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我国高校公共政治课教学的困境与变革

2005-04-29 00:44:03耿国阶
民主与科学 2005年2期
关键词:政治课困境教学方式

耿国阶

目前,我国高校公共政治课教学普遍面临困境,值得我们深入反思。

现在,由于社会地位等原因,高水平的教师不愿意“混迹”于“两课”教师队伍,在任的“两课”教师往往也自感低人一等。在职的公共政治课教师普遍存在一种职业上的“倦怠”。由教育部社政司委托孙蚌珠教授主持的“普通高校‘两课青年教师(45岁以下)队伍状况研究”课题调研表明,高校“两课”青年教师“自我感觉的职业社会评价比较低”,“对职业的社会感觉并不好”,“有7.9%的人在寻找机会,想早日离开”。对“您是否坦然地告诉别人自己是‘两课教师”这一问题,11.2%的人回答不能,26.4%的人视情况而定;在与学校同行中专业课老师的受尊重程度上,83.9%的人觉得被轻视;在学生对自己与对专业课老师的尊重程度上,65.5%的人觉得被轻视;在社会对自己与对专业课老师的尊重程度上,89.2%的人认为有些被轻视”。而丁俊萍教授在湖北地区高校的调研也发现“两课”教师中普遍存在这样的感受,即认为“‘两课教师的前景和发展条件不怎么样,申请课题、项目困难,教学任务太多,责任又大,既无经济效益又被人们瞧不起”!

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本身的不足也非常明显。教材千篇一律,内容片面强调思想政治理论的逻辑性、系统性和完整性,对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中的众多新问题,缺乏深入和令人信服的分析(典型的例如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很有逻辑性和系统性,但教授方法陈旧、僵化、难于理解,很难吸引学生的眼球,说服学生。湖北的调查也证明了这一点,“调查表明目前几乎所有高校的“‘两课都采用了教育部推荐或本省统编的教材。这些教材编写阵容整齐,编写体例合乎规范,体现了教育部社政司颁布的‘两课各门课程的教学基本要求,并有各自的特点,对学生来说比较实用。但是,90%的学生认为现行教材可读性不强,都是说教,不想读。10%的学生认为教材编写水平一般”。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大多照本宣科,不敢多讲,也不愿多讲。教学方式上,基本上还是传统的“灌输”教学,“老师写,学生记,上课记笔记,考试背笔记,考完全忘记”。

这些年大学生本身的心理也发生了很大变化。现阶段的公共政治课教学中,大学生普遍存在一定的逆反心理。首先,这主要是由于客观的教育内容与社会实际的严重脱节以及教学的僵化造成的。当代大学生的主体并非没有激情,也并不是对政治、社会漠不关心,而是引导和教育机制的扭曲造成了逆反心理。假如说在比较封闭的社会里,这种教育还可以取得很好的效果的话,那么在我们今天比较开放的社会里,大学生获取信息的渠道已经充分多元化了,一旦你不能够提供更有说服力的高质量信息,逆反心理就容易产生了。大学生的生理、心理正处于“人生的第二次断乳期”,心理浮躁,认识容易片面、肤浅,行为乖张、极端,实际上这很正常。伦理、道德、政治的说教即使完全正确,他们也很难听进去,何况今天学生的就业和学习压力很大,要集中精力突破外语、计算机、专业课,在这种情况下,一向被视为“副课”的公共政治课不讲究新的方法就很容易被抛到一边。

主观和客观两相结合,就产生了今天公共政治课教学的尴尬局面:“除少数学生(主要是考研生)认真听课以外,其他的学生,不管教师的知识多么渊博,理论多么精辟,不管教师在台上讲的如何深入浅出,如何口干舌燥,台下却是我睡我的觉,你做你的作业题,他看他的小说杂志;有的是摆个样子,充个人数,等到老师点名一过,瞅个空隙,溜之大吉;有的即便是坚持到上课结束,也是‘这边耳朵进,那边耳朵出,并没有真正听进一点东西;更有甚者,只要是上‘两课,干脆不来。抽样调查了320名学生,愿意认真听的只有62人,仅占19.4%;而不愿意听的达113人,占35.3%;对政治理论课反感的39人,占12.2%;不反感的51人,占16 .9%;不关心的55人,占17.2%。另外42.5%的学生认为‘谈政治没有意思,24.5%的学生认为‘政治课枯燥无味,11%的学生认为‘谈政治危险,8%的学生认为‘学习政治没有用处”。(参见叶昌友《高校“两课”教学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措施》)以上这种情况不仅在全国部分高等院校存在。

对于公共政治课教学的困境,我们必须看到其深层次原因,即灌输式本本主义教育过度和公共价值教育的不足。从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出,从社会长远发展的角度,我们这个民族、国家非常迫切地需要社会价值教育;从学生的主体看来,他们也迫切地需要引导,并且不排斥社会价值教育。

要有所变革才能够走出目前的公共政治课教育困境,这是一个共识和前提。

应该说,通过强化教学和学习机制等技术性的措施,至少就目前的现状而言,公共政治课教育还是有潜力可以挖掘的,一定程度上还是能缓解危机的。这些措施包括:选择和建立高素质的公共政治课教师队伍;根本性地改革教学方式,强化多媒体教学和互动教学等;实质内容不变,但编选更有说服力的教材和辅助材料,等等。然而这是一种短期的技术性的解决方案。这种短期的技术性的解决方案能够缓解目前公共政治课教育的困境,但不是根本性解决思路,也不能根本性的解决问题,只是把问题推后了;如若不能适应长远社会转型对社会价值教育转型的需要,我国的民主、法治建设就会因为缺少公共价值支撑而扭曲、走形。

长期的价值的解决方案应该立足长远根本性解决公共政治课教育困境问题,力求适应并促进社会治理模式转轨的需要,逐渐强化公共价值教育。

教学方式上,要融思想教育于知识学习、融意识形态教育于公共价值教育;强调历史、国情、国策教育和现代公共价值教育;以教育效果为核心的多元化教学方式并用。

俗语云:十年树木,百年树人。价值教育必然的滞后效应要求我们应该有一个长远的眼光,不要因循苟且。困境是对潜在问题的一种宣示,是对我们洞察能力和胆量魄力的一种挑战,也是我们迎头而上、大胆进取的契机和机遇。态度比认识更为重要,态度决定选择。时不我待,我们选择现在,我们更应该选择未来。

猜你喜欢
政治课困境教学方式
高校钢琴教学方式拓展的思考与实践
河北画报(2020年8期)2020-10-27 02:55:14
困境
文苑(2020年12期)2020-04-13 00:54:08
法制教育融入初中政治课的“四维一体”法初探
新教育(2018年8期)2018-08-29 00:53:10
“邻避”困境化解之策
浅谈高考政治课改革的几点思考
新课程研究(2016年2期)2016-12-01 05:53:06
必须正视的理论困境
中国卫生(2016年5期)2016-11-12 13:25:32
我国雾霾治理的困境与出路
环境科技(2016年3期)2016-11-08 12:14:20
高中数学高效教学方式与方法优选例谈
学周刊(2016年23期)2016-09-08 08:57:40
高中化学教学方式探析
学周刊(2016年23期)2016-09-08 08:57:16
思想政治课与素质教育
人间(2015年22期)2016-01-04 12:47: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