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近罗马

2005-04-29 00:44林海涛
旅游纵览 2005年10期
关键词:帝国罗马建筑

林海涛

你可以走近罗马,但你无法走进罗马。

“条条大路通罗马”,这句俗语国人皆知,小时候也常挂嘴边,或是作为对什么道理的说明,或是作为对某事的一种印证。但真正理解此意仍是多年之后的今天,在面对实地的罗马,切身感受到罗马之后。

沐浴着亚平宁半岛的阳光,吹拂着地中海的干燥的季风,真切地踏在罗马城那用小方石铺就的大街小巷。欣赏着那古色古香,古典古朴的欧式建筑和建筑艺术。我在感受,不仅用目光感受,更用心去感受。感受罗马的过去和现在,感受罗马的辉煌和成就,感受罗马的建筑和艺术,感受罗马的历史和文明……

罗马,你是一座充满神奇、充满力量、充满自信、充满美丽的城市。到处都是漂亮的广场,有广场的地方就有喷泉,有喷泉一定会有精美的雕塑相伴,有精美的雕塑作品必定有众多的游客在欣赏,在流连忘返,但我更喜欢罗马那承载着厚重历史的古迹。

面对着市中心所在的君士坦丁大凯旋门,那是为纪念君士坦丁大帝在公元312年击败暴君麦克希麦那斯之役的胜利而建造的。那座三门而立、高达21米面、阔有25米凯旋门,面对着门楼上雕满多幅浮雕和文字,以艺术的形式记载着当年那叱咤风云的岁月。那“力拔山兮气盖世”的场景,我心中油然而起的不仅仅是艺术,更是一种力量,一种胜利的豪情,一种民族的力量凝聚。在历史的风雨中已耸立了近二千年之久,还是那么完整,那么挺立,那么精神。不仅如此,而且更为后来者开了先河,法国巴黎的凯旋门与之相比虽然整体更高大,艺术更精湛,质地更优良,但认相归宗,罗马的大凯旋门真正是它的鼻凯旋门的高大与旁边的罗马圆形竞技场相比,则立即失去了光彩。竞技场是书面语言,市民们称之为角斗场、斗兽场,那是用鲜活的生命,用殷红的鲜血,用不屈的灵魂,用求生的意志角逐之地,也是人类历史上最直接、最残酷、最黑暗的残杀。成椭圆形的高大建筑,长轴达187米、短轴达155米。分为三层看台,每层80个拱,形成三层不同高度的环形券廊,最高层是50米高的实墙。即使中心表演区,长也有86米,宽有54米。以地板铺就,而在地板下隐藏着很多洞口和房间,以关押着角斗士和猛兽……望着那虽已坍塌不全的看台和残留的拱券、廊柱,望着那红土剥落下断壁残垣,我的心在颤抖,斯巴达克斯那双目喷火、眼眶尽裂、挥刀砍杀、浴血拼搏的慑人心魄的血腥场面霎时浮现在眼前,场下是力与力的角逐、刀与刀的砍杀、血与血的交换、命与命的搏击,而看台上那些视生命如草芥的达官贵族、王臣国卿甚至帝国统帅在歇斯底里的呐喊中,蹂躏着生命的尊严,残酷地欣赏着血花四溅的美丽、求生目光的残忍、身首分离的快感、生命崩塌的刺激……有人说,只要你抓一把台上的泥土,轻轻一捏。就可以看见印在手上的血迹。

罗马人难道真这样的好胜好战好勇,难道真与这个城市的传说有着血缘关系?

传说特洛亚王子的后裔公主来茜西尔维娅被战神马尔斯所幸,生下了孪生兄弟罗马路斯和莱谟斯。当时的国王知道后杀死了他们的母亲,并把兄弟俩装进篮筐,扔进波涛翻滚的台伯河上任其漂流。后为母狼所救,并以狼奶乳之。兄弟俩成人后又夺回了王位,最终又统一了罗马。于是说罗马人是狼婴的后代,莫非在他们的血脉里似乎一直流淌着野蛮的血液?

