均森林资源为1/5,人均能源占有量为1/7,其中人均石油占有量仅为1/10。
从资源消耗角度看,1990年到2001年,我国石油消费量增长100%,天然气增长92%,钢增长143%,铜增长189%,铝增长380%,锌增长311%,十种有色金属增长276%。如今,我国的钢材消费量已经达到大约2.5亿吨,接近美国、日本和欧盟钢铁消耗量的总和,约占世界总消费量的40%;水泥消费约8亿吨,约占世界的50%;电力消费已经超过日本,居世界第二位,仅低于美国。中国油气资源的现有储量将不足10年消费,最终可采储量勉强可维持30年消费。在铁、铜、铝等重要矿产的储量上,无论是相对还是绝对,中国已无大国地位。总之,我国的国内资源已难以支撑传统工业文明的持续增长,现实的状况要求我们必须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实施清洁生产,发展循环经济,缓解经济运行中的资源瓶颈约束,切实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
2、如果不发展循环经济,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我国的环境将难以承受
当前,我国所面临的环境形势十分严峻。我国现有荒漠化土地面积267.4万多平方公里,占国土总面积的27.9%,而且每年仍在增加1万多平方公里;我国18个省的471个县,近4亿人口的耕地和家园正受到不同程度的荒漠化威胁;我国目前的废水排放总量为439.5亿吨,超过环境容量的82%;我国七大江河水系,劣五类水质占40.9%,75%的湖泊出现不同程度的富营养化;我国600多座城市中有400多座供水不足,其中100多个城市严重缺水;我国尚有3.6亿农村人口喝不上符合卫生标准的水;我国废气中二氧化硫排放量为1927万吨,烟尘排放量为1013万吨,工业粉尘排放量为941万吨,人民身体健康受到严重损害。我国的生态环境状况已难以支撑当前的高污染、高消耗、低效益生产方式的持续扩张。
因此,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缓解生态压力,遏止环境恶化,加快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刻不容缓。
3、如果不发展循环经济,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国家竞争力将难以持续
我国踏入世贸组织的门槛将近三年,国际上各式各样严格的法规和标准接踵而来,如何在日趋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占有一席之地是急需探讨的重大问题。我国企业走向世界的一个主要阻力是贸易壁垒。近几年,资源环境因素在国际贸易中的作用日益突显,“绿色壁垒”成为我国扩大出口面临最多也是最难突破的问题,有的已对我国产品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造成了严重影响。
对此,我们不仅要有清醒的认识,更要及时和巧妙应对。发展循环经济,可以在资源和能源消耗相对较少的基础上增强企业竞争力,在突破“绿色壁垒”和实施“走出去”战略中也能发挥重要作用。如采用符合国际贸易中资源和环境保护要求的技术法规与标准,扫清我国产品出口的技术障碍;研究建立我国企业和产品进入国际市场的“绿色通行证”,包括节能产品认证、能源效率标识制度、包装物强制回收利用制度,及建立相应的国际互认体系等等。
4、如果不发展循环经济,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国家的安全将难以保证
能源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前提,是国民经济的基础,能源问题关乎国家安全。目前,我国资源的对外依赖度已经达到了一个相当高的水平,国家的能源安全、经济安全受到严重的威胁。而且未来一个时期,我国的产业结构将仍然处于重化工主导的阶段,高能耗、高污染产业仍然具有高需求。由于国内资源不足,到2010年,我国的石油对外依存度将达到57%,铁矿石将达到57%,铜将达到70%,铝将达到80%。到2020年,中国石油的进口量将超过5亿吨,天然气将超过1000亿立方米,两者的对外依存度分别将达70%和50%。节能无疑是确保我国能源安全、经济安全的必然选择,而发展循环经济是实施资源战略,促进资源永续利用,保障国家安全的重大战略措施。
循环经济要求对污染进行全程控制,在工业生产中实行清洁生产,倡导生态工业,提高全社会的资源利用效率等等,循环经济的这些特点符合了我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要求,具有可持续性、和谐性、需求性和高效性。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发展循环经济,树立构建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循环经济型的理念,是我国实施节约发展、清洁发展、安全发展,贯彻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必然选择。
(作者:全国人大常委、全国人大环资委副主任、中国循环经济论坛组委会副主任兼秘书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