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 铭
2004年12月10日,美国纽约州贝德福德山监狱。
一个年轻的女精神病人以自杀的方式告别了人间,尸体躺在囚室的水泥地上,囚室狭小而冰冷,属于一个号称“精神病人地狱”的所在。
其中隐藏着怎样的黑暗内幕?
“箱子”
2004年12月10日,杰茜卡·罗格尔死了。
因为向狱卒身上吐口水,她再一次被关进“箱子”,时间是60天。在“箱子”里呆到第56天时,她就自杀了。
稍早一些的时候,美国纽约州贝德福德山监狱的狱卒透过狭小的窗口,朝她注视了一会儿,昏暗的牢房内,杰茜卡双眼紧闭,仿佛已经熟睡。24分钟后,她就撕碎了床单,做成一根布条,勒死了自己。
在长达3年多的监狱生活中,杰茜卡有过多次自杀未遂的经历,这一次,她终于成功了。
很快,这个骇人的消息就在贝德福德山监狱传开了,监狱里填满了愤怒而辛酸的空气,令人窒息。
杰茜卡今年刚满21岁,被囚禁了1200多天。
生前,她在给母亲约恩写的一封信中,将这1200天作了粗略的统计:约有500天左右,她戴着脚镣与手铐,被单独关押。其中的250天,她被禁止走出囚室,不得与别人一道去食堂,也不得参与狱方组织的活动;有160天的时间,她被关进了一间特别的囚室——囚徒们将其称为“箱子”。在贝德福德山监狱,那是一种最严厉的惩罚。
“箱子”名副其实:长宽各两三米,水泥地、钢门,电灯从早到晚地亮着……被关在里面的囚徒带着少得可怜的生活用品——牙刷、毛巾和漱口杯,每天的“放风时间”只有1个小时,在剩下的23小时里,囚徒必须面对孤独与恐惧,一日三餐从门上的小洞领取。
杰茜卡被关进“箱子”的理由极为简单——她经常发病,不服狱卒的“管理”,甚至有抗拒性的言行。
在“箱子”里,杰茜卡4次自杀未遂。一次,她咬破手指,用鲜血写道:“我感到极端痛苦!”医生的诊断是——杰茜卡·罗格尔患有狂躁与抑郁状态交替发作的双极性精神病。但是,她刚刚出了医院的大门,又被送回了“箱子”中,狱方的理由是,为了她与其他犯人的安全着想。
“罪名”
杰茜卡是一名留着一条淡金色的长辫,身材高大的女子,由于长期服用药物,她很肥胖,性格有点木讷。
虽然患了病,但在清醒时,杰茜卡仍然很聪明。每当母亲来探监时,她总是把头靠在母亲的肩膀上,双手紧搂着她的腰。
杰茜卡出生在纽约州。从11岁开始,她曾经17次住进精神病医院。导致杰茜卡精神病发作的一个重要因素是父母的离婚和母亲的出走。
父母离婚后,杰茜卡与经常酗酒的父亲基文一起生活。13岁的时候,她服用超量安眠药,第一次试图自杀。而就在过完16岁生日后的第四天,她被捕了。可是,她被捕的理由简单而可笑:在一次吵闹中,她咬了妹妹的手臂;被捕时,警察试图给她戴上手铐,她用脚踢了警察。因此,杰茜卡被指控犯有二级袭警罪。
多切特县的法官乔治·马罗在接受这件案子时,对于杰茜卡的“罪名”颇觉可笑,一开始并不想将她送进监狱,他认为,环境相对宽松的少年教养所才是杰茜卡应该去的地方。
但是,在拘留室里,杰茜卡又放火烧坏了一张坐垫。
最后,马罗判处她7年有期徒刑。
在贝德福德山监狱的档案里,摆放着数十份与杰茜卡有关的“违纪记录”——拒绝将衬衫塞进裤腰、乱放厕所里的水、在囚室里抽烟、谩骂狱卒……根据这些“指控”,她一次又一次地被关进了“箱子”。
反抗
在咬伤妹妹后,由于已到承担刑事责任的法定年龄,警方坚持认为杰茜卡是一名“青少年罪犯”,必须将她“绳之以法”。
可惜,与绝大多数精神病囚徒一样,杰茜卡并未因此而病情好转;恰恰相反,在数次例行的惩戒之后,她似乎对惩罚产生了某种“抗药性”。
有一次,一名女狱卒为防止杰茜卡用衣裤结成绳索自杀,剥光了她的内衣与胸罩,给她穿上特制的“防自杀衣”。杰茜卡发了疯似地抗拒着。女狱卒打了她,她躺倒在水泥地上,说:“随你怎么干吧,我就是不服!”
