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满古今传奇的地方

2005-04-29 00:44:03谷玉强
旅游纵览 2005年12期
关键词:赵州赵州桥鲁班

谷玉强 潇 桦

这里曾是燕赵大地上一个不起眼的小村庄,在经历历史的风风雨雨后,沧海桑田,如今生长成一座现代化的大都市,这就是石家庄。

今天作为一名旅游杂志记者,我们以职业的兴趣走进了石家庄,并从林海泉——这位今年10月份刚进入石家庄十佳导游——的精彩解说中,知悉了石家庄的一个又一个传奇,并且走入了这些传奇。

革命传奇西柏坡

或许很多人在1949年以前并不了解西柏坡,但随着波澜壮阔的解放战争拉开帷幕,及至捷报频传,这一幕一幕组构交织在一起,就演绎出了人民解放战争的旷世传奇,同时也留下了西柏坡在世人心目中的神奇。

10月31日晚,在河北省大剧院,西柏坡纪念馆文工团深情演出的情景歌舞剧《走进西柏坡》重现了那个激情澎湃的年代。

满载着好奇和虔诚,第二天我们一行30多人去了曾被聂荣臻元帅冠以“晋察冀边区的乌克兰”(这是形容西柏坡的物产丰富)之称的革命圣地西柏坡。

在馆内,由很多珍贵历史资料编辑而成的纪录片,再现了1947年至1949年中国共产党的核心领导在西柏坡工作、生活的真实情景。限于当时的拍摄条件,这部纪录片是无声的,而在片中的解说词中,引用了周恩来总理一句诙谐的评语—一这个指挥部,不发枪,不发粮,不发人,只发电报,就把国民党打败了,而这句话何尝不是这场战争神奇的概括呢!

出了影视厅,走进占用两层楼的主展区。在这里看不到当年的刀光剑影,也听不到马嘶鼓鸣,只有这一张张无言的图片在向我们展示新中国是如何从这里走来的。在二楼的一条长廊里,建设者们匠心独运,将当年毛主席在西柏坡所签发的所有电报以雕刻的形式嵌在了墙壁上,和着长廊里电报的滴滴声,让我们仿佛回到了那个特殊的年代。这边,运筹帷幄,电报如羽片飞向了四野指挥部,那边,辽沈战役已打得如火如荼;在空间感十足的战场模拟地里,我们又仿佛亲临了战场,在敌军的阵地上,我军的炮火如同节日的礼花绽放了一个又一个胜利的笑靥。

现在,战争的烟云已经散去,而发生在革命圣地西柏坡的红色传奇将永远载入中国史册。

铸佛传奇隆兴寺

在去正定隆兴寺的路上,导游林海泉给我们讲了一个有关铸造“大佛”(干手千眼铜铸观音菩萨)的传说。公元971年,宋太祖赵匡胤发动了3000名工匠,花费4年时间,共分7段铸造高21.3米的大佛。当铜水运送到肩部时,已经凝固了。眼看工期将近,工匠们绞尽脑汁,却无计可施。正在他们百般无奈之际,忽然看到了一位白胡子老人向这里徐徐走来。老人绕着大佛走了三圈,然后摇着头说:“奇怪,奇怪,真奇怪!铸个大佛没脑袋。”工匠们觉得老者仙气逼人,于是向他讨教铸脑袋的办法。老者只说了一句:“我已经是黄土埋到脖子的人了,能有什么好办法呢?”,说完就飘然而去了。

听到这句话的工匠们恍然大悟,用屯土的方法铸造佛头。工成之日,已屯土3里,地名三里屯由此而得。

如果说正定大佛是隆兴寺里的一颗璀璨明珠,那么就可以称隆兴寺是一个群星灿烂、交相辉映的佛教王国。这里有建于隋朝,被康有为称为“楷书之

祖”的功德碑;有被鲁迅称为“东方美神”的倒座观音;有明朝壁画描述释伽牟尼求学成佛的“释氏源流”,与明朝壁画所勾勒出的西方极乐世界,和其右下角的众生108苦,四苦不可脱(生、老、病、死);有结为一体青铜铸造的阿弥陀佛、药师佛;有全国最精美的佛像干佛绕毗卢;有人称“先有树后有寺”的千年老树。

