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和下西洋与宝船复原考析

2005-04-29 18:25
航海 2005年2期
关键词:海船古船船队

郑 明

古今中外学界评析郑和下西洋壮举之动因、目的、使命,众说纷纭,我个人在研究中体会主要有四点:

1、政治上,巩固明朝廷政权。史载“疑惠帝亡海外,欲踪迹之,且欲耀兵异域,示中国富强”。就是要肃清反明流亡勾结外国势力,向周边国家显示国力及友好,恢复和建立正常外交关系,防止外患,减少对我威胁。这是发起下西洋最初始和主要目的。

2、外交上,增强明帝国影响。远播声威,争取与周边及海外各国保持睦邻友好往来,调解矛盾,建立稳定和平、共同繁荣的国际格局。史载永乐帝明示郑和下西洋舟师编队“今遣郑和……循理安分,勿得违越;不可欺寡,不可凌弱;庶几共享太平之福。”后宣德帝也指示“纪无宣德,咸与维新,尔诸蕃国远处海外,未有闻知,兹特遣郑和……其各敬顺天道,抚辑人民,以共享太平之福”。强调“内安华夏,外抚四夷,一视同仁”。这都是申明一脉相承的和平、开放、交往国策。在下西洋访问各国及护送使节往来外交的实践中都得到充分地执行。这是下西洋坚持始终的重大使命。

3、经济上,扩大互通有无的海上对外贸易。把从太平洋到印度洋的海上丝绸之路的贸易水平和规模,在继承宋元朝的基础上,有所提高和扩展,主动开展朝贡贸易、官方贸易等国家级别的贸易;带动民间对外贸易,而且为亚非国家间贸易开辟了通道,在国际贸易历史上获得了空前的成功。史载:“自永乐改元,遣使四出,招谕诸番,贡献毕至,奇货重宝,前代所希,充溢库市、贫民承令博买或多致富,而国用亦羡裕矣。”并称郑和下西洋舟师编队“锄强扶弱,海道一清”“充舶而归”。“夷中百货,皆中国不可缺若,夷必欲售,中国必欲得之。”这说明了七下西洋促进广泛的对外贸易,是互通有无、平等互利的。而且从一个侧面证实,七下西洋坚持近三十年之久,也是有经济效益的,达到了发展国内经济的目的。

4、文化上,大力传播中华文明,又广泛吸纳外国珍异。史载:“敷宣教化于海外诸番国,导以礼义,变其夷习”,“通西南海道朝贡,宣德化而柔远人”,“采摭各国人物之丑美,壤俗之异同”“舆图开拓,万善咸臻”。通过七下西洋达到与海外各国直接相互了解,增进彼此信任。当然明朝廷是封建王朝,怀有“君临万邦”、“昭示恩威”,求“宾服四夷之盛”及“威制万方”的雄心及历史局限性,七下西洋不可能完全平等地看待海外诸国。但在中华民族思想文化传统指导下,却绝无侵略、掠夺、占领之行为,而且在对外关系方面,事实上做到了“厚往薄来”。

总之,明初社会的稳定,经济的发展,先进的航海和造船技术,为郑和下西洋奠定了客观的物质基础;需要继承和发展宋元以来的海外事业,开创稳定安宁的周边局势,贯彻对外的开放、和平、交往的政策,构成郑和下西洋的主观条件。这两种因素相互结合,产生了顺应历史发展趋势的伟大创举。所以,郑和下西洋是时代的产物,它标志着龙的传人以雄伟的气魄,跨出国门,走向海洋,以恢宏气势拉开了世界大航海时代的序幕。

