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汉如:现任国有控股企业—安徽华菱汽车集团董事长,中国科技大学工商管理硕士。1988年从合肥工业大学汽车专业毕业,1994年任星马专用汽车厂厂长,1997年对星马企业实行改制,1999年组建星马汽车股份公司(当时企业仅有280万元净资产)。2003年2月,资金重组湖南重型汽车制造有限公司;4月,“星马股票”成功上市;6月,星马控股“湖南星马汽车有限公司”挂牌成立。2004年3月,组建安徽星马控股有限公司;6月,华菱重卡问世;8月,安徽华菱重型汽车有限公司、安徽华菱汽车集团成立;10月,华菱重卡上市销售。2005年,企业净资产近10亿元,总资产逾30亿。
经过刘汉如董事长以及企业全体技术人员的刻苦努力,由华菱汽车集团自主开发生产的华菱重卡系列及以该底盘为主体的星马专用车已深受国内外客商的青睐,并于2005年度多次批量出口海外,成为名副其实的中国重卡行业“黑马”。11月7日,国家相关部委领导在人民大会堂对我国在“自主创新和自主品牌”建设中取得重大成就的60家企业,授予了“中国制造·行业内最具成长力的自主品牌企业”荣誉称号,安徽华菱汽车集团有限公司是获此殊荣的最年轻企业。
可以说,一个濒临倒闭的国有小厂能够起死回生,一个专用车改装厂能够直接进入重卡整车制造行业,都和刘汉如董事长的胆识才干,勤勉的工作热情,执着的汽车“梦”追求有关。
接触过刘汉如的媒体记者都有这样一个共识,他是一个骨子里充满民族情结、说话极富感染力的人,也是一个对行业发展、市场前景分析与预测有独特见解的人。
为了读者朋友近距离地了解刘汉如董事长以及华菱汽车集团,本刊特编发他在“2005中国自主创新·品牌高层论坛”上发表的慷慨演说,将其如何打造“自主品牌”、进行“自主创新”、走中国重卡业国际化道路等方面的独特见解供呈现大家。
当务之急与可行性
当今经济全球化的步伐越来越快,但由于缺乏品牌的支持,中国制造的产品很多都处于获利链的最低端。过低的利润使企业难以积累起足够的资金搞自主技术开发,没有自主技术开发,就只能从事低级的组装加工,获取低利润,这种低层次的恶性循环阻碍了中国企业的发展。如果中国制造的产品在经济全球化中长期处于产业链的最低端,那只能是永远给人家打工,沦为洋品牌在中国的赚钱工具。只有通过自我研发,创自主品牌,才能获得利益的最大化。
长期以来,自主品牌面临着市场和技术两大困难。大家并非主观上完全不想进行自主品牌的开发,而是有客观的困难。但是国家发展到今天,应该说是机会到了。中央在不久前结束的十六届五中全会上明确指出,“科学技术发展要坚持自主创新”;同时,还把“形成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和知名品牌、国际竞争力较强的优势企业”作为十一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之一。这昭示着,树立自己的民族品牌已成为中国经济规划中的重要部分,自主创新已从理念上升为国家战略。
自主品牌的树立,对于中国有着重大意义。首先,自主品牌对中国成为一个可持续发展的经济体是至关重要的。过去,由于我国经济发展水平、技术储备水平等多方面的原因,自主创新和自主品牌的建设条件不够成熟,所以大多数公司采取了合资,直接引进别人的资金和品牌的方法,这在当时不得已而为之。可是这种依靠外资和外资品牌来发展企业的方法,这么多年来让一部分人产生了依赖的思想,这种思想在局部范围内比较浓厚、比较盛行。时间久了,大家斗志没了,搞自主创新的决心淡化了,这就是自主品牌、自主创新面临的最大障碍。要想战胜对手,首先要战胜自己。中国现在必须进行自主创新,因为条件已基本具备。归纳之主要有以下4个条件。首先从宏观的角度看,中国经过27年的改革开放,市场经济的发展有了一定的积累,规则已逐步形成。其次是人才的储备,中国通过自主培养、人才引进、出国留学、跨国公司在中国的培养,已经成为一个人才大国,正在成为科技大国,在全球性竞争中也颇具优势。第三是科学技术的储备。中国一直遵循科技跟踪国际尖端水平,虽然整体上中国尚未处于世界科技的前沿,但在局部领域已经可以参与全球的尖端研究。最后是中国市场的规模。中国有足够大的市场规模,使得自主品牌可以先在国内市场练兵,再走向国际,或者部分国内部分国际同步发展,这个优势是小国家无可比拟的。由于我国的总量规模,加上几十年的工业发展,中国在重型装备、高新科技等领域已形成一个相对完整的产业体系,具有非常强的配套能力,这也是我国搞自主创新的一个重要优势。
