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 轩
2004年11月24日,一个极其普通平常的日子,呼伦贝尔草原的优秀女儿——刚过完55岁生日第3天的陈玉珍同志永远地离开了我们。
北京肿瘤医院,中国治疗肿瘤最好的医院,最好的专家、最好的设备、最大的努力……这些都未能留住这位草原人民深深爱戴的好公仆、好党员、好同志,呼伦贝尔的忠贞女儿。
她带着对亲人朋友、对绿水草原、对青山蓝天、对春花冬雪的无限眷恋,宁静而无奈地闭上了双眼。
噩耗传来,所有熟知了解她的人们无不沉浸在悲痛之中。
原国务委员彭珮云发来唁电:陈玉珍同志是我的部下,她在呼伦贝尔草原上做计生工作业绩很突出,我们应该哀悼她,怀念她。原国家主席李先念的夫人林佳楣委托秘书三次打来电话以示深切的悼慰之情。国家人口和计划生育委员会主任张维庆、自治区政府副主席连辑、自治区政协副主席刘芝兰以及部分盟市领导、计生委领导、市四大班子主要领导等近百个单位和个人都以不同的方式对她的辞世表示深切地哀悼。她扶助过的农牧民、资助过的大学生、关爱过的妇女、孩子都默默地为她致哀……
她走了。一个普通工人家的孩子短暂光荣的一生,如同兴安黑土地上五月盛开着的最绚烂的杜鹃花;她人格的美丽和永垂史册的业绩,化作呼伦贝尔大地永矗的丰碑、不凋的青松、永远的星辰……
她走了。她博大的胸怀和炽热的情感,曾经温暖过呼伦贝尔大地上无数个孩子的心灵,慰藉过那么多贫困无助的姐妹,安抚过许许多多危难困厄中的民众。
她走了。她把自己的理想、信念和为之矢志不渝的事业留在了她所挚爱的呼伦贝尔。
她走了。然而,她以对党的忠诚,对事业的执著,对人民的爱,在呼伦贝尔人心中铸就了一座无形的丰碑。
陈玉珍出身于一个贫苦的普通工人家庭。19岁那年,她怀着火热的激情“上山下乡”。她打过草,伐过木,筛过砂子,打过石头,下过矿井,当过赤脚医生,经历过最艰苦的体质磨炼。这段经历锤炼了她一生坚忍刚毅的性格。她当过文艺队员,有过4年的公安干警经历。她当过打字员、文书、档案员,她从最基层工作一步一个脚印走过来,每一段经历,都做得十分出色。她要强和不服输,无论干什么事都要做得最好,这是陈玉珍这位不凡女性最可贵的品格。
1974年3月,陈玉珍光荣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成为当时全旗公安战线为数不多的年轻女党员之一。从此,她把一生交给了党,她在平凡的岗位上一生为党工作,为之奉献着青春、智慧、汗水。在整整30年的党龄中,她为草原人民奉献着赤诚,为鲜艳的党旗增添了光彩。
陈玉珍是一个工作起来就拼命的人。1977年初,组织上派她下乡搞“社教”,陈玉珍这时怀着大女儿快临产了,可她还是拖着重身子和大伙一样起早贪黑地跑基层,急得社教队长打电话骂她丈夫林国藩:“小林,你好混呀,你不要媳妇连孩子也不管了,你真想让孩子生在社教队里吗?!”在同志们一再敦促下,她被丈夫“胁迫”着接回家。孩子刚一满月,小陈又抱着孩子回到队里。小陈的敬业精神感动了所有的人,社教结束后,她以出色的表现被评为“省(黑龙江省)盟路线教育优秀工作队员”。
