钟 哲
安徽在中国的五千年文明进程中一直有着特殊的位置,可被称为是阔水深流、俊彩星驰。从春秋时辅佐齐桓公成为春秋“第一霸主”的管仲,汉末三国纷争时的魏武帝曹操,到近代新文化运动的领军人物胡适,再到引发中国农村改革的凤阳小岗村十八户农民的“包产到户”,安徽人求新思变几乎闪耀在中国漫长文明史的各个拐点上。但近些年在中国经济腾飞的加速跑中,安徽走慢了。
不久前,安徽省委书记郭金龙向记者阐述了安徽发展新思路。
我看到的安徽比听到的好
“我出生在鱼米之乡江苏,成长在天府之国四川,战斗在雪域高原西藏,今天能在物华天宝的安徽工作是我一生的荣幸。”2004年12月16日,新任安徽省委书记的郭金龙在上任的第一天,这样介绍自己的履历。
郭书记说:“来安徽前,我对安徽的认识是:这里曾经是改革为先、成为典范的地方。安徽是一个农业比重很大的省,安徽曾经在改革中做出很大贡献。但是由于历史和区位的一些客观原因,就华东地区来讲,现在她是一个较落后的地方。”
“我到安徽后,我向安徽人民坦诚地说了我热爱安徽,我看到的安徽比我以前听到的安徽要好。但我没想到会场上的朋友们以热烈的掌声对我进行鼓励,认为我说了句大实话。安徽是很有潜力的一个地方。”
郭金龙对安徽经济崛起的自信来自于2004年安徽工业、农业的高增长幅度,其中安徽的粮食总产量在经历了2003年淮河大水后呈现恢复性增长,并在2004年达到了五百四十亿斤的历史最高纪录。对于中国内地一个典型的农业大省而言,这个数字的意义非同一般。
郭书记说:“安徽是有较好的农业基础的,在历史上安徽的农业有一个不稳定的问题。不稳定是因为两条江河,一个是长江,一个是淮河。尤其是淮河,水旱交替的自然灾害,给安徽农业发展的稳定性带来了很大的威胁。1998年长江洪水之后,中央下了很大的决心,在安徽地段投入了大约六十个亿,整治了长江的河道;2003年淮河大水之后,中央下了更大的决心,在安徽段又投入一百九十个亿重点整治淮河。所以我认为,安徽农业在这两条大的江河得到一定的治理之后,将会进入一个稳定发展时期。”
安徽开始进入快速上升
学者胡平在他的著作《国家的事》中说道,造成安徽经济落后的关键是工业化和城市化水平较低,在2001年,安徽销售收入过百亿元的仅有马钢一家。书中认为,在强调农业基础地位的同时,安徽忽视了工业主导地位的形成。书中的观点,代表了一部分学者对安徽经济的解读和期盼。自2004年安徽开始着力推进以工业为主的“861”行动计划,这个计划的实施似乎正是对学术界声音的反应。
郭书记说,安徽开始实施“861”工业发展计划后,安徽省在第二产业发展速度上已经超过了13%,在全省的GDP发展速度上已经首次突破两位数达到12%。所以安徽2004年的经济社会发展空间,有“三个一”让我十分兴奋。第一个从社会经济总量上看,人均GDP增加值超过了一千元人民币,已经接近人均一千美元了,财政收入增加了一百个亿。粮食产量增加了一百亿斤。2004年安徽发展所取得的成绩,表现出安徽的经济开始进入一个快速上升时期。也就是说改革开放多年的积累已经打下了较好的基础。
承接长三角产业转移赶超全国平均水平
郭书记说,经过一段时间的调研后,对安徽的区位、安徽的人文以及安徽未来经济的发展架构已经有了一个更为深入的认识。
“我对安徽的区位有了一个新的认识。安徽是中国最具有发展活力的长江三角洲地区的纵深和腹地,它将在长三角的持续发展中起着一个资源支撑的作用。它将提供人力的、能源的、农产品的、科技的、市场的等等方面的资源支持。同时它也是最临近长三角地区的一个腹心地带,是沿海发达的江、浙、沪包括山东和福建最比邻的一个省。它将优先承接长三角的产业转移。所以我认为,安徽应该在对长三角的可持续发展中起资源支撑作用和承接沿海发达地区的产业转移中实现自己的发展,富裕老百姓,同时实现安徽的价值。”
郭书记在谈到安徽在中部如何定位时说:“我们提出的奋斗目标是十二个字:抢抓机遇,趁势而上,奋力崛起。这是一个号召,是我们的一个愿望。具体量化的目标就是要赶超全国平均水平。因为我们本身处在中部地区,我们也是一个人口大省,我们认为提出一个赶超全国平均水平的目标,应该说是恰当的。”
融入长三角必须解决三大问题
继珠三角之后,长三角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另一个新引擎。但人们在谈论长三角时会说江苏的产业园区规划如何,浙江的民营产业发展如何,在字里行间总是有意无意地漏掉了在地理上同为长三角的安徽。安徽的区位优势是很强的,它在中部省份中是最靠东部,而且在地理位置上可以说是泛长三角的地理位置之内,安徽长期以来一直希望能融入长三角。但是,没有得到外界积极的回应。
郭书记在谈到原因和障碍时说:“我想首先从主观上找,就是我们要进一步解放思想、转变观念,以一种更开明的态度来迎接经济要素的流动。第二,就是经济积累有一个过程。安徽和沿海省份的差距不是一天形成的,由于淮河这些不稳定因素,安徽的农业发展是相当不稳定的,这里有历史的原因,有客观条件的原因,当然也有自身观念不够解放的原因。”
