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国雄
回顾教育媒体发展的历程,从早期的视听教育,到计算机辅助教学(CAI),再到现在的网络教育,媒体的发展几经变革,与此同时我们的教学理念也不断更新。
早期的“电子教材”,其实是“电教教材”,主要是利用幻灯、投影、电视、广播、录音和录像等媒体制作、播放的辅助教学材料,能为学生提供形象生动的感知,弥补了书本教科书的不足,大大提高了教学效果,而成本却相对低廉。这其中,相对完整、系统的录音、录像(后来是VCD)等教材开始被称之为“电子教材”。
进入五六十年代,计算机辅助教学开始兴起,计算机强大的交互功能使个性化学习成为可能,计算机辅助教学蓬勃发展。但是相应的CAI软件制作成本高,并且学科教师没能很好地加入CAI软件的开发队伍,致使很长一段时间计算机辅助教学应用最广、效果最好的是“利用计算机教计算机”,其他学科的CAI软件开发则存在着低水平重复的现象。课件是专门为进行教学活动而设计的各种计算机应用软件,是文本、图形、声音和动画等的集合体,其优点是教学信息多媒体化、交互良好,既可为教师辅助教学,也可为学生自主学习提供方便,缺点是源文件一旦生成,使用者不能对其进行修改,不能适应教师、教学对象和教学环境等因素的变化。
后来,又有了“教学包”的概念,它是指经过全面的教学设计,由多种教学媒体组成的新型组合教学材料,一般有教科书、教学参考书、录音带、录像带、幻灯片、电影片和投影片等,有的专为教师使用,有的师生均可使用,专为学生学习设计的教学包称为“学习包”。
“积件”的概念产生于人们希望在保留课件优点的基础上,开发出具有可修改性的CAI软件,它是“由教师和学生根据教学需要自己组合,运用多媒体信息资源的教学软件系统”。它是一个完全开放的软件系统,其核心在于“积”,教师可以根据课堂教学情境,适宜地选用、增删和修改已有的CAI软件或制作新的CAI软件。这种可整合性的“元课件”,可应用于不同的学科教学,应付不同的教学环境等,这一理念愿望良好,实施起来却困难颇多,数据建库的艰巨使其应用迟迟未能让广大师生受益。
网络技术的成熟与兴起使教学资源、学习资源倍受关注,各种学习主题网站开始兴建。网页的超文本、超媒体技术数据的实时传送、更新及时是网络资源最大的优势,但是作为教学信息的来源,网络资源的科学性、权威性、可信性、安全性和有效性成为使用中的瓶颈问题,教师在浩瀚的网络海洋中搜索自己需要的教学资源常常是费力不见效,搜集到的教学信息,可利用的不多,针对性不强,效率不高。
电子教材的概念及其特征
教材电子化的建设走过了近半个世纪,我们期盼:依据我国的国情,开发一种整合课件与网页的教学软件,它是一种以信息技术为工具开发的、超越时空的多媒体教材,具有字、音、形、色、义等的合成性、动态性及可再生性等特点,其目的在于构建一种网络化的学习环境,最大限度地利用计算机和网络的优势实施教/学活动。它以网页的形式存在,突破时空的局限,可供广大教师、学生和家长反复使用,数据更新及时,具有共享性、开放性和动态可生成性。我们把这种教材称为“电子教材”。
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电子化的最大优势就在于资源的共享,电子教材基于网页的特性,使其突破了时空的极限,使无数的师生能从中受益。它不同于专题学习网站,包含小学阶段12册书的内容;它又区别于课件,具有较强的开放性,教师、学生可以根据具体课堂教学实践的需要添加内容。
应该承认,武进区开发的电子教材为教材的革新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和尝试,为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提供了新的思路,统观这些电子教材,有这样一些特征:以一定的文本教材为依据(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其结构完整、系统;教学信息以多媒体的形式即时再现;交互灵活,用户可以完全控制学习情景;非线性超媒体链接,支持动态数据的实时获取;跨越时空,数据更新及时;使用者可依据使用目的、使用对象等因素进行重新设计甚至修改,以达到对资源的最佳利用,促进教或学的方式变革。
电子教材与传统教材之比较
从本质上看,电子教材的目的在于提供丰富的教与学的资源,构建一种网络化学习环境,最大限度地实现和利用网络的优势。电子教材存在于这样一种超媒体的信息环境中,所有的教学资源以课文为基本单元,课文中又以知识点为节点,为教师、学生和家长提供一种可整合学习资源环境,体现了“按需教育”的教学理念。