杰茜卡之死,在美国的监狱系统内引发了一场“地震”。
安迪·德默斯是贝德福德山监狱的一名官员。他回忆说:“当杰茜卡不发病时,喜欢把头搁在我的工作台上。说实话,她不是什么暴力型犯人,她有时违反监规,是因为她发病了,她根本不明白自己在干什么……”
50岁的贝蒂·古札蒂是杰茜卡的狱友。她说:“我们劝她,你还年轻,将来还有希望出去。我们跟她玩纸牌,她也笑得很开心,她不发病时是很可爱的。但我们也常常看见她在哭泣……我们想不到的是,她因为抽烟与摔椅子被关进了‘箱子,她就永远回不来了。”
在监狱精神病学家特里·库帕尔的手记里,写着这样几句话:“杰茜卡自杀前数日,曾因有自杀迹象被送进了‘有自杀可能者监护室;不久,她又被押回了特别囚室,并真的自杀了。”但监狱负责人辩解道:“杰茜卡只是想用自杀当做威胁我们的手段。”
然而,事实已作了回答,杰茜卡并不想威胁什么人。一个年轻的生命就这样永远消失了。
“地狱”
40年前,美国的许多精神病患者住在专门的精神病院里,住院时间一般较长。后来,这类医院渐渐关闭了。与此同时,美国的监狱却大大扩容,从1980年至今足足增加了4倍。
在那些久治不愈的精神病人中,有不少是无家可归者,因为贫困而犯有各种小罪。于是,他们加入了“监狱大家庭”,牢房成了美国式的“精神病人宿舍”。有数据表明,目前约有25万名精神病患者被关在美国监狱里。在这种“集体宿舍”里,精神病人生活在恐惧之中,喃喃自语,无人知晓。他们往往招惹麻烦,不服“管教”,甚至出手打人。于是,许多监狱纷纷将那些“最麻烦”的精神病人关进特别囚室——“箱子”,一个本应关押重犯的地方。
纽约州是实行23小时监禁特别囚室制度的30多个州之一。在纽约州的监狱里,每个精神病犯人平均有3年时间是在“箱子”里度过的。自1998年以来,在纽约州的精神病囚徒中,有6%的人被关进过“箱子”,其中有26人自杀,占该州精神病囚徒自杀总数的34%。
法律专家估计,在“箱子”囚徒中,重犯仅占15%,其余的均为精神病人和罪行较轻者。事实上,有关精神病人在狱中的悲惨境遇曾多次引发争论,不少有识之士对此提出了批评或疑问。
在美国,有10个州的“特别囚室”狱卒因虐待精神病人而遭到起诉。一位法官指出,将精神病人关进“箱子”,如同将哮喘病人关进缺氧的房间里一样。
尽管人们指责“特别囚室制度”有损人权,将它称为“囚徒的梦魇”,但是监狱管理部门从不主动承认这一惩罚手段的副作用。
唐纳德·普雷莫在纽约州监狱系统工作了19年。他说:“事实上,我们将特别囚室视为控制监狱的重要手段。当囚徒不服管教或是打架时,不管他是否是精神病人,我们都会将他关进去。”
美国司法部门最近进行了一次检查,结果表明,实行“特别囚室制度”以来,监狱的安全状况并没有得到改善,只会加重精神病人的病情,令他们完全绝望,形成恶性循环。
12月12日,基文·罗格尔状告贝德福德山监狱,因为它虐待并导致他的女儿自杀身亡。
目前,杰茜卡案引起了美国社会各界的关注。包括纽约州在内的一些州监狱负责人的态度至少已不那么强硬了。他们说,将对狱卒进行培训,让其能识别哪些是精神病发作的表现,以免滥施刑罚……
然而,他们无法给予杰茜卡第二次生命。
杰茜卡之死,也将成为美国人权史上难以轻松揭过的沉重而黑暗的一页。
(魏传中、高良荐自《周末》 本刊有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