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必扬
前言;江苏精神是江苏经济社会发展的内在动力源泉。以周世康同志为首的课题组对“新时期江苏精神”进行了比较深入的研究。现将其研究成果的主要内容系列论文形式陆续登载。
改革开放以来,江苏经济社会飞速发展,GDP一直保持两位数的增长,其增速超过全国平均增速2.9个百分点。2004年全省国内生产总值达15000多亿元,实现财政收入2640亿元,人均GDP已突破2500美元。江苏面积只有全国的1%,其国内生产总值却占全国的11%。在经济快速增长的同时,社会、文化、教育、科技等各项事业都取得了巨大的进步。一个经济繁荣、文化发达、社会昌明的新江苏已经展示在世人面前。
江苏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江苏人独特的“江苏精神”无疑是其内在原因之一。人的精神与经济社会的关系,如果从哲学层面来看,是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从本原的意义上说是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经济社会发展的状况决定精神的内涵。但如果从某个时段来看,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是双向建构、相互型塑的关系。一个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状况作为社会存在决定了这个地区精神的面貌,而一个地区的精神又对这一地区的经济社会的发展起支撑作用,是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精神动力源泉。精神之所以对经济社会发展有巨大的推动作用,是因为人的行动(包括经济、社会活动)的一切动力都一定要通过人的大脑,成为头脑中反映和意识到的动力,即精神动力,才能推动人行动起来。这正如恩格斯所说:“推动人去从事活动的一切,都要通过人的头脑,甚至吃喝也是由于通过头脑感觉到饥渴而开始,并且同样由于通过头脑感觉到饱足而停止。外部世界对人的影响表现在人的头脑中,反映在人的头脑中,成为感觉、思想、动机、意志,总之,成为‘理想的意图,并且以这种形态变成‘理想的力量”(《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32页)。
一个地区人的精神是这一地区的人们内在素养的提炼和升华。它包括人生理念、价值取向、思维方式和个性特征等。这种精神,既是人修身处世的准则,也是审时度势的方法,还是人们从事各种实践的心灵向导。精神是经济社会发展状况、历史传统和自然环境综合作用的产物,也即文化在人格上的集中体现。正是由于各地区文化特点和风格的不同,不同地区的精神才会有不同的内涵和特点。这种不同的精神,制约着不同地区的发展道路和发展速度。江苏精神是江苏地域文化孕育的结果。江苏的地域文化为水文化,正是由水文化这一特定的地域文化才培育出江苏人自强、灵秀、宽容、守规等独特的精神。改革开放以来,江苏经济社会之所以能飞速发展,从精神层面上讲,正是由于具有江苏特点的精神之花,才结出江苏经济社会发展的独特道路和巨大成就这一硕果。
改革开放以来,江苏经济运行的独特道路是:20世纪80年代乡镇企业的异军突起、90年代外向型经济的构建和20世纪末民营经济的大潮涌起。这三次经济转型形成了经济社会发展的三个波峰,把江苏推到全国的前列。反思这三次经济转型,其路径选择与江苏精神有着密切的内在关联。
乡镇企业在江苏崛起,是江苏农民,尤其是苏南农民的创造。江苏农民之所以创办乡镇企业,从客观条件来说,是因为中国的改革首先从农村开始。农村实行生产承包制以后,农民率先从计划经济的体制下解放出来,有了自由活动的空间,可以按照自己的意愿创造财富。但是,当时城市改革还未启动,农民还不能大规模进城,农民要想富裕起来,只能在农村搞企业;从主观条件来看,由水文化所孕育出的江苏精神,最初主要体现在江苏农民身上,尤其在苏南农民身上。
自强、灵秀、包容、守规等精神在苏南农民身上表现得最突出。在从计划经济体制下解放出来,又不能进城的现实条件下,自强而灵秀的品性使他们把所有的聪明才智、全部热情都投入到了乡镇企业的创办上。同时,江苏农民又是守规的,明显违背中央政策的事不会干。这就决定了当时江苏的乡镇企业不同于浙江的乡镇企业,不是私人办的企业,而是集体性质的企业。因为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姓“社”姓“资”、姓“公”姓“私”的问题并没有解决,传统的观念还在紧紧束缚着江苏人的思想。所以,当时的江苏乡镇企业,尤其是苏南模式的乡镇企业,只能是集体性质的乡镇企业。