但有一点是肯定的,那就是罗马帝国成也战争,败也战争。著名的恺撒大帝以利剑征服四海的同时也铸就了自己的绝对统治,令其他人只能望其项背。尔后的屋大维、图拉真,更是帝国权力推到了极致。武力拓疆,使之东到美索不达米亚,南至北撒哈拉沙漠,西起不列颠,北至喀尔巴阡山脉和黑海北岸,而地中海则成了罗马帝国的内海。帝国成了欧洲的核心,理所当然是“条条大路通罗马”,唯帝国马首是瞻!开创了罗马帝国的“黄金时代”。

在此值得一说的是罗马最先征服了希腊,但这个文明古国的文明没有在帝国的铁蹄下灰飞烟灭,相反到是罗马帝国大量吸收了希腊的文明并影响了自己、提升了自己、文明了自己。从文字的吸收到文化的传播,从戏剧的推崇到建筑的艺术。更以“武”字当头把古希腊的文化,教会了其它被征服国家,实际上是教会了欧洲大陆,当然也成了欧洲大陆的文明的老师。

如果说罗马帝国以武力在欧洲大陆强烈推行自己的文化,当起第一次文明之师的话,到了中世纪后的文艺复兴运动,罗马为起点则又当起了第二次老师,这次是开启欧洲大陆的思想之门。

在但丁雕像前,静静地瞻仰着这位伟大的文艺复兴的先驱者。作品《神曲》通过对地狱、炼狱、天堂中人物的描写,展示了当时社会、政治生活的广阔画面,它对教会和封建贵族的谴责,对自由、理性和求知精神的歌颂,带有鲜明的人文主义色彩,恩格斯称他为“新时代的最初一位诗人”。

在拉斐尔自画像前,努力地想走近这位文艺复兴时期的巨匠,他将宗教的虔诚和非宗教的美貌有机地融为一体,虽然英年早逝,但丝毫不影响其在文艺复兴时“三杰”之一的地位并将墓穴安葬在著名建筑“万神殿”中。

万神殿,这不可思建筑,初建在屋大维时期,重建在二世纪初。整个建筑主体呈圆形,顶部覆盖着一个直径达43.3米的穹顶,穹顶的最高点也是43.3米,顶部有一个直径8.9米的圆形大洞,用于采光。这个洞也是万神庙唯一的采光点,这样以来光线从顶部泄下,并会随着太阳位置的移动而改变光线的角度,给予人一种神圣庄严的感觉。整个建筑绝不用木料,而是用大理石和花岗石砌成,穹顶是用土法的混凝土浇铸而成,至于怎么浇铸,用什么浇铸,今天还是个谜。当然万神殿不仅仅以安葬文艺复兴的巨匠拉斐尔和阿尼巴尔·卡拉齐等人而闻名,更以其独特的建筑风格和艺术成为文艺复兴时期无数的建筑师们学习的典范。

从纳沃那广场到西班牙牙广场,从圣彼德大殿到主神殿,四处呈现着米开朗杰罗、拉斐尔、达芬奇等大师在文艺复兴时期的建筑、雕塑、壁画等杰出作品。其实文艺复兴在意大利、在罗马的兴起并不意外。因为意大利境内保留许多古代罗马的建筑遗址和古代典籍。深通古希腊文化的学者和大量典籍罗马,研究和鉴赏古代希腊、罗马文化。从古代典籍中发现了肯定现世生活和肯定人的思想,在此基础上,他们建立了新的思想体系,即人文主义思想。人文主义是资产阶级的世界观,成为文艺复兴的指导思想,支配了文艺复兴时期的文学、艺术、哲学和科学的发展。文艺复兴是新兴资产阶级在意识形态领域里的革命,是一次思想解放运动。其更深刻的意义在于:没有文艺复兴运动就没有英国的工业革命,就没有法国的大革命。