郑和下西洋是中华民族为世界做出的重大贡献

郑和七下西洋往返时间、编队规模、历经主要国家和地区都是空前的,体现了中华民族为世界大航海及人类文明发展史所做的重大贡献。

郑和下西洋,继承和发展了中华民族汉唐宋元以来的海上航线,使中国的远洋航行出现划时代的、全面的、实质性的突破,形成多点交叉的综合性海上航路网络,航线之远、纵横交叉之多都超过前代。郑和船队不仅熟练地航行在已开辟的航路上,而且还开辟了通过印度古里(今卡泽科特)和溜山(今马尔代夫群岛)直达阿拉伯半岛红海沿岸和横渡印度洋到东非海岸一些港口的航线,如木骨都束(今索马里的摩加迪沙)、卜喇哇(今索马里的布腊瓦)、竹步(今索马里朱巴河口)和麻林(今肯尼亚的马林迪)。航线西端向南扩展到比刺(今莫桑比克港)、孙刺(今索法拉港)。船队的分队已经驶进了德拉戈阿港附近的南非风暴区,远远超越了季风航行的制约。如此广阔的、远离岸线的航行,克服了分段航行的状态,掀开了人类航海史上新的一页。其航行规模、参与人员、持续航行的能力是过去任何时代无法比拟的。在世界航海史上,郑和船队是贯通太平洋西部与横渡印度洋直达航线的先驱。

西方著名的航海家,以冒险探索开辟远洋航路,发现新大陆名噪于世。但从许多方面比较,郑和下西洋都有中华民族的特色,有些方面也远远超过了他们。哥伦布出生于热那亚(现意大利),在西班牙女王的支持下,率领由130吨、90吨、60吨级的3艘船组成的船队,为发展海外贸易和殖民扩张开始远航探险,于1492年横渡大西洋抵达美洲大陆,不仅掠夺了大量财富,而且侵占为殖民领地,至今为西方国家赞颂备至。但是,它比郑和首次下西洋晚了87年。葡萄牙人达·伽马,于1497年率领120吨船2艘、50吨和吨位不详者各1艘,共4艘船组成—的船;绕过好望角,进入印度洋后,是沿着郑和航路到达印度卡泽科特的,被西方人誉为又一次发现新大陆的壮举,其实也比郑和首次下西洋晚了92年。麦哲伦出生于葡萄牙,于1519年至1522年率领由120吨、110吨、90吨、85吨、75吨级5艘船组成的船队,环球航行,比郑和首次下西洋晚了114年。西方航海家的贡献是公认的,而且知名度很高。郑和下西洋船队、航程规模及其友好交往、和平贸易的性质是世界大航海时代绝无仅有的历史记录,更不应被忽视,而且必须在世界历史上给予正确公正的评价。

与郑和下西洋差不多同时期,在西方还有葡萄牙亨利王子,他在1419年建立科学城堡,着手进行航海技术研究,推动探险性航海。从活动地域看,亨利王子主要活动在非洲西海岸,郑和船队到达非洲东海岸。按目前考证,都未曾绕过好望角,但都为全球“理大发现”的大航海时代做了重要的准备。郑和作为东方民族的唯一代表和西方民族的航海家们,共同为世界大航海及人类文明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中外有些学者认为郑和船队分宗(支队)向着非洲西海岸和爪哇东南以外海域所进行的海上探索,航程向西延伸到大西洋,向东南延伸至南太平洋,已到了能够进行环球航行的边缘。外国有些人士认为郑和船队的部分船只在当时风流影响下,不一定出于主观目的,却已漂航到达澳大利亚、美洲,甚至更远,实现了环球航海。这些见解与分析,需要在全世界范围内对世界航海史做深入又客观地考察调研,才能逐步揭开历史全貌,得到科学结论。但就现在已证实的郑和下西洋航海范围,中华民族在15世纪初已经开创了世界上最伟大的航海壮举,则是举世公认的。

郑和下西洋舟师的构成和船型分档

郑和舟师的船型种类很多。按史藉记载的称谓,有海舡、海舟、海风船、海运船、舡运船、海运舡、宝船等;按功能划分,有大宗宝船、分宗宝船、马船、粮船、座船、战船、水船等;按船型特征