1981年,陈玉珍已是两个孩子的妈妈,大女儿琳琳不到5岁,小女儿还抱在怀里。陈玉珍是“文革”时的初中生,那时“白卷先生”是英雄,她耽误了学业。为了补上文化课,她参加了盟委组织部组织的高中文化补习班。陈玉珍一边工作,一边学习。丈夫在法院工作忙,家里上有老下有小,她没时间照顾孩子,为了学习她毅然把大女儿放在幼儿园长托,抱着小女儿进课堂。晚上下班,别人家孩子都被父母接走了,小琳琳天天守望在幼儿园门口盼妈妈接她回家,可妈妈说:“琳琳,妈妈要学习,要带妹妹,没时间管琳琳了……”盟幼儿园和陈玉珍家只是一墙之隔,天天看着孩子可怜委屈的样子,一个当妈的心里是啥滋味!在家里,她常常一手抱着孩子,一手做饭,一边背习题,后来干脆小的也长托了。她以超常的毅力攻读政治、哲学、文学、历史、地理这些最基础的文化课程。只有文革初中文化的她,对高中数学相当吃力,可她有一股拼命精神。两年的时间,她做的数学习题草纸有几十斤。这些“作业”,她一直保留着,每次搬家都装在一个麻袋里,同事们逗她说:“陈景润研究‘哥德巴赫猜想演算稿才两麻袋,你一个高中文化实习班学员也值得这么拼命!”然而正是这种顽强的拼搏精神,使仅有初中文化学历的陈玉珍打下了坚实的文化基础,提高了理论素养,使她终身受益。这种好学精神,她保持了一生,以至在人大工作一年多的时间,她还研读了有关法律论著40多部。
1996年12月,陈玉珍同志任盟人口计生局党组书记、局长,这是她事业的巅峰,如果说陈玉珍的事业之旅是攀登一座高耸的山峰,那么,计划生育工作则是她在事业巅峰上雕琢的永远盛开的雪莲。她是强者,她以柔嫩之肩擎起了一片事业的蓝天;她是智者,她揭开了一段属于自己也属于呼伦贝尔新的一页;她是勇者,她创造了一个新的高度。她凭着一腔热忱和“就是累死也要打个翻身仗”的执著,高举“第一国策”的旗帜,跋山涉水,摸爬滚打,拼死拼活,走千里路,访万家情,苦口婆心,含辛茹苦,奋力拼搏。她因此成为呼伦贝尔的功臣。
计划生育,被人称为“天下第一难”。而当时呼伦贝尔的计生工作,则是“难上加难”。且不论多年的积弊和历史的欠账,单是呼伦贝尔特殊的地域和市情就可令一般人对这项工作望而却步。当时主管陈玉珍工作的副盟长高敏同志至今深有感慨地说:“没有比抓计生工作更难的了。”呼盟地广人稀,居民居住分散,人口分布复杂,又是全区流动人口和外来“三无人员”最多的地区之一。25.5万平方公里,276万人口,当时近58万育龄妇女,分布在12个旗市数千个自然村组或林牧业作业点。工作量和工作难度之大是可想而知的。更严峻的形势是,呼盟的计生工作排在全自治区最末位,自治区开计划生育工作会,我盟不仅与鲜花奖项无缘,而且所有考核重要指标都远逊于其他盟市,令呼盟人汗颜!呼盟的计生工作着实令自治区关注,也令盟委行署心忧。1997年的全区计划生育工作会议,我盟参会领导又被挤出领奖排座席。这一次会议上,要强的陈玉珍哭了。她回来同副局长李英华说:“守土有责。我们没有退路了,就是累死也要干上去!”
这次自治区计划生育工作会议之后,新任盟长连辑来到呼盟,他不久在全盟计划生育工作会上说:“第一国策落实不好,呼伦贝尔人还能做点什么?”会后,连辑盟长与陈玉珍就呼盟计划生育工作有一次令所有在场人至今记忆犹新的对话,从某种角度,这次“将帅”精彩对话,也许是呼盟计生工作由被动落后到一跃前列的历史转折点。
连辑问:“中央人口与计生工作的动态脉搏是什么?全区计生工作在盟市是什么形势,我盟计生工作症结何在?”
陈玉珍一口气列出呼盟计生工作的十大“软肋”:“一队伍建设明显滞后;二基础建设起步较晚且欠账太多;三重视不够;四底数不清;五机制不科学;六政策执行不到位;七地林铁协调不利;八网底人员严重缺位;九奖罚不明,弄虚作假;十客观上地广人杂。少数民族执行计生政策增加了工作复杂性,流动人口多,三无人员多,大企业多,计生队伍编制全区最少。”回答这几个问题,陈玉珍像连珠炮一样,一口气说完。其详实的数据信手拈来,横纵左右的对比分析有理有据,对全盟计生形势熟悉程度令领导赞许有加,也令所有在场的人为之折服。
连辑问:“为什么积累了这么多问题?”