由此可见,中国进行自主技术创新和自主品牌建设,已经具备了物质、技术和制度条件。事实上,从21世纪开始,中国将逐步进入一个以技术密集型产业为新兴领域的可持续发展时代,未来20年里,技术密集型产业将是引领中国经济增长的火车头。
自主技术创新、自主品牌建设又是一个稍纵即逝的历史机遇。是中国改革开放和世界经济重组才形成了如此难得的机遇,如果不抓住这个机会,以后会面临更大的困难。应该看到,跨国公司全球布局不约而同地聚焦中国,是因为他们要打造全球的产业链,把中国的企业也拉入他们的产业链,这无疑将局限中国企业的角色和地位。如桑塔纳一代一代的引进国外技术,然而至今仍然没有自主开发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轿车就是例证之一。
重型装备行业,国外的大公司有着很强的优势,中国经过这么多年的发展,在某些行业有了零星的自主创新、自主品牌,但如果没有清醒的国家战略意识,用不了几年,这些企业就可能改换门庭。我们应该有紧迫感。
当然,自主发展是企业家的共识。任何一个企业家,都想主宰自己企业的命运,而不想交在别人手里。所以,自主创新不是想不想做,而是判断能不能做和行动上如何做的问题。
我们可以从别的国家借鉴一定的经验。
比如日本,二战后的日本和当时的世界经济大国存在严重的差距,汽车产业根本不能和美国比,甚至远不如目前中国的汽车产业。但是到了80年代,日本车击败了美国车,占领了美国乃至世界很高的市场份额。为什么?因为日本经过二三十年的卧薪尝胆,坚持“引进、模仿、消化、创新”,终于取得了成效。
再说韩国,韩国和中国情形更近。如三星的成功就很值得借鉴,除了企业家敢冒险,韩国政府也给了重量级的支持,目前三星已经是世界顶级品牌。韩国电子、汽车工业的发展,很大一部分是借助中国市场发展起来的,在中国市场赚了钱,取得了经验。既然中国有这么大的市场,为什么自己不能培养出自主创新的品牌呢?
华菱集团的尝试
华菱从一开始就奉行“技术引进、自主创新、自主品牌”的产品开发原则。我们深知,要在重型汽车这一资本与技术双密集的行业奉行这一原则,难度是极大的。在战略上我们可以乐观看待,但在战术上则要重视困难、实事求是,一步一个脚印扎扎实实地攀登技术阶梯。否则就是盲目乐观,说大话说空话,不但不可能成功,而且可能滥用资源,把企业带入绝境。为此,我们特别强调技术引进和向强者学习。我不赞同搞“完全”意义上的自主,那样不但步子太慢,而且难以成事。我们是在“借”用国际先进技术的基础上搞自主开发,在消化吸收的基础上搞自主创新。
华菱的前身是星马汽车,主要从事车辆改装,是中国市场最大的搅拌车制造商。在改装车的过程中,采购了世界主流汽车品牌,对各家情况深入了解,并积累了第一手资料。
随着星马汽车的发展和上市,星马汽车中最重要的部件——汽车底盘是买来的,采购的时间、品种、价格都受制于人,发展上受到极为严重的限制。因此,我们下决心在政策和其他相关方面的支持下,创办了华菱汽车公司。
在短短的3年时间里,我们遇到过很多困难,但一路走过来了。通过引进三菱技术,并在三菱的技术上进行自主开发,形成了一个初步以华菱品牌命名的重型卡车系列。在此过程中,我们拥有了完全的自主知识产权、自主开发持续改进车辆的能力。现在我们已经全面掌握了整车匹配技术,其中最能体现自主产权的华菱重卡驾驶室、底盘车架已经完全实现了自主开发,自主生产。随着新款华菱重卡的不断推出,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生产了数千辆卡车,并且向国际市场成百辆的出口,已经初步站稳脚跟,进入了全面发展的时期。
