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晓守 陈 静
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务司司长曾荫权2005年 3月12日晚8点30分在香港政府总部宣布接棒董建华,出任代理特首。
这个曾在年初表示,将于2007年告老归田的香港政务司司长,在61岁这一年,迎来了政治权力的又一个高峰。
被迫辍学的贫家小子
曾荫权出身贫寒。父亲曾云是一名警察,收入低微。曾云夫妇五子一女一家八口,20世纪50年代居住于香港荷里活警察宿舍。曾荫权是家中长子,很小就打工帮补家用。
当警察的父亲崇尚“藤条”教育方式。但藤条下的教育,无损曾荫权对父亲的敬爱。父亲对他们的教育,除了言传身教外,最重要的一笔就是要求他们记周记。当时曾云长期驻守偏远的粉岭,要求曾荫权和二弟每周写一篇周记,留待自己周末回家批改,以了解孩子们的学业和生活情况。这为曾氏兄弟打下了良好的语文基础。另一位对曾荫权影响很大的人,是香港华仁学院的穆嘉田神父。这位受尊敬的老师对学生要求极高,常常因为学生的一点纰漏大发雷霆。他在课堂上朗读曾荫权的英文作文时,狠斥他文法错漏。这种严厉的做法,让曾荫权印象深刻,养成了日后写作行文严谨的习惯。
曾荫权1964年预科毕业,被香港大学建筑系录取,但由于家庭经济拮据,曾荫权放弃升学的机会,20岁便投身社会。第一份工作是辉瑞药厂的西药推销员。他在日后的文章《忆苦思甜》中这样形容当年的辛酸:“拿着各式各种的药物,逐家医院拍门,向医生费尽唇舌推销产品,日晒雨淋,殊不好受,汗水不知流过几多,冷眼千百回。”
没有大学学历的高级公务员
缺一个大学学位,一直令曾荫权难于释怀。他为官之初,曾为身边同事多戴过“四方帽”而自卑:“我心里总有一根刺,担心(没学位)会影响前途。”
1967年曾荫权加入政府部门任二级行政主任,在当年可算是少有的没有大学学历的高级公务员。正因为感到不足,所以他加倍努力,政府升级考试时,“我好怕失败,人家做八个,我就全心全意做十个,总比别人多走两步”。
曾荫权任政务官七年后,平步青云的转折点是1974年调往政府财务科,并获得当时的财政司司长夏鼎基赏识。1981年,37岁的他获政府保送到美国哈佛大学攻读公共行政硕士课程,结果一鸣惊人,以九科A的优异成绩毕业。“这么大年纪还去读书,心情自然紧张,头半年眼看其他同学很利害,压力好大,下半年适应了后才感觉好点。”曾荫权直言,成功并非侥幸。
曾荫权曾忆及一段哈佛的思乡情怀,有一天清晨三点起床,对妻子说很挂念香港的云吞面。“再想深一层,我发觉我记挂的是香港,香港的气味,香港的人,以至污染,都萦怀于胸。”今日称自己“饮香港水,流香港血”,或许正是曾荫权当年海外留学时期的心迹。
首位华人“财爷”
1984年,曾荫权出任贸易署副署长,负责就香港工业品出口与美国谈判。1989年是他仕途的一个转折点,当年港人要求英国给予居留权,布政司霍德派他独自到英国处理,他一个人困在酒店31天,期间只能与霍德联络汇报,这段工作是他从政30年中最痛苦的经历。
1993年,曾荫权升任库务司司长,两年后终成为殖民地首位华人“财爷”。
1996年3月,曾荫权迎来首次大考——发表第一份财政预算案。这份预算案的主题,主要是改善民生,受到市民普遍欢迎。曾荫权以广东话及英语宣读他的“处女作”,并在一小时四十五分钟内完成,比历任财政司的预算案演示文稿都来得简洁。预算案发表的翌日,曾荫权出席电台节目,受到不少市民致电赞许。他回忆说,当时做完这份预算案,心里忐忑不安,但在街头看到出租车司机对他树起大拇指,方觉心安,并大受鼓舞。
曾荫权的理财哲学秉承前一任财政司司长夏鼎基的“积极不干预”政策。但在1997年的金融风暴中,他曾率领政府人市干预。