在这样一个电子教材环境中,教师应该明白如何从中获取有效的教学信息。因此,教师的信息素养成为教学设计的关键。在利用电子教材进行教学的环境中,学生十分活跃,倾向于进行交互,乐于探究,愿意成为问题的解决者,而且,学生之间可以很方便地利用电子教材作为工具进行协作学习。电子教材中的教学资源有多种呈现形式,信息被看作是解决现实问题的工具,比起记忆那些无关的事实,理解力显得更有价值。与传统教材相比,电子教材系统具有3个同心圆(下图):问题、工具和内容。最内层是内涵丰富、以现实为导向和日益复杂的问题,解决这些问题需要各种工具和策略,外层圆是电子教材中呈现的教学内容和资源。
电子教材与传统教材形成鲜明对照,在许多方面具有提高教学效果所需的特征,如下表所示。
电子教材的教学应用
基于电子教材的教学过程应该是一种基于资源的教学过程,这种教学模式有着多元化的特征,电子教材可供教师演示,可提供情境,也可作为工具支持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和解决问题。教师的主要任务是教学过程设计,设计的核心是对教学资源的利用和二次开发。教师依据教学目标,选取有效资源,确定教学方法,利用电子教材可实施讲授/辅导式、模拟演示式、操练练习式教学模式,也可组织学生进行探究/研究型学习和合作型学习。在这些教学模式当中,电子教材充分展示了它的资源和工具优势,这是传统教材无法与之相比的。
在利用电子教材进行教学设计的过程当中,有几点基本原则要遵循:
1.在教学理念上,要坚持以学为中心,注重对学习者学习能力的培养。借助电子教材,教师作为学生的帮促者,引导、监控和评价学生的学习进程。
2.在取舍方面,要对电子教材中的资源进行有效性评价和充分利用。
3.在利用方面,要充分利用电子教材展示情境的功能,利用它提供与学习相关的有具体意义的情境;充分利用电子教材作为工具的功能,以“任务驱动”和“问题解决”方式培养学生解决问题和协作学习的能力。
4.教学设计要有鲜明的目的性和系统性,要在分析教学目标的基础上进行教学任务设计,依据教学任务合理选用电子教材中的教学资源,进行教学过程设计,并对教学效果进行评价以便为修订电子教材提供反馈信息。
5.要明确电子教材只是教师教学的助手、学生学习的扶手,它不能取代教师的主导地位、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和学生不能被它牵着鼻子走。
对电子教材建设的思考
电子教材这个词早就存在,但是处在当前教育信息化的大背景下,我们赋予了它更多新的涵义,于是有了如上实践上的探索和理论上的探讨,但是应该明确的是,电子教材不是万能的,它不能完全取代或排斥其他形式的教材,电子教材在开发前就应该有一个良好的定位,力图体现教材的立体化和多元化,充分发挥它的优势,与其他教材形成一种互补互促、共同发展的态势。
电子教材要体现建构主义的教学思想,要为知识的建构服务,而不是为知识的传授服务。因而,在电子教材的设计过程中,应当充分考虑该电子教材是否同时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协作学习和探究学习等多种学习方式的开展,教学资源要围绕学生的知识建构而设计、开发。电子教材应尽可能地实现“以问题为线索来组织知识”,以体现网络和多媒体的工具优势,让学生成为问题的解决者,培养其解决问题的能力。
当前开发电子教材的人员配备常常是技术人员加专业教师,他们的专业互相渗透程度直接影响到电子教材的质量,因此,一个突出的问题就是,技术人员不懂学科,专业教师的信息素养不够,这样设计和开发出来的电子教材就会出现不尽如人意的地方。因而,双向培训势在必行:培训教师,让教师进一步提高信息素养,了解教学信息的多媒体呈现形式,把先进的教学理念和思想融入到日常的教学设计当中;培训技术人员,让他们更多了解教学,了解学科,以实现“技术更好地为教学服务”。
此外,电子教材的开发要树立精品意识。毕竟,教材的普及是相当广的,电子教材通过网络传播,使用面就更广,面对如此众多的一线教师和学生,电子教材在每一个细节上都要悉心考虑,素材的选用和表达要充分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同样一个主题,面对小学生,也许只需要模拟动画就足以吸引他们的兴趣,提供一些形象感知;而对于中学生就应该尽量提供真实的情景以进一步丰富其认知,渲染气氛,激起他们情感上的共鸣。
另外,希望国家教材的研发部门能对电子教材的建设有一个合理的导向和规范,以免电子教材开发泛滥,造成不必要的重复建设,浪费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期盼电子教材的建设之路能越走越宽敞,有力推进教育信息化的进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