华菱坚持引进技术与创新相结合的模式,在此过程中,我们特别注意处理好以下几个关系:
第一是引进技术和自主开发的关系。对外引进的难题是如何在不丧失自主品牌发展权的条件下获得国际先进技术。一般来说,国际大公司在转让关键技术时,都会要求品牌和资本(股权)同时输出,这会导致在引进核心技术和保持自主发展权上产生矛盾。华菱公司在发展重型车的过程对此处理较好,一方面成功引进了国际大公司90年代末期的整车制造技术,另一方面又创立了自己的华菱品牌,保持了持续的自主产品开发权。我们体会到,此事虽难,但绝非不可,关键是:一要有长远观念,真诚合作;二要知己知彼,深入分析企业自身的长处和短处,同时对拟合作的外资公司有全面深入的了解,掌握其特点与需求;三要坚持互利双赢,有礼有利有节。华菱公司从一开始就确定要建立自己的品牌。我们利用了国家对外发展战略和产业政策调整的契机,利用自身在中国市场份额方面的优势,利用星马汽车公司与对方多年合作形成的信誉,促成对方在还没有达成合资的情况下把技术先行转让。同时,为了缓解双方的矛盾,增加双方的共同利益,我们实行了产品的二元化发展,即两个品牌一起推,“三菱”作为高端产品,"华菱"作为中低端产品,从而获得了外方的一致认可。
第二是引进技术与消化创新的关系。在对外技术合作中坚持以我为主,就必须注重对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这是比引进技术更为重要的。引进是一次性的,不可能一劳永逸。只引进,不消化、创新,只能落入“引进-落后-再引进-再落后”的怪圈。花一分功夫去引进,更需要花二分、三分的功夫去消化和吸收,并加以改进。
在华菱与三菱合作的过程中,华菱不是消极、被动的接受外来技术,而是在消化吸收的基础上全力推动二次开发与累积型创新。与此同时,华菱还与多家国外公司合作,充分利用国内重型汽车的零部件配套体系,一方面避免关键技术和零部件受制于人,同时使重型汽车高端产品的国产化率达到了60%,低端产品则完全实现了国产化。为确保产品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地位,华菱集团始终坚持总成设计等核心技术的自主开发,重点放在整车系统的匹配、集成和优化上,牢牢掌握了整车设计的知识产权。
第三是牢固树立“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思想,为科技人员施展才华提供广阔的舞台。为了确保对引进技术的消化与创新,我们坚持把人才作为企业发展最重要的资源。近年来,华菱从汽车行业的骨干企业中引进了大批专业技术人员,并实现了事业留人、感情留人的承诺,在事业上为他们提供施展才华的舞台。华菱重型汽车项目就是由一百多名从不同单位引进的技术骨干组成的开发小组干起来的。三年间,华菱的省级企业技术中心和企业博士后工作站聚集了一大批汽车研发设计专家,形成了一支汽车技术骨干队伍。华菱的巨变,主要得益于成功的人才战略。此外,华菱在实践中形成的企业文化,坚持"以人为本、科技为先、创新为魂、追求卓越"的经营理念,是自主品牌建设的内在动力。
对自主品牌国际化的几点思考
自主研发是自主品牌国际化的根本。想要成为世界级的企业,必须利用国际资源、开拓国际市场,因此它必须是国际化的企业,而不能只是民族化的企业。但是,民族品牌又是实现企业国际化的必由之路。这一点,只要看看汽车行业的发展现实就清楚了。国家几大轿车厂商引进外资品牌都快20年了,但能走向国际市场吗?艰难。原因是它只是被外方即品牌拥有者定义为中国市场的工厂。而奇瑞、吉利这些后来者,由于有自己的品牌,虽然起步晚、资源条件不如人家,还是成功走向了国际市场,成为目前中国轿车进军国际市场的主力。由此可见,有了自主品牌,虽然不一定能成为成功的国际化企业,但要成为成功的国际化企业则非得有自主品牌不可!