1997年7月中旬至1998年8月,著名“炒家”索罗斯联同其它财力雄厚的“大鳄”,指挥旗下基金大手沽售港元,三度冲击在港奉行多年的联原汇率。猛烈冲击下,港元兑美元汇率从高位迅速下降,跌势令香港金融市场乱成一片。各大银行门前出现一条一条挤兑美元的人龙,情况的紧急是自80年代以来的首次。
曾荫权先授权金管局通过外汇市场进行干预。经过数次角力,虽然港府的措施可一挫炒家们的锐气,但成效有限。
1998年8月14日,港股已下跌接近6500点,是当时近5年的新低。
8月14日上午9时半,香港证监会主席梁定邦接到曾荫权通知,港府决定干预股市及期指市场,对抗炒家。
在接下来近半月的“大战”中,炒家不断抛空股票,金管局则力接沽盘。经过14天的“肉搏”,港府终于成功击退炒家:8月28日恒指以7829点收市,成交额达790亿港元,创出单日成交纪录的历史性新高。
成功击退炒家后,曾荫权在电台节目中解释港府入市的必要性:“炒家所拿走的,不单是金钱,更是香港金融制度的稳定和600万人的信心。”后来在一次宴请传媒会上,曾荫权坦言决定入市前夕,压力大到半夜惊醒,偷偷落泪。
此后,特区政府将入市炒作赚得的丰厚基金,以出售官股盈富基金方式,还富于民。虽然政府入市干预一举令港府一直奉若神明的“积极不干预”政策由此“破戒”,但同时成就了曾的另一桩得民心之举。经此两役,曾荫权民望高企。
根据香港大学社会科学研究中心的民意调查,有五成半受访市民认同政府托市的行动,同时带动曾荫权的支持率上升达65.1%,是回归以来的新高。
除了在金融风暴中给市民送大礼外,令公众印象深刻的是曾荫权通过传媒以“狼来了”手法透露预算案可能加税风声,但最终却连年减税。
曾荫权上任之初,以摩西不会向以色列人允诺迦南的乐土为喻,暗示没有“大礼”给市民。但他的首份预算即把个人免税额由79000港元增至90000港元。翌年的1997年过渡预算案,曾再次减税,把个人免税额增至100000港元。连续两年减税,令香港市民对他好感倍增。
由于拥有丰厚的政府财政储备和减部福利,曾荫权出任香港财政司司长的6年时间,已经成为市民缅怀的美好时光。而这段财政司司长的任职经历,是香港市民拥戴曾荫权履新代理特首的重要民意基础。
“煲呔曾”造型成就个人风格
曾荫权衣食住行讲究,总是西装笔挺,衣领上结一个与西装颜色格调相配的煲呔(领结)。据称曾荫权家里放置了超过一百个领结,分布在衣柜内三个架上。他的“煲呔曾”形象,被认为是营造个人风格极为成功的例子。
香港著名时装设计师邓达智说,曾荫权的领结抢眼而不刺眼,有幽默的卡通图案,甚至有六十年代兴起的意大利名牌的迷幻色彩图案,“打破了高级官员的沉闷,有胆量。”
另一位时装设计师文丽贤对曾的衣着也有很高评价,认为他很懂穿衣文化,在正式场合都穿得很醒目,有教养。
有争议的施政风格
在三十多年的官场沉浮中,从不违逆上司,是曾荫权的一个特色。他秉承政治中立的政策,忠于上司的施政方针和理念。媒体对他的评价是一个非常“官僚”的人:即谙熟公务员体制的行事规则,又公事公办。
但在政务的处理上,曾荫权的一言一行都显示他绝对没有那种“议而不决”的风格,他经常发表极具争义性的言论,甚至引起政见不同者的不满。在西九龙娱乐区单一招标事件中,虽然受到媒体和公众的非议,曾仍强力推行,并多次对文化界代表表示,西九龙问题,谈不拢不如“一拍两散”。
作风硬朗的曾荫权经常发表惹人关注的言论,可谓有迹可寻。他早年喜欢引用电影名称议政,1994年任库务司司长时,他表明港府不会派发免费午餐,叫学者别做“沉默的羔羊”,应挺身而出维护港府理财哲学。谈到政府财政状况透明度时,他说“正如《本能》里的斯通一样,政府根本毫无隐藏”。
多次与曾荫权争论西九问题的文化评论人胡恩威直言,曾荫权为人喜怒形于色,“这是他的可爱之处”。有政治学者称,曾荫权公事公办,但也有火气。近年,他开始收敛脾气,说话也稍添圆熟。被人当面批评也能保持笑容,说话也开始留多了辗转空间,渐渐开始显露政治家的风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