划分,有福船、鸟船、沙船、广船等;按载重量划分,有2000料、1500料、400料、100料等;按推进方式划分有9桅12帆到3桅3帆或大八橹、二八橹、六橹等;按航行水域划分,有海船、遮洋海船(相当于近岸遮蔽海区)等。考虑到郑和舟师编队内需用各种功能船舶,必然是多型各司其职。同时因下西洋出访任务紧迫,需动员全国各沿海地区造修船舶。按承造地区,批次任务最多为浙江,达14批次;其次为江苏,可能占12批次;再次为湖广、江西,各有10批次,福建虽只占7批次;但主要承担下西洋宝船等建造任务,而且大多是新建。这些船舶尺度、型式不可能强求绝对统一,只能是各地各工场根据各自原有的经验、型制,在新造或改造船舶中,相应按朝延指令做些适当统一修改。从永乐造船记载中,还可看出造改海船的总计划2860艘,其中新造18批次约2228艘,占总量78%,改造约7批次632艘,占总量22%。

整个海上编队的各种船舶与陆上宫殿、房屋等建筑一样,在尺度、规格、功能、外形、结构等方面都各有特色。从《明实》永乐造船记载及静海寺残碑、《天妃经》卷首画;《龙江船厂志》、《武备志》插画船图等综合分析郑和下西洋舟师编队中的船舰,也必然是多种船型并存的。但人体上可分为三个档次,即:

1、大型,主要指史载大、中号宝船。船长达44丈或37丈,即大于百米,排水量接近或超过万吨;大号宝船据称有9桅12帆。大型船虽有中国史藉记载,但在造船、航海界,对其木结构建造可行性、出洋航海可操性持疑;体量巨大,超过明成祖的太和殿,也使历史界质疑其有违封建礼法;船型则有沙船、福船之争。近年,学者对宝船复原研究比较深入后,提出新见,认为大型船即大、中号宝船适合在宽阔的长江中使用;采用沙船型与长44丈、宽18丈的尺寸,造船技术也较可行,因此史藉记载是可信的。但这种大型的大、中号宝船是御用宝船,只是在南京水域航泊或做短途巡游,供皇帝及高官视察检阅郑和下西洋船队中部分船舶。它既不下西洋,也不出海,因此永乐帝时仅造一、二艘,该船到宣德帝时已年久失修,也未再造。

2;中型,主要指史载2000料、1500料海船。据考证,船长约15-20丈,即40-60米左右,排水量接近或超过千吨。2000料海船按古船图分析研究为6桅12帆,也设橹,做为备用。中型船,是下西洋船队出海的主力,永乐造船计划中有4批任务明确为宝船或下西洋用船,共343艘,其中宝船89艘、海船254艘,分析至少这4批船的基本船型即为2000料海船和1500料海船,用以下西洋,分别执行宝船、指挥船和战船、座船等使命。从造船总数达343艘之多分析,可保证分批逐步更新轮换,七次下西洋每次总有近50艘新船,做为船队骨干是合乎实际需要的。中型船为适合下西洋出远海多选用福船或广船,配6桅12帆,利用季风,是既大又快的最优秀的中华古帆船。这种船型流传到明朝后期、清朝初期,作为去琉球的册封舟,尺度基本近似或略小些,仍多为福船,因为受皇命执行册封任务,也被传称为宝船。

3、小型,主要指八橹船等。据考证船长约7—10丈,即20-30米左右,排水量达到一、二百吨,一般采用3桅3帆8橹,有风驶帆,无风操橹,俱可行驶,深海浅水均可通航。在下西洋舟师中是最快捷、灵便的轻型帆船。既可用于船队内部联络通信,也可用于前方哨探、为编队导航,还可用于先行登岸为正式外交活动预作准备。因此也是舟师编成中数量最多,但船型尺寸则可能是最难于严格统一的船级。这种小型海船是明朝继承历代军民、官商兼用或已广泛使用于沿海的传统船型。在明中期戚继光、俞大猷在闽浙沿海抗倭的大福船、苍山船等;在近年来新发现的广东百年老木船“金华兴”号,浙江新仿造宋元时期的“绿眉毛”号木帆船等的船型、船级都与之相当。直到上世纪50年代,这种档次的木帆船还在我国山东、江苏、浙江、福建、广东沿海大量使用。说明这也是一档很经济、实用的海船船型,它具有延续千百年的生命力。