在国际化道路上,虽然华菱才刚刚起步,但是华菱对自主品牌的国际化道路充满信心。
华菱由于有自己的品牌,也就可以自主谋划企业的国际发展问题,现在正朝着国际化的方向走,且边走边学,形成自己的科研力量,使华菱拥有了核心竞争力。
是否可以尝试国内、国际市场同时开拓。众所周知,实现企业国际化首先要非常熟悉国际化的生产体系与市场体系,具有合理的市场服务能力。这对新兴企业而言往往很难,因此要协调好自主品牌建设过程中国际市场和国内市场之间的关系。从目前在国际上已经打开一定市场的国内企业来看,海尔、华为等企业都是先立足国内市场,在国内市场站稳脚跟后再进军国际市场,这样在国内就有一个比较好的基础,同时也积累了一定的资源。华菱也是这么考虑的。但实践中,由于国外客商对华菱重型汽车表示出浓厚的兴趣,使我们修改了原定计划,今年华菱的产品出口占总销量约20%。而在实现品牌国际销售的同时,又推动了我们强化生产、质量、服务系统的建设,以促使华菱强化企业的内部管理,提高企业的绩效。
品牌建设的短期和长期效应之间的关系。不甘心受制于人,勇于舍弃眼前利益着眼长远,是华菱走自主创新、自主知识产权之路的原动力,也是华菱进入国际市场的重要推动力。一般来说,引进别人的品牌和技术,困难少、短期见效快;而搞自主品牌,难度大,收效慢,风险也大。但是从长远看,没有自主品牌,企业不是独立完整的企业,更谈不上长远的发展前景。
只有实施国际化战略,才能保持和扩大已取得的成果,解决企业长远发展的根本问题,才能将竞争对手从国内向国际转移,使企业从传统的国内竞争领域转向更加激烈的国际领域;才能推动企业内部机制与国际接轨,全面提升企业综合竞争力,让企业在新的平台上建立起能够参与国际竞争的保障体系,从根本上找到发展之路。在走出去的过程中,我们可以努力培养自主研发的能力,形成和强化自己的核心竞争力,以便更好地成长。
自主品牌国际化要走高科技含量之路。以前,我国也有自主品牌的产品出口到国外,但总给人技术水平低的印象。这样的产品主要依靠价格优势,一旦价格优势不存在了,对企业的打击将是致命的。我国产业发展还存在一个资源的问题,汽车产业也有资源瓶颈,而解决品牌竞争力和资源问题的核心就是高科技之路。出口初级产品,是违背可持续发展战略的。
读懂国际规则,积极融入国际市场。像华菱这样刚刚迈入国际化道路的企业,对海外的环境、文化都不太了解,要潜心研究、尽快适应。我们国家的市场经济起步较晚,而且是以国家推进为主导的模式,并被许多发达国家诟病为“非市场经济形态”,因此导致许多企业缺乏对国际规则的熟悉和掌握。“商场如战场”,国际市场更是如此。自主品牌的国际化道路也面临着对国际规则的了解、熟悉和运用的问题。近年国内产品频频遭到国外的反倾销就是最好的例证。欧美市场是一个成熟的市场,在成熟市场里有成熟的商业规则。对市场经济商业规则的掌握和了解,对相关法律制度和规则的熟练运用,是国内企业驰骋国际市场的前提条件。
结 束 语
品牌的形成是需要经过漫长的积累的——包括时间的积累、文化的积累、质量的积累和金钱的积累。因此,将民族品牌打造成真正的国际品牌,可能需要经过十年甚至几十年的努力,任重而道远。令人鼓舞的是,政府和产业政策是支持自主开发的,这给我们提供了自我发展、走向国际市场的坚强信心和强大力量。国内的政治经济环境,对自主创新的企业是一个最好的机遇期。外国人能做到的中国人也能做到,甚至会比他们做得更好。只要坚持走下去,相信中国汽车的国际化目标一定能够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