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建华 张云霞
一提到“官僚主义”,人们头脑中首先产生的联想几乎都是同一个词:“高高在上”。可是近年来,这一情况已经发生了变化,“高高在下”更多地取代了“高高在上”。
如今的工作条件与以前相比,已经发生了巨大变化。通讯发达了,道路条件好了,各单位也都有工作车辆了,因而这就为机关与基层的沟通提供了极其方便的条件。一些地方政府的部分官员,在“深入实际、联系群众”,“深入基层、现场调研”的招牌下,频繁地光顾基层。
从表面上看,这些官员是下基层了,而且下的频率很高。可是仔细观察发现,除了一些确实是想下基层了解民情、为民解困的干部外,为数不少官员的“下”,往往带有模式化:上午出发考察,中午适时到达,下午聊聊回撤。有些官员甚至如老百姓所形容的:上午围着轮子转,中午围着盘子转,下午围着骰子转,晚上围着裙子转。这类“下”,是只重视“下”的形式,不注重“下”的效果,蜻蜓点水,走马观花,尽说些空话、套话。倘若真的遇到问题也只是“打哈哈”,能拖则拖,能推则推,不办实事。这种深入基层只是“身”入而心不入,表面上也显得忙忙碌碌,为公操劳,而实际上无所事事,毫无作为,甚至扰民。
这种身在现场却脱离实际、不办实事的“高高在下”的官僚主义,带有很大的伪善性。因为它与传统的“高高在上”的官僚主义,在表现形式上是恰好相反的,所以它的圆滑性及欺骗性更强。如果只看表面形式而不注重工作效果,那么就很可能识破不了这种官僚主义,甚至还会误以为现在的机关已少有官僚主义,作风向好的方面大大改进了。
“高高在下”的官僚主义,不仅会影响机关工作效率、损害干群关系或机关与基层关系,而且还会造成机关经费成本的大幅上升。同时使得一些基层干部不得不另开财源,以致违规违章弄钱,以应付这类“高高在下”者的频繁造访。还有的基层干部因此被迫“不务正业”,每年浪费很多的时间陪吃喝、陪笑脸、陪聊天,把宝贵的时间和精力大量消耗于“迎来送往”、“左右打点”上,实在是苦不堪言。
(摘自《中国改革报》 图:艾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