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丹丹 赵剑光
一、内蒙古对外贸易发展迅速,但结构性问题日益严重
在影响对外贸易发展的因素众多中,贸易结构具有核心的地位,它不仅决定对外贸易在“质”层面上的状况,也将影响到对外贸易在长期中“量”的发展。但是,我们往往只重视对外贸易的数量指标,容易忽视贸易结构这个规定“质”的指标。通过对从1990年到2003年的内蒙古自治区进出口贸易额的研究,我们发现许多隐性的问题。
通过最小二乘法,即OLS,来建立进口与出口的回归方程模型:
Y=35961.07+0.502446X
其中Y表示出口(EXPORT),X表示进口(IMPORT)。
模型告诉我们,内蒙古在对外进出口贸易中,进口增加1单位的货物,才能增加约0.5单位货物出口。对此,我们可以得到以下几点认识,首先,边际层面上单位进口变动额大于单位出口变动额(边际贸易逆差)将会使内蒙古进出口贸易额在绝对值上向贸易逆差方向过渡,实际上在2002年和2003年,进口额已经超过出口额;其次,进口的增加没能推动出口同比或者成倍增加。
为什么在对外贸易不断增加的情况下会出现这些问题,我们认为有两点原因:
(一)进口对出口部门的结构调整影响甚微
根据内蒙古1997年的进口商品统计数据显示,工业制成品的进口占总进口额的81.5%,其中大部分是机器设备的进口;但是,进口的机器设备并没有用于改造出口部门的生产条件,优化其商品结构,导致出口部门不能及时开发和培养新的产品市场,出口贸易整体结构老化;或者,转销贸易较多,进口产品扩散到其他省份;或者,进口的机器设备主要用于面向国内市场的生产部门,而造成进口没有很好地推动出口的同比例或者成倍增加。
(二)出口额的增加主要得益于对外贸易规模的扩大
近年来,内蒙古对外出口额不断增加,但这主要是对外贸易规模扩大所推动的,比如贸易对象的增加,贸易范围的增加。由此可见,出口结构本身并没有得到显著的优化,对外贸易出口的推动力正在日益减少。
为更好地认识这一结构性问题,我们通过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来进行分析:在宏观层面上主要是产业结构问题以及商品结构。影响贸易结构滞后发展的因素很多,但产业结构因素具有基础性的地位。内蒙古对外贸易的产业结构问题主要是劳动密集型产业和资本密集型产业的比例不协调、布局落后以及产业结构发展滞后。商品结构不合理主要表现在贸易对象过于集中在低端的日用消费品,而具有高附加值、高科技含量的商品贸易发展滞后。
在微观层面上,一方面表现在外贸企业的市场模式存在缺陷。传统的低价格市场销售模式正日益受到贸易保护主义的挑战,外贸企业过分强调价格在市场竞争中的作用,忽视产品核心竞争力的培养,缺乏对产品研究和开发的投入,没有及时进行本企业生产系统的升级优化。另一方面表现在外贸企业的密集度太小,外贸企业普遍存在规模小、分散布局的问题,企业间人才、资本、信息等生产要素的流动性不足,无法形成产业聚集效应。
二、解决结构性问题需要创新思维
对外贸易结构性问题将直接对内蒙古的国民经济产生显著的影响,因此只有积极推动贸易结构的优化,从根本上改变制约对外贸易正常健康发展的不利因素,才能实现对外贸易的战略性发展。为实现这一目标,我们认为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调整对外贸易结构:
(一)深化外贸体制改革,鼓励投资主体多元化
实际上影响对外贸易结构的一个很重要的因素是资本投资的结构问题,资本的流向、数量和构成将对外贸结构产生实质上的作用。当前,内蒙古的对外经济合作市场单一,领域不宽,需要进一步加大“引进来”开放战略的实施力度;在外资利用方面,主要存在重引进、轻管理、轻推广的倾向。到目前为止,内蒙古还没有一套系统、完整的外资项目管理办法来引导、确保外资项目实行产业化经营、现代化企业管理,确保国外援助和优惠贷款项目的回收资金得以合理、有效使用。