宝船的称谓、内涵与分级

宝船在古藉中曾有“龙船”、“宝舡”、“巨舶”、“巨宗”、“大舶”、“海船”等称谓。而最大的宝船,曾被称为“中军帐帅船”或大号宝船;而其次的宝船,则被称为“中军营宝船”咸中船或中号宝船。把郑和下西洋舟师船队中的主要船型称为宝船并强调其中有大号、中号,是见之于史藉的,不容置疑的。但许多学者认为这并不排除在大、中号宝船等少量甚至个别的大型船之外,还有为数不少真正适应下西洋的其它宝船,姑且我们就先称之为小号宝船。因为其往返载“宝”的使命而被统称为“宝船”。细分之下,宝船之功能、等级仍有不同,一是御驾亲用,二是供特使乘用,奉皇命出访,作为在海外开展外交活动的平台。因为“宝”既有物质性的内容,如宝船所载皇帝赏赐各国的珍贵礼品及朝贡贸易的精美商品,对外国君民说都是宝物;又能带回外国首领所赠的珍奇动植物、礼品及郑和船队从各地采购的中国当时稀缺的手工业原料、草药、农作物种子等,对中国来说也是宝物。因此宝船就是载宝之船,是继承、发扬和开创海上丝绸之路的船。但“宝”也有精神性的内涵,它代表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由宝船向亚非各国传播,在相互交流中得到丰富发展;更可理解为到海外寻求“共享太平之福”的船,寻求友谊与共同繁荣的船。由之分析把“宝船”仅限为44丈大号宝船所专用,似不妥当,也不符合历史事实和外交规格。

郑和下西洋船队主要船型有三档,而在出访时船队有时被划分为大宗与分宗,都需要指定正使或副使;担任指挥船酌宝船统率或分领所属船队,去访问不同国家(地区),向外国首领颁诏赐礼,开展外交活动。所以宝船也完全可能有若干等级,按拙著《郑和宝船考析》中集各家之言,大体也是三级,分大、中、小号。大、中号属御用,航泊于南京城附近的江域,供皇帝与皇室、贵族、朝廷高官按等级分别乘坐、检阅、观光显示皇威,对下西洋活动,降旨授命,而不是御驾亲征下西洋。小号宝船,相对于御用大、中号,才称为小号,在郑和下西洋船队中实为最大的2000料海船,到了海外各国,完全可以体现“体势巍然,巨无与敌”,分别由郑和等总兵正使或副使乘坐,是奉皇命出使的宝船,率大宗、分宗船队,代表皇帝和朝廷,与各国沟通外交关系。

明代继承、发展了有特色的中华帆船建造技术

1、中国造船历史悠久,明代木帆海船建造技术继承汉晋隋唐宋元传统,又有发展,形成中华帆船特色。桅帆总体设计上采用纵帆型布局、硬帆式结构。大中型船配有多桅多帆,多沿船纵向中线或稍偏交错排列竖立,桅杆不设固定横桁,不用牵索;帆篷由布、蒲草制或竹蔑编织,以坚实的顶横桁向下张挂,帆篷面带撑条(又称帆竹),以固帆展平,提高风效。帆索经滑轮系于顶横桁,帆篷升降方便自如,适应海上风云突变,调戗转

脚灵活,能有效利用多面来风,还便于水手援帆竹为梯级,沿桅杆攀登到桅顶作业或上望斗。在船两舷和艉部,设长橹,入水深,多人摆摇,推进效率比较高,不仅在无风时可保持相当航速,而且橹在船外的涉水面积小,适应在狭窄港湾或拥挤水域航行。

在远洋船型上采取底尖上阔,首昂尾高,并有土石压载,改善稳性,耐波性。主尺度比例随不同船型及航区而有区别,以兼顾快速性与稳性、船体结构上设多道横舱壁,不仅具有加强结构和分舱水密抗沉作用,还有利于分割舱段分类载货,满足不同使用功能要求。不同海船在舭部装梗水木(舭龙骨)或两舷装披水板或船中设可升降插板或设艏艉通水舱,以减摇、抗漂,改善航海性能。