陈玉珍冷静地回答:“恕我直言,抓而不力。”
连辑又问:“为什么把客观问题放在最后?”
陈玉珍答:“事在人谋,事在人干!”
连辑问:“我盟计生工作根子和重点在哪?”
陈玉珍回答:“根子在领导,重点难点都在基层,问题积累在旗市乡镇苏木嘎查,解决问题必须从此入手。关键的关键是解决六大‘瓶颈问题:体制科学,挤掉水分,网底人员队伍建设,流动人口管理,责任制落实到村,任何一项节育措施和技术服务都要落实到户到人。”
连辑问:“你能不能下决心迅速扭转全盟计生工作被动局面,这是大事。事关国策,事关呼盟的形象和呼盟的可持续发展!”
陈玉珍坚定地回答:“有领导重视和支持,计生局十几号人马,男女老少就是把牙硌出血,也要啃净这块骨头!我向组织保证,一年打翻身仗,三年实现根本转变!”
铮铮誓言,落地有声,表现出她坚强的信心和无畏的胆识!
从此,陈玉珍开始了最艰难的打拼。
她在医院病床上挂着吊瓶,亲自起草了新一年计生工作会议讲话,她打了7天吊瓶,改了7天稿子。“一个关键、两个重点”她反复梳理着工作思路,“三为主”“三结合”“三性”检查“四术”“五率”“六查六清”,这些专业术语和枯燥的统计数字她已熟记于心。她写了一页又一页,计生材料堆满了病房,病房变成了办公室。她终于起草出了呼盟计划生育工作《汇报提纲》,提出了“摸清底数,牢筑基础,狠抓队伍,突出重点,整体推进,有所探索”的工作思路目标。
刚一出院,她马上召开机关会议。会议从早晨一直开到下午4点,中午也没有休会。干部们不理解,抱怨说总得让大家喘口气吃口饭吧。陈玉珍说:“计生工作上不去,我有责任,大家心里也不舒服。不把问题摆清楚,不找出办法,我不吃饭,咱们谁也别吃饭。”
作为在前线冲锋拼杀的主将,她的头脑异常清醒冷静,她的思维是如此的缜密清晰而有条理。她大处着眼,细处着手。先抓全盟整体计生队伍建设,从村屯网底人员到盟局科室人员,编制、待遇、人员素质和制度一整套在最短的时间到位。第二位的是机制管理的高效科学。针对呼盟地区流动人口来无踪去无影的最大难题,她严格推行了计划生育“一证管多证制度”;针对部分乡镇苏木弄虚作假、底数不清的关键问题,她严格执行了计划生育“隔级否决制”;针对基层计生局站设备太差的严重困扰,她使出浑身解数,多方筹集资金,配齐了所有工作必需的服务站室、车辆、微机、药品、器械等硬件设施;针对计划生育检查不严、水分太大的老大难问题,她制定了拉网梳理,“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详细方案,对每个村屯组的育龄妇女状况,实行月报制管理。这几个关键步骤,如同编织了精密的网络,使全市计划生育工作管理提升到了相当科学有序的境界。
为了把工作抓上去,实现对组织和人民的承诺,陈玉珍从受命之日就绷紧了弓弦,始终处于高度紧张的竞技状态。她为工作达到了几近疯狂的程度。近90高龄的老母亲,一年也难得见她一面。他们夫妻感情甚笃,丈夫十多年的糖尿病她不能尽妻子的爱心。她想多一点母爱,关照好一双女儿的生活,却无分身之术。她一年除了在外开会,有七八个月的时间是在乡镇苏木村屯嘎查。她工作之严细令同行佩服。她领着同志们下乡包片查村,必须挨门挨户地走,不允许有一户漏查,晚上汇总碰头,有的年轻同志一天查了五十几户,可陈主任一天走了七八十户,而且查记得最全。她作工作之细令人惊讶,有时连基层统计人员都说不清的事她能说清楚。单位的人都知道,陈主任一年用12个工作本,每个旗市区一本,里面记载着旗市区计生工作的情况,这是她的一手绝活!她有时在家写调研材料,炕上地上桌上全是,密密麻麻的图表,成千上万的数据。住址、姓名、年龄、孩子、婚龄、节育措施、健康状况、生活状况、文化程度甚至夫妻感情等等都一一标记着。陈主任有这样的劲头干劲,下面的人能不干吗?她的心思全在工作上,根本没有班上班下之分,半夜给旗市的局长家里打电话是常有的事。当年鄂温克旗人口计生局长佟黑龙是个少数民族壮汉,也吃不消她的工作方法,打电话给陈玉珍的爱人老林半开玩笑地说:“管管你家的‘母老虎‘工作狂,别总下乡,半夜少打点电话。”丈夫老林开玩笑地说:“我管了30多年也没管好,你管吧!”