通过深化外贸体制,放宽对外贸企业的各种限制,同等对待外资以及东部沿海地区的民间资本。一方面,加强对资本流向的引导,鼓励投入到具有市场前景、附加值高的行业中去,拓展投资行业和领域,特别是鼓励向制造业、采掘业、农牧业、建筑业、房地产业、社会服务业、餐饮业等产业和领域进行投资;另一方面实现外资来源渠道的多元化,降低国际资本市场动荡的风险。
(二)优化出口商品结构
1.要继续扩大大宗传统产品和劳动密集型工业制成品出口。现阶段,内蒙古的煤、稀土具有明显的静态比较优势,发展以煤、稀土为主的采掘业十分有利。
2.不断提高出口商品的技术含量和附加值,增加高新技术产品和高附加值产品出口。近年来,绒毛制品行业正逐步成为内蒙古的特色支柱产业,其产品在国际市场上很受欢迎,但由于存在科技含量低、附加值低等诸多问题,市场的进一步开拓和扩大正受到限制;所以,对于外向型产业而言,加快相关技术的引进、吸收和转化已显得十分必要。
3.加强加工贸易管理,提高加工贸易增值率,扩大加工贸易出口。内蒙古有着发展加工贸易的地理、资源优势,但是缺乏发展加工贸易的管理经验和适合本地区实际情况的发展战略。所以,在制定对外商品贸易战略时,应将扩大加工贸易以及吸引沿海加工贸易产业向内蒙古转移作为重要的战略环节。
4.大力发展畜牧业产品的出口。内蒙古发展畜牧业极具优势,关键问题在于如何提升畜牧业的产业水平,实现畜牧业从劳动密集型向技术密集型转变,同时,处理好经济与环境的协调发展,建立以伊利乳业集团和蒙牛乳业集团为核心的畜、工、贸一体化产业群。
(三)加快区域经济的整合进程,实施区域性贸易战略
建立地缘经济区,实施经济动态协调发展战略。区域经济合作有利于消除地方保护主义,并且通过区间的分工来加强专业化,促进产业部门的地理集中,从而促进经济要素的流动和空间资源的优化配置。经济学家瓦尔兹(Walz)的研究结果表明:地方的经济增长起因于产业部门的地理集中所表现的持久的生产率的增长。他认为,区域经济一体化导致递增的生产与产品创新的区域集中。区域间的贸易优势不是来自于他们的产业区别以及由此引起的比较优势,而是来自地区内部的产业分工和在此基础上的所能达到的规模经济的程度。区域合作能促进合理的地区产业分工并实现规模经济,提升区域国际竞争力,进而在国际贸易中获得相应的利益。内蒙古靠近东北经济区和环渤海湾经济区,具有建立地缘经济区的先天优势,在外贸产业方面建立优势互补的产业链条,比如,可以建立区域性外向型加工工业,通过引进韩国、日本的技术以及俄罗斯的原料,在本区域进行生产加工,然后再出口到韩国、日本等国家和地区。
(四)建立合理的国际投资模式和市场模式
内蒙古对外贸易必须要牢固树立“走出去”发展思路,建立符合本地区实际情况的国际投资模式,加快国际经济技术合作,比如国外工程承包、劳务合作和设计咨询等,推动境外投资项目向规模型、效益型转变。
另外,在重点发展与俄罗斯的贸易的同时,积极推进贸易多元化,减少对外贸易的风险程度,加强与美国、韩国、日本等国的经济合作。
和全国平均水平及其他省区相比,内蒙古出口总额规模较小。此外,外贸企业还存在市场模式比较单一的问题,出口商品基地建设滞后,发展后劲不足,在国际市场上有竞争力的出口商品不多,没有形成规模优势。因此,要实现内蒙古外贸结构的优化,就必须实现外贸企业在市场模式上的五个重要转变:
1.从中低档消费市场为主,实现全面进入其主流消费市场;
2.从局部市场为主,实现全面进入全国市场;
3.从传统消费品出口为主,出口我国具有国际竞争优势的商品;
4.在对外经贸合作中,强调世贸组织多边贸易规则的重要性;
5.对国际消费市场要强化“以质取胜”意识,加大打击伪劣产品的力度,树立边境贸易、互市贸易与国家贸易同等的质量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