罗马是在随着帝国的崛起帝国的崩溃轰轰烈烈地走过了它的黄金时代和白银时代,又走进它的青铜和黑铁时代。看着古罗马的遗址,内心油然而升的是一种凭吊之感。看着那残留下的花岗石

台基,那依稀可辨的雕花廊柱,那布满伤痕的古城古堡,那夕阳下的血红的断壁残墙……“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遥想当年这里可曾是古罗马时代的政治、经济、宗教中心,是当年元老院及宫殿的所在地。这里的每根立柱,每一块台基都见证过那段曾经辉煌的历史。

在罗马,一扇门楼说不定已经屹立了上千年,一座古堡也许与恺撒时代同龄,一段断墙很可能见证着罗马城的兴衰成败。这是一座被历史沉积得太重的城市,它有太多的古物遗迹,以至于许多只能任其自然,继续在历史的岁月和人间的风雨中冷眼看世界。穿行在罗马城的大街小巷,踏上那小方石铺就且被磨得乌黑发亮的路面,两边是风格各异的古老建筑。成方的花岗石快砌成底座,有的甚至砌上二楼,整楼虽不高大,但十分精致,以线条和雕塑见长,由其在门楼、窗檐、屋檐四周,精雕细刻着各种花纹和雕像。黑木门、黑铁栏……不时的有马车从身边悠闲而过,那马蹄敲击在石面上发出地清脆的声响,从远而近,又从近而远,常常使人生发出置身于古典的什么时候。是公元前、世纪初?还是中世纪、文艺复兴时?仿佛历史就定格在历史的某个年代。只有肆无忌惮的摩托拉出粗壮的轰鸣声,回音在小巷深处,才能返回到现实之中。

很喜欢那条穿城而过的台伯河,也就是那条飘过狼婴兄弟的那条河。河水很清,流水也很急,有几座古朴而敦实的老桥横跨在河面上,两岸是浓荫密匝的高大的梧桐树。那座原先是国王的陵墓,后成为战争避难之所的古城堡的城楼,掩映在翠绿之中。静静地坐在台伯河边,看着日夜川流不息的台伯河水,我的心灵之窗仿佛被这流水激活而打开,我那紧闭的思维之门也仿佛因流水滋润而敞开。

罗马,一个曾经洋溢着铁与火与高度文明的帝国;一个经历了极致的繁荣与迅速衰落的帝国;一个充满着雄壮与悲情的伟大的帝国;一个曾经充当多年的老师,教会了全欧洲什么是文明、什么是建筑、什么是艺术、什么是戏剧的帝国,如今在欧洲的许多国家面前反过来指导自己该怎么做、怎样做。

英雄末路,壮士暮年。如今的罗马明显的苍老了,老得犹如一位身着破败铠甲、长须飘然的老者无声地静坐在这台伯河边,也许他在默默地回忆着当年金戈铁马时代,回忆着当年指点江山的岁月,回忆当年意气发风的场景,回忆当年气吞万里如虎的气魄。也许他在整理着过去,凝视着今天,思索着未来。但老者的目光还是那么的深邃,那么锐利,那么炯亮,在那饱经风霜的皱纹里透露出一种历史沧桑感。苍老并不缺乏睿智,反而更增添了一股神秘的气质,说不定那天老者重又站起来,脱去沉重的铠甲,掸去身上的尘埃,仰天长啸:“吾辈岂是蓬蒿人”!然后大步向前走去。

罗马,我能走近你,但我无法走进你!

猜你喜欢
帝国罗马建筑
恐龙帝国(6)
恐龙帝国(5)
恐龙帝国(4)
《北方建筑》征稿简则
千万别当罗马士兵
关于建筑的非专业遐思
建筑的“芯”
永恒之城:罗马(二)
永恒之城:罗马(一)
小罗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