她对百姓有深挚的情感和朴素的公仆情怀。她是个局长,老百姓眼里是个大官了。可她依然是平民本色,她说我是工人家出身的苦孩子,到啥时都是个工人。她走村入户不论农牧民家炕有多脏,盘腿就坐。她下乡到莫旗大木库尔乡,那里的村民一多半有结核病,陪同的人不让她喝当地的水,她板着面孔说:“老百姓喝了几辈子了,我为什么不能喝。”后来她组织医疗人员免费给全村做病检,并争取到几十万移民款,实现了全村整体搬迁。村里的人说陈主任是他们世代不忘的大恩人。
她是母亲,又是抓计生工作的,见到小孩喜欢得不行,总是抱一抱,和孩子爸爸妈妈唠一唠,问冷问热。农村孩子不像城里的娃收拾得干干净净,小手小脚小脸脏乎乎的,她对孩子的亲热劲连下乡陪同的旗市乡镇同志都感动不已,说陈局长那股劲可真实在,就像一家人似的。她说:“计划生育是暖人心的工作,不和百姓心贴着心,我们做不好。”她下乡自带矿泉水、方便面、面包和咸菜,穿的是平底懒汉鞋,数九寒冬披一件极普通的男人穿的军大衣,戴一个普通妇女用的皮帽子。有时她甚至吃住在农牧民家里。老百姓都说:“盟里来的那个计生局长,是咱老百姓的好官!”
她心胸坦荡,心底无私,直爽干练又热心助人,她的真诚和热情曾感动过许许多多的人。她周济过太多的农牧民失学的孩子。单位的年轻同志下乡时间长一点,她带领大家去家里看望他的妻子孩子。局里谁家有红白之事,她连细节都想得非常周到。当年东旗一位计生局同志家里房子被水冲了,她千方百计筹措了一笔钱送到家里。可这样一个心软情浓的人,对工作却丁是丁,卯是卯,从未留过情面。她对工作的苛刻认真,令一些旗市乡镇领导误解她不近人情不够意思。计划生育工作要求高,检查方式特殊,一级对一级实行“一票否决”。有的旗市虽然尽了极大的努力但仍然有问题,旗市领导请陈局长通融过关,陈玉珍动之以情,晓以利害,从未放过。她说:“计划生育工作检查的‘随机性、突然性、保密性谁都知道,我放过你们,自治区也过不去。”为此,她真的“得罪”了一些领导,但这些人又不得不对她敬重佩服。说起陈玉珍的工作,没有不从心里服气的。“陈玉珍是干事业的人!”