在装置与属具上,舵采用可升降式,根据需要,调整舵叶入水深度或将舵叶提升出水面。船在深水区航行,遇大风浪或乱流时,将舵叶下缘降到船底线以下,可使舵效不受影响;在浅水区航行或锚泊时,则可将舵提升到高位,不致搁浅伤舵。平衡舵是继承宋代的发明,而明代又出现了开孔舵,既能保持舵效,又使操舵比较轻便。带爪木杆石碇(锚)与带横棒多爪铁锚等,普遍用在海船上,还制作了特大型铁锚,在世界造船史上都是领先的。

早在汉代,中华木帆船建造工艺就使用搭接铁钉综合技术。明代船舶工艺发展有锹钉、铁锔、铲钉、蚂蝗钉等使较复杂的木结构,可以通过各种船钉拼合、挂锔上卡加固,从而使中华古木帆船的尺度、吨位、性能都达到世界领先水平,确保船舶结构坚固。而船场中已分出坞作、篷帆、木作、铁作、捻缝等作坊,具备一定的专业分工,扩大了生产规模与能力。

郑和宝船复原的可行性

1、中国有仿造古木帆船的设计建造能力。自从20世纪80年代以来至今,福建省船舶与海洋工程研究设计院、武汉理工大学船舶工程研究所、浙江省海洋水产研究所、福建东南造船厂、上海造船厂、浙江舟山岑氏木船作坊、上海交通大学船舶、海洋与建筑工程学院、江苏省造船公司设计研究中心等单位先后承担过中华仿古帆船论证、设计或建造任务,有的直接参与过郑和2000料宝船的复原研究、方案设计和模型制作任务。这些单位先后为国内外有关单位仿造过7型福船、1型广船、1型鸟船、1型沙船。目前只有舟山、大连、泉州各保留1艘,其余出口到日本、韩国、新加坡、美国、法国等。

2、中国有出土古船的考古依据

中国出土古船较大者有:泉州出土南宋古船;长约30米,保留有残体。蓬莱出土元末古船,长约32.2米,保留有残体。象山出土明代古船,长约27.6米,考察后掩埋。最近福建东山岛正打捞明代郑成功战船,广东阳江正打捞宋代(南海一。号)货船,南京宝船厂遗址开挖更有重大考古发现,都将为复原古船提供历史依据。

3、中国有制作古船模型的研究基地

我国先后建立泉州海外交通史博物馆、蓬莱登州古船博物馆、上海交通大学董浩云航运博物馆、嘉兴船文化博物馆等,分别收集、研究制作数十型乃至百余型中华古帆船的船模,还有少数解剖船模,都是结合船史研究,抢救老船工传统手艺,开展复原考证的成果。

4、中国有船史研究基础

至今已出版较系统的古船研究专著有:《中国古船图谱》(王冠倬)、《中国造船史》(席龙飞),《中国舰船史》(唐志拔)、《中国近代船舶工业史》(辛元欧)等,多年来在中国造船工程学会船史研究学术委员会、科技咨询工作委员会古船研制组有关学者积极推动下,继1985年对44丈大号宝船模型组织鉴定之后,2003-2004年间对郑和2000料海船复原模型也被专家研讨认可;同时下西洋用八橹船复原模型也在专家研讨中完成制作。当前中,国国家博物馆已确定在郑和下西洋600周年纪念展览中,陈列、展示郑和下西洋的上述三型船模。后两型属复原研究新成果,分别安排在舟山岑氏木船作坊和常熟湖海古船研制工作室制作,并由;IC京郑和下西洋研究会古船研制工作委员会指导监制。

5、近年来郑和宝船的复原研究的深度、广度都有新的突破。

6、对外国复原历史名船的经验,近年也加强了研究借鉴。

猜你喜欢
海船古船船队
美国乙烷进口对发展我国大型乙烷船舶的影响
古船和木墩
Snow
海洋星探组 先进的中国古代海船
四大古船复原“大帆船时代”
重构白板舟:3D建模在疍民古船复原中的应用(英文)
中国古代著名的海船船型
——福船
蓬莱古船考古记
淡水河谷40万吨级大型船舶船队对铁矿石供应链的影响
二手散货船可能“轻松”贬值20%:美国鹰散航运(Eagle Bulk Shipping)主席Zoulla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