当乡镇企业因体制等方面的原因,发展动力90年代以后开始降低之时,自强而灵秀的江苏人又抓住了另—个发展机遇——外向型经济。需要说明的是在发展外向型经济问题上,20世纪80年代走在全国前列的并不是江苏,而是与香港和澳门相邻的广东。与广东人相比,在20世纪80年代,江苏外向型经济发展的势头曾一度落后于广东,但从90年代起,江苏对外开放取得了巨大的成功。这一过程表现出江苏外向型经济发展“起步早,前期发展缓,后期成就大”的个性特征。之所以产生这种特征,主要是当时江苏人的思想观念还没有完全从计划经济的束缚中解放出来,不少同志对发展外向型经济心存疑虑,怕犯政治错误。
江苏人的思想障碍可以从精神因素中找到答案。江苏人很“自强”、很“机智”,但亦很“遵规守法”,因此他们对发展外向型经济才会心存疑虑,才会被问题困扰。而要解决这些问题,仍然要从人的精神因素出发。邓小平南巡谈话后,人们心中存在的关于发展外向型经济的顾虑便烟消云散。此后江苏各地出现了思想大解放、观念大转变、精神大振奋、经济大发展的热潮。兼具“包容”精神的江苏人,与其他地区的人相比不仅更具适应性和创造性,善于抓住机遇,而且“兼收并蓄”。他们对待外来事物较少排斥性,较多亲和性,善于吸取他人之长,因而与浙江温台地区重视内资,排斥外资不同。江苏人这种独特的精神,为外资进入提供了宽松的人文环境。大量外资的涌入带来了经济新的飞跃。江苏外向型经济的发展过程说明:因为精神的因素,江苏人思想受到阻碍,一度遏制了江苏外向型经济发展的势头;也因为精神的因素,江苏人及时解放思想,转换模式,再次实现了经济的腾飞。
江苏民营经济自20世纪90年代初就已开始发展,其之所以在发展速度和规模上一度落后于浙江等地区,也与江苏精神相关。受“守规”和“怕冒风险”等心理因素的影响,人们一直认为非公有制经济是同社会主义经济相矛盾的、相排斥的。不少人只把乡镇集体企业视为“正统”,对个体企业、民营企业则另眼相看。每当它们发生矛盾时,就会运用行政的手段厚此薄彼,想方设法减少集体企业的竞争对手。江苏人受这种传统思想的影响,一段时期不敢解放思想迈开步伐发展民营经济。
随着党中央关于个体、私营经济一系列新的政策定位,为江苏人
吃了“定心丸”。江苏民营经济虽然起步较晚,但一旦方向明确,思想障碍消除,江苏精神的作用就充分发挥出来了。在水文化的孕育下,江苏人不仅愿意做事,而且善于做事。江苏人一旦认准了的事,总是能比别人做得更好,“不做则已,一做惊人”。有着“水文化”精神特色的江苏人在不同历史阶段所创造的辉煌成就已充分证明了这一点。自20世纪90年代末以来,江苏人在苏南苏北掀起了一股民营经济的大潮,形成经济发展的“后发优势”,走在全国的前列,私营经济总户数全国第一。在苏州,截止到2004年6月底,私营经济累计注册资本1150亿元,是温州的2.4倍,宁波的1.9倍。因而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民营经济的发展与乡镇企业、外向型经济共同构成了江苏经济发展的“三大机遇”。如果说80年代“苏南模式”的诞生和90年代外向型经济的崛起,是江苏精神催生的结果,那么在江苏经济发展进程中,20世纪90年代末以来的民营经济蓬勃发展,更是江苏人民实现的自我超越,是江苏精神的直接阐发。
我们并不是精神决定论者,但是我们相信形成于特定地域、特定历史背景和特定群体的人的精神与经济社会发展模式有着直接的、内在的联系。江苏经济社会发展进程向我们揭示,江苏发展成功之道的一个重要方面在于他们拥有自强、灵秀、包容、守规等“水文化”特色的人文精神。这种特色人文精神诸因素的综合作用,涵养成江苏人一些独特的行为特征。他们能务实地从本地实际出发,探寻适合本地实际的发展道路;能吃苦耐劳,自强不息;能够随着外部条件的变化,及时调整自己,抓住机遇等等。正因如此,江苏人才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竞争中棋高一筹,领先一步。抓住了“乡镇企业”、“外向型经济”和“民营经济”三大机遇,实现了经济腾飞和社会的全面发展。
进入新世纪,我国已深深卷入经济全球化的大潮之中,国际国内的竞争更加激烈。江苏要想经济与社会以及各项事业更快更健康地发展,要实现“两个率先”,继续走在全国的前列,除了进一步深化改革,清除一切不利于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各种障碍,健全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新体制外,还必须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继承和发扬优秀江苏精神的同时,克服江苏精神中诸如冒险精神不足、守土恋家、小富即安等弱点,增加符合时代要求的新内涵,以形成新的江苏精神,并且用新的江苏精神去推动我省经济与文化、社会与个人、人与自然的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
[责任编辑:耕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