陈玉珍立下“军令状”一年时间,果然不负众望,全盟计生工作出现了人合心、马合套的新气象。各旗市区憋足了劲,你追我赶,亮点纷呈。陈玉珍同志也在自治区计生战线声誉鹊起,时任自治区计生委主任刘芝兰对呼伦贝尔计生工作一年之内有如此惊人的改变十分惊讶。她说:“呼伦贝尔的计生工作有翻天覆地的起色,他们的工作干冒烟儿了!”2000年,她把自治区计划生育流动人口管理经验交流会放在曾一度是全区末位的呼伦贝尔。2001年,全国少数民族地区计划生育工作会议也在呼伦贝尔召开。
短短的三年,在拼搏的岁月中转瞬即逝。呼伦贝尔的计生工作走过了最难忘的日子,度过了最困难的时期,经历了“今非昔比,翻天覆地”的变化。陈玉珍以她卓越的领导才干,一丝不苟的工作作风,拼命忘我的工作精神,带出了一支一流的计生队伍。现在,当年跟随陈玉珍一起工作的12个旗市区的人口计生局长,2003年在政府换届中有7人被提拔到新的领导岗位。这是计生战线的光荣,也是陈玉珍率领的这支队伍铁的证明。那些和陈主任当年一起拼杀的“铁娘子”“硬汉子”的名字,同样会长久地记忆在我们的心中。
三年的时间,陈玉珍对事业高度负责的精神,推动呼伦贝尔计生工作跃上了三个台阶,实现了历史性的跨越:根本上改变了呼伦贝尔计生工作基础建设一度严重滞后的问题,乡镇服务站室、医疗室器械、专业人员全部配齐,全市实现了微机联网,陈玉珍为此付出了超常的努力!彻底查清了全市计生的底数,挤出了所有水分,建立健全了始于村屯最基层的网底人员队伍,使全市计生工作步入有序科学管理的轨道。严格的计生“网底”人员网络,不仅为计生工作奠定了重要基础,而且在社会预警快速反应机制上发挥了重要作用。2003年“非典”疫情突发,计生“网底”人员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陈玉珍对此功不可没!她兑现了对组织和人民的承诺,实现了“走进前列,再创佳绩”的目标。从2001年开始更高水平的综合改革,计生工作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揭开了一个新的篇章。呼伦贝尔计生工作连续受到国家或自治区表彰,成为全市各条战线的一面旗帜。
三年时间,呼伦贝尔地区的婚育观念发生了根本转变,三年时间少生了8.43万人,按国家抚养标准计算节约资金费用33.70亿元,相当于2000年全盟财政年收入的2倍,这是一个泽及当世,利在百代,功垂千秋的历史性的贡献!
为了这些,三年里,陈玉珍下过几次乡,走了多少路,入过多少户,说了多少话,度过了多少不眠之夜,耗费了多少心血,少尽了多少人妻之情,慈母之爱,人子之孝,所有这些我们都无法确切统计,也根本无法用数字统计。为了这些,她下乡几次出现险情,身体多处受伤;为了这些,她被不知情的人辱骂过,推打过;为了这些,她被人误解过;为了这些,她以半百之年,病体之躯和年轻人一起爬过障子,跳过院墙;为了这些,她足迹几乎踏遍了呼伦贝尔25.5万平方公里160个乡镇苏木1700多个村屯嘎查及牧区作业点所有有人居住的地方……
她是如此刚毅的女性!
谁也没料到,如此刚毅的陈玉珍在走上市人大的工作岗位不到两年竟然又一次病倒了。
2003年末,在一次会议上,陈玉珍又一次出现胃部不适反应,与会的市医院院长硬是逼着她做了胃部检查,可这一天来得太晚了。医院诊断陈玉珍患胃癌!
光荣的使命,繁重的任务,巨大的压力,终年超负荷的工作,使陈玉珍过早地透支了健康,透支了生命。早在2002年,陈玉珍时常发烧,胃部疼痛难忍,但她因放不下工作没有休息。2003年初,工作有了些头绪,她想出去检查一下,可这时国家计生委因呼伦贝尔计划生育工作成绩突出,奖励了呼伦贝尔11台计划生育流动服务车,这是一项难得的殊荣和奖励,陈玉珍作为人大主管主任不能不参加这重要的仪式。接下来就是繁重的汇报、接待、下乡等等,一直拖到年底她胃部再次有明显不适才不得不去检查,可这一天来得太晚了!
