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志明
热电材料是一种利用固体内部载流子运动实现热能和电能直接相互转换的功能材料。人们对热电材料的认识具有悠久的历史。1823年,德国人塞贝克(Seebeck)发现了材料两端的温差可以产生电压,也就是通常所说的温差电现象。1834年,法国钟表匠珀耳帖(Peltier)在法国《物理学和化学年鉴》上发表了他在两种不同导体的边界附近(当有电流流过时)所观察到的温差反常的论文。这两个现象表明了热可以致电,而同时电反过来也能转变成热或者用来制冷,这两个现象分别被命名为塞贝克效应和珀耳帖效应。
在生活四周有许多耗费能源所生成、却又被废弃的热能,例如:汽车尾气、工厂锅炉排放的气体等等。如果能将这些热能善加利用,即可成为再次使用的能源,而热电材料与技术,就是利用温差来发电的关键。
我们知道,电能是最广泛使用的最为便利的能源形式。但是如今发电的主要形式还是化石能源,这些能源的使用在给我们带来了便利的同时,也带来了一个全球关注的环境问题。环境问题是新世纪人类面临的最严峻的挑战之一。现代制冷技术无疑给人们生活带来了很多便利,试想,如果现在没有了冰箱和空调,我们的生活将有多大的不便。但是,从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以来,人们逐渐认识到氟里昂制冷剂所带来的环境问题,国际上普遍限制其的使用。使用热电材料制冷就是一种很环保的方法。
热电材料的应用不需要使用传动部件,工作时无噪音、无排弃物,和太阳能、风能、水能等二次能源的应用一样,对环境没有污染,并且这种材料性能可靠,使用寿命长,是一种具有广泛应用前景的环保材料。现在市面上有一种移动型冰箱,适用于旅行郊游时冰冻饮料及食品保存等。这种冰箱的特色除了方便携带外,它并不使用压缩机,没有噪音,天气冷时还可摇身一变成为保温器。隐身在这种冰箱后的核心技术,就是里面的热电材料。
热电材料的应用很神奇,它通入电流之后会产生冷热两端,故可以用来冷却也可以用来保温。而如果同时在两端接触不同温度时,则会在内部回路形成电流,温差越大产生的电流越强,这就启发了一种新思维:用热电材料接收外界热源来产生电力。这种概念并不是空中楼阁,目前日本和德国都已开发出利用人体体温与外界环境温度差异,进而产生电力来驱动手表。
近年来由于在技术上热电材料性能的不断提升,及环保等因素,利用热电转换技术,进一步将大量废热回收转为电能的方式,普遍得到日、美、欧等先进国家的重视。低温余热、特别是140℃以下的废热再利用,增加了热电发电的竞争力,一些新兴应用研究诸如垃圾焚烧余热、炼钢厂的余热、利用汽车以及发动机尾气的余热进行热电发电,为汽车提供辅助电源的研究也正在进行,并且有部分成果已实际应用,相信在不久的将来会广泛使用。
美国全球热电材料公司是全球最大的热电发电器供应商,他们开发过以天然气或丙烷为燃料之发电设备,并依产品尺寸可发出15~550W的电力,做为小型发电机及偏远地区电源使用。此外美国国防部,还在喷射推进实验室从事多段功能热电材料研发。
在日本,新能源产业技术总合开发机构(NEDO)投入巨额资金研发各种高效热电材料做为各式排放热能发电利用。另外,日本业界如久保田公司开发一种热电转换装置,能把300℃以下低废热转换为电能,是把垃圾燃烧时产生的废热通过热交换,将其做为高温部分,把工厂管道的冷却水做为低温部分,利用两者温差经热电转换装置即可进行发电,当温差为260℃时,发电功率可达640W。在车辆排气发电方面,尼桑公司研发最为积极,预计利用占总废热30%之排气热能提供发动机辅助电源,每台车约能有200W的电力回充电瓶,可减少5%之燃油支出。
在瑞典,其北部利用烧柴取暖炉所产生的热量,可用以发电并替代昂贵的汽油马达发电机。英国的威尔士大学建立了低温废热的原型热电系统。英、德等国研究利用太阳光集热板或聚焦镜方式提供高温热源,如德国DLR公司利用直径1.5米碟型共聚焦器,制成300℃的热源以供热电发电用。在低温电力应用上,德、日等国都已有以人体体温为热源之手表问世,只要皮肤与衣服之间有5℃以上的温差,即可产生微瓦之功率,未来在手机、掌上型电脑等微型电子产品上均可使用。
世界各国在推进热电转换技术应用的同时,也在不断地进行着新型高性能热电材料的研究和探索。如果将热电材料技术应用于上述的大规模电厂发电或普遍的制冷器,那么我们的生活环境将大为改观。近年来,各种高性能的热电材料相继被发现,我们有理由相信,随着科学的进步,热电材料的大规模应用并不是一个可望而不可及的梦想。
【责任编辑】李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