郭书记说:我认为,要融入长三角首先要做的就是向东敞开大门,这不仅是一个号召,而且是一个行动。比如路向哪儿修?向中心城市合肥修,还是瞄准浙江、江苏、上海修?这样的基础设施将影响到经济资源的配置,所以我们正在全力地在修建沿江高速。第二是体制改革问题。安徽的煤炭资源很丰富,长期以来,我们是按照计划经济价格向发达地区提供原料,现在我们要按照市场经济规律办事情,利用煤炭发展煤电,我们可以向发达地区提供电力,而不再是简单的煤炭原料,这就关系着我们的体制改革问题。第三是思想观念问题。我们究竟是围绕着安徽自身封闭的、自给自足的经济体系来建设,还是向着经济发达地区、以上海为龙头的整个长三角地区进行可持续发展、开放我们的经济?我觉得这三大问题,是我们要融入长三角中间必须解决的问题。
合肥要发挥科技优势
郭书记在谈到承接东部产业转移时说:现在还是有一定的困难,主要是基础设施的困难,但是我们很有信心。在承接东部发达地区产业转移过程中,安徽最好的、最成熟的条件是她的沿江城市群。合肥要发挥省会城市、特别是科技创新城市的优势,提供资源支撑。对于淮北和安徽北部来说,就是发挥资源优势,输出更多的资源。对于皖南,实际上是围绕中国最富裕的一块土地把她的旅游业做大的问题。在这方面我们应该下更大的决心。现在实际上沿海发达地区的产业向安徽转移已经出现,这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保护农业发展工业科学合理地使用土地
郭书记在谈到未来发展是农业为主还是工业为主,还是农工并重,怎样布局时说,我们在上世纪八十年代搞第一步农村改革时,曾经提过:无农不稳、无工不富、无商不活。这三句话依然适应当今安徽的经济实际。对农民来说,土地是农民生存的基础,怎么样做到保护农业,又能够发展工业?至今仍是我们感到压力的地方。安徽没有大城市,我们就有城市群建设问题;对于三分之二的农业人口来说,就是一个小城镇建设问题,这些都需要土地。国家对农业的重视,特别是防止经济过热,必须要继续把住土地和资金两个大门。我们要极大地提高土地的使用率。但是有些土地该用还得要用,就是合理、科学地使用土地,而且使用了这些土地之后,继续保持中部地区应该对国家做出更大的贡献,也就是说粮食生产的安全性问题不降低。
在双向互动中实现发展
安徽的小岗村是中国农村改革的发祥地,本应是一个富庶之地。但二十多年过后,这个以敢为人先的改革精神而闻名天下的“明星村”,依然温饱而不富裕。有学者究其原因说,小岗村的农村大包干是在极度贫困的背景下进行的,那时小岗村人最大的愿望是填饱肚子。有了饭吃,小岗人小农意识的本性开始显现。而就在小岗人固步乡村一隅为小富即安而沾沾自喜时,他们临近的江、浙农民却已经较快地完成了资本的原始积累。
郭书记感慨地说,安徽文化总体上还是传统的农业文化。农业文化对于解决温饱起了极大的支撑作用。但解决了温饱之后,当安徽在向现代工业化迈进的时候,她确实面临一个素质的整体提高问题。我讲的这个素质包括物质上的基础设施、经济发展积累的能力,也包括人的观念素质提高。在这种不均衡中间,需要有一个积累的过程、调解的过程。在当前,安徽在思想观念上的提高应该着重解决两个问题。第一,要以更开明更开放的态度,主动地去承接经济发达地区的产业转移,为其提供我们的资源支撑,在双向互动中间实现我们的价值,实现我们的发展。第二个就是和谐的问题,就是更广泛地调动社会各方面的积极性,让一切创造力得到实现。安徽人是有创造能力的,无论是农业、工业以及社会各界,只要为进一步加快发展而统一思想认识、拧成一股绳,就可以解决和谐的问题。
坚持执政为民理念构建和谐安徽
郭书记说,当前首先我们要开展一个创建“平安安徽”的活动。创建一个社会安宁、安详的安徽。第二,要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善待百姓,更多地按照执政为民的理念要求,下决心把群众关心的一些实际问题尽可能地多解决一些。第三,通过开展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极大地改进党政机关的作风,特别是领导干部的作风要有一个大的转变和提高。最后一条就是紧紧抓住我们现在免征农业税这个时机,改进农村基层工作,改善党群关系,把广大农民的积极性调动起来。
如何为农民增收创收
郭书记说,2004年安徽的财政收入增加了一百亿多一点,根据现在的税制,中央财政和地方财政分配之后,地方大体上接近五十个亿,我们下决心拿出百分之二十左右做自费改革。……省委省政府在研究这个问题时,有一个强烈的理念:安徽是农税改革试点省,我们有责任让参加改革实验的农民兄弟,得到更多的实惠。但是要真的使农民提高收入,还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来解决。第一,要给农民一个较好的生产条件。第二,要向农民提供更好的服务。这就是农村基层工作要从管理转为服务。第三,走产业化的道路。现在我们是农业大省,但不是农业强省,我们和发达地区的差距就在于产业化的程度低,我们要像运作工业一样来运作农业,这样才能走产业化道路。如果还是靠自然的、小农的农业生产的基础,是走不上产业化道路的。所以我们现在特别注重农村基层工作方式的改进,就在于这一点。
我到安徽来工作恰逢中央提出中部崛起,我一定和安徽人民团结一道,把我们的发展工作做得更好一点,把社会的和谐工作做得更好一点,来回报安徽人民,这是我的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