得知陈玉珍的病情,组织上立即安排她去北京就治。市人大专门召开会议委派专人陪同去京就医。她的病情无时不牵挂市领导的心,牵挂着相知相识的人的心。市委书记梁铁城等领导同志几次打电话问询她的病情,在她病危时亲临医院探望。北京市人大专门委派一名领导为陈玉珍就治提供服务,北京市人大科教文卫委主任史秉忠为她找了最好的医生。她扶助过的农牧民们和当年资助过的学生或写信或通话或亲临北京问候看望她。所有熟知了解她的人都在以不同的方式为她做着不同的努力。
同年11月25日,严重的病情使陈玉珍不得不做一次决定性的治疗手术。手术整整做了6个多小时,她的胃全部切除,胃组织13处淋巴有11处癌细胞扩散,整个胃全是颗粒状小块。主治医生惋惜地说:“这个同志太坚强了,一般来讲,病到这样程度早就不行了,病情已经到了晚期,就诊时间太晚了。”
得知陈玉珍同志要做胃切除手术,市委书记梁铁城再一次打来电话,请陪同她的市人大科教文卫委员会白艳荣向陈玉珍转达呼伦贝尔市270万人民和市四大班子领导的问候。梁铁城书记动情地说:“陈玉珍同志为了呼伦贝尔的发展事业透支了自己的生命,她的身体是被工作拖垮的。陈玉珍同志不辞辛苦,把呼伦贝尔的计划生育工作当做组织赋予她的使命,带领计生局的同志,走遍了呼伦贝尔大地的每一个角落,做了非凡的努力并取得巨大的成绩,使呼伦贝尔的计划生育工作从全区末位一举进入先进行列,陈玉珍同志功劳最大,功不可没。陈玉珍同志是呼伦贝尔的骄傲,是呼伦贝尔270万人民的骄傲,是中国共产党优秀党员。她的高尚品格,她的敬业精神是我们学习的楷模。”梁铁城书记整整说了40多分钟,白艳荣一边流着泪,一边将梁书记的谈话内容一一记到了笔记本上。
手术后的当天深夜,陈玉珍从麻醉状态中清醒了过来。白艳荣将梁铁城书记的电话笔录交给特护病房的值班医生,请求医生念给因药物作用还睁不开眼睛的陈玉珍。医生一句一句,舒缓地读了两遍,陈玉珍静静地躺在病床上,听着听着,眼泪流出了眼角,打湿了耳畔洁白的枕巾。她怀念朝夕相处的领导和同志们,怀念自己的亲人,怀念曾经为其繁荣富强而忘我拼搏的美丽的呼伦贝尔家乡。
剧烈的疼痛折磨着陈玉珍,但她的思想却一刻没有停歇,但她的心里始终牵挂着家乡的人与事。
在生命即将到终点之际,她的内心极为复杂,充满着对生活的依恋,对未竟事业的遗憾。她回首往事,盘点一生,她受过各级党委政府表彰18次之多,她领导的单位受过各种集体奖励20次之多,她无悔有憾。她怀念组织,怀念亲人,怀念朝夕相处的同志,牵挂90高龄的老母,她放不下30年来风雨兼程、相濡以沫的丈夫和爱她敬她的一双女儿……
10月6日,她支撑微弱的病体,用颤抖的手给组织写了一封言语不多甚至没有留下年月日的信,这也是她一生最后的绝笔。
寒冷凄清的海拉尔火车站,市领导和许多机关单位熟悉陈玉珍同志的人们在肃穆的寒风中静静地伫立,迎接她的骨灰,等待着她最后一次无声地归来。
青山垂首悲戚,长河含情凝咽。2004年11月28日,悲怆的呼伦贝尔大地张开双臂,把她优秀的女儿陈玉珍的遗骨拥入自己的怀抱。
樟子松无语静默,草原城白雪做挽。2004年11月30日,低回的哀乐震撼着寒凝大地的呼伦贝尔,在无限眷恋和追忆中,呼伦贝尔为她忠贞的女儿送行。
生如夏花之绚烂,死如秋水之静美。陈玉珍走了,她的名字将深深地镌刻在她所深爱的呼伦贝尔大地上,深深地镌刻在呼伦贝尔人民心中!陈玉珍走了,她的爱,她的精神,将化作润物春雨,浇灌呼伦贝尔大地蓬勃的生命之树,直至绿满天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