游走寺中,处处留有康乾二位帝王的痕迹。乾隆皇帝一生七下江南,其洒脱不言而喻,来寺一游实属正常;而一生勤于政事的康熙皇帝,能留如此多的墨宝于此,真算得上帝王对隆兴寺难得的赏识了。与他们二位帝王相比,鲁迅先生可称得“文豪不出门,遍知天下事”了。鲁迅先生一生没有去过隆兴寺,凑巧的是,1929年,鲁迅先生偶然遇到了倒座观音的精美图片,深为其美所折服的鲁迅,立即买下一张,井赏给了他一个“东方美神”的雅号。不胫而走的美名,也自此把鲁迅先生和隆兴寺联系了起来。

鲁班传奇赵州桥

“赵州石桥什么人修?玉石栏杆什么人留?什么人骑驴桥上走?什么人推车轧了一道沟?”“赵州石桥鲁班修,玉石栏杆圣人留,张国老骑驴桥上走,柴王爷推车轧了一道沟。”这是一首在燕赵大地上广为流传的歌曲——《小放牛》。

位于赵县城南2.5公里的赵州桥为隋代李春所建,至于为何歌中要唱鲁班修,也许是后人对赵州桥不朽的艺术价值的慨叹所致,当然这也离不开劳动人民对鲁班的热爱。

走近石桥,只见这里游人如织,两岸杨柳依依,桥下碧水清波,游船穿梭。而在桥上那个著名的驴蹄印和车辙处,导游则在尽情地用语言勾勒那个不老的传说。

传说鲁班爷当年修完此桥,曾有造此桥而小天下的感慨,张国老和柴王爷听说了此事,大为不服,心想你鲁班不就是修了一座桥嘛,何敢夸下海口说千年不坏。于是张国老佛尘一挥招来了日月星辰,把它们放入驴身上的“口袋”中,柴王爷也不甘示弱,大手一挥招来了五岳名山,将他们放在了车上。以这样的重量过桥,什么桥不倒?眼看赵州桥就要支撑不住了,鲁班见状,快步走到桥下,单手托住了桥底,才使得赵州桥经受住了那二位神仙的检验。

1400年已经过去了,传说还在传说。假如你要追问这个传说的由来,憨厚的赵县人民也只会歉意的一笑,告诉你这是祖宗流传下来的。

现在,可能张国老都不会想到,好客的赵县人民又请来了八仙中的其他几位神仙,这次怕要八仙齐过桥了。

“吃茶”传奇柏林禅寺

“吃茶去”是唐朝赵州和尚的一大禅宗公案。这个公案流传当时的整个大唐国家。浙江西湖九溪云烟小亭上就刻有一副对联,叫作:“小住为佳,且吃了赵州茶去;日归可缓,试问歌陌上花来”。

据说赵州观音院有一活泼泉,泉水甘冽,宜于烹茶,茶味如甘露香。只是在柏林禅寺中,不见此茶和泉,猜想它们也大约随历史作古了。

要想探访“吃茶”的由来,最直接的去处就是赵州禅师舍利塔。踩着宽厚,的青砖,呼吸着袅袅飘来的禅香,我们在用步履丈量渐悟是个什么基数。绕过苍翠欲滴的柏树林,塔的上半身已隐约可见,峰回路转,拨开禅的烟雾,整个舍利塔已近在咫尺。赵州禅师舍利塔是为纪念赵州和尚从谂大师修建的,而塔前的碑刻、铭文则进一步说明了柏林寺的历史渊源和从谂大师的生平。令人遗憾的是,在这里我并没有找到关于“吃茶”的记载。

走完柏林寺,真的需要花费很多时间,这不仅因为柏林寺占地有80亩之大,而且想要很好的理解那些书写于亭宇庙堂的楹联也是要花上许多功夫的,更不用说探求“吃茶”的奥妙了。

走出柏林寺的山门,已是夕阳西下。上车返石,渐行渐远。蓦然回首,但见窗外雾霭弥天,禅意悠悠,心中仍拂之不去:那寺,那茶……

猜你喜欢
赵州赵州桥鲁班
你不知道的赵州桥
小读者(2023年23期)2024-01-05 12:45:40
你不知道的赵州桥
吃茶去
青年文摘(2021年6期)2021-12-12 13:29:48
快乐小鲁班
玩具世界(2020年3期)2020-09-25 08:46:16
超级『鲁班』
学生天地(2020年5期)2020-08-25 09:09:06
聪明的鲁班
自己的住处
中老年健康(2017年2期)2017-03-15 20:51:20
自然而然
文苑(2016年14期)2016-11-26 23:04:39
学了就要用,不用就没用
鲁班造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