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文巧
春天的“妖风”
春天是冬季和夏季的过渡季节,冷暖气团、东西气流交替活动,天气时而呈冬冷型,时而为夏热型,忽干、忽湿,风沙也大,故人们称其为“妖风”。人体对这种多变的“妖风”气候适应性较差,容易产生精神疲乏,诱发疾病。
医疗气象研究表明,每年的 3-5月份,精神病患者复发率极高,占全年的700%以上,特别是在油菜花飘香的4月份达到高峰。这主要是由于精神病人对气温、气压、湿度、气流等气象要素的变化高度敏感所致。尤其是多变的大风更是诱发各种精神病的重要因素。据研究,超过6米/秒的大风会令人感到烦恼,卷起的风沙、尘土及污染物会刺激鼻腔和咽喉粘膜,使人易患上呼吸系统疾病。即使是2~3米/秒的微风,也会将散落地面的花粉扬起,给过敏性体质的患者带来很大痛苦。由于春季空气干燥,风沙大,容易产生低频(次声波)的风,对人体的中枢神经产生巨大的破坏作用。因此,在多风的春天,交通事故、犯罪行为以及自杀率都有增加。
多风的春天,风道上的负氧离子大大减少,让人感到紧张、压抑、疲劳;婴幼儿、年老体弱者、怀孕妇女,由于生理机能调整速度缓慢,更易受“妖风”侵袭致病。“倒春寒”还会让人伤风感冒,易得皮肤风疹,并导致消化不良。风热、风寒或风湿三气共同侵袭人体时,会得风热外感、风寒外感、风湿痹痛等症。
为防“春风”致病,人们一定要注意防寒保暖。
夏日的“干热风”
干热风又名“火风”。气象学上,通常把日最高气温在32℃~ 35℃,下午2点时相对湿度小于 30%,风速在2米/秒以上时称“轻干热风”:日最高气温在35℃以上,下午2点时相对湿度小于25%,风速在3米/秒以上时称“重干热风”。
干热风对人体皮肤、眼睛、神经都有严重危害,使人出现皮肤酸痛、红肿,眼睛发红、视力受损,神经紊乱,心情烦躁等,严重者还会出现虚脱、中暑。干热风尤其会损害面部皮肤,这对年轻女性最为不利。因此,这个时节,外出时一定要采取防护措施,可戴上墨镜,涂上防晒霜。1965年,在荷兰一个村庄,天空突然飘过一阵乌云,随后,刮起一股灼人的热风,竟使利民们的皮肤被烧伤,牲畜和庄稼也受到严重的损害,因此我们不要掉以轻心。
秋日的“贼风”
秋天是夏、冬季风活动的过渡时期,气旋频繁活动,冷暖气团互有进退,从而导致了秋季多变的气候。这个季节早晚温差大,冷热失常,往往使人措手不及,外邪乘虚而入,容易生病。这里的外邪就是人们所说的“贼风”。
秋季户外活动,当大汗淋漓时,全身汗孔开泄,外邪就会进入体内。秋季有“秋老虎”的说法,白天仍然很热,一旦到夜间,就会凉风习习。如果开窗睡觉或野外露宿,就易受“贼风”侵袭,常会引起咽炎、气管炎、腹泻、偏头痛,甚至口歪眼斜等。“贼风”还常常招来蚊子吸食血液,使人易患疟疾、丝虫病、流行性乙型脑炎等病,有时还会发生荨麻疹、血管性水肿等过敏性疾病。夜间的“贼风”还易使肌肉处于紧张性收缩状态,不能充分松弛休息,使肌肉代谢酸性物质堆积,第二天命身酸痛,疲乏无力,人们爱用“多事之秋”来比喻秋天多变的天气,就是这个道理。
预防贼风侵袭,一方面注意穿衣、盖被,另一方面也不要过早地穿上棉衣,要适当地冻一冻,以增加抵御寒冷的能力。
冬日的“寒风”
人们爱用“寒风刺骨”形容冬天的风。中医将风、寒、暑、湿、燥、火称为“六淫”,风为六淫之首。科学家用彩色显微摄影技术,可以清楚地看到,紧贴人体四周有…层厚度为1厘米左右的隔热层,就像一个肉眼看不见的“大气层”。如果在严寒大风的环境—卜热气层被吹走,人体就会直接裸露在寒风中,从而构成了发病条件。所以,人们大风天外出一定要注意保暖。研究表明,70%的感冒发生在偏北风盛行时期;儿童患支气管炎、肺炎,80%发生在冷空气入侵后1~3天,且风速越大,病情越重;而老年性肺炎、支气管炎等病,也多发生在这一时期。中风者病情恶化,多发生在10月至次年3月。因此,我们在收听天气预报时,不仅应注意气温的变化,还应辨明风速的大小和风向的变化,从中悟出保健的规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