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仕仁等
英才解读每年避税达300亿元以上。外企玩的原来是“逃税冰山”的游戏。
表面上外企们生意做得风光红火,品牌知名度在国内也节节攀升,应该都赚翻了吧?
怪就怪在这,被揭开冰山一角的事实是:在华外企有60%以上都是亏损,年亏损总额达到1200亿元以上。原来,这么多外企是不“盈利”的。难道他们在赔本赚吆喝么?
让人费解的是,这些外企大都置多年亏损而不顾,在亏损之后竟又接连追加投资。到底他们是疯了,还是不正常?
好了,谜底早就被国税部门的官员揭开了,他们透露的信息是,事实上不少外资企业是盈利的,但相当多的跨国公司利用非法手段,每年避税达300亿元以上。外企玩的原来是“逃税冰山”的游戏。
他们怎么玩的呢?其实很简单,多是通过利用关联交易,采取几种转移订价的手段:在投资方面,一是抬高作为投资进口的机器设备、零部件和其他物料的价格;二是抬高作为投资或转移的无形资产的价格;三是抬高租赁有形财产的租金;四是减少自有资本,扩大借贷资本比例,通过上述人为地增加企业当期资产折旧或摊销费用、增加企业当期租金或利息支出等手法,将一部分利润转移至境外母公司。
这让我们反思的是,至今各地还在奉行的改革开放初期实行内外有别的税收优惠政策,是不是有点跟不上经济形势发展了?它起到了推进对外开放、吸收外资、增加投资、提升国内技术水平,从而促进中国经济高速增长的积极作用,但同时,也让中国成为外企偷税漏税的乐园!
开放至今,优惠足矣。实行内外基本一致的税收优惠政策,应该提到我们的议事日程里来了,必须敲破外企们的“逃税冰山”了。
即使会引起外商投资在一定时期和程度上的减少,但以此作为成本换取中国企业的平等竞争,提高国内企业的竞争力,保证政策的税收收入,是必要的也是值得的。
否则,在中国已经加入WTO的大背景下,内外有别的税收优惠政策给中国带来的经济和政治损失,难以估量。
中国大陆投资占GDP比重达40%,超过世界平均水平的22%。
储蓄热何以冷不下来
文·张大丰
今年第一季度中国经济成长率高达9.5%,意味着中国经济繁荣势不可挡。和欧美国家不同,投资及外贸顺差是中国经济快速成长的两大动力,而并非消费趋动型的经济体。
中国大陆投资比重过高,已经是一个很长时期的问题了。抛开地区竞争、政府行为扭曲等原因外,储蓄率一直居高不下是一个重要的原因。据国家统计局调查,人民家庭财产的持有方式,第一名是占47.9%的房产,其次是占24.5%的储蓄。尽管储蓄利息率一降再降,但是仍然没有根本的变化。进一步抑制老百姓存款,这样的政策思考的科学性可能有所偏差。
我们的社会谈论“国有资产保值增值”已经太多,却很少考虑老百姓如何保值增值。老百姓多余的钱必须留下相当的部分不能花费掉,一方面自己养老,更重要的是孩子的教育投资。那么可怜的一点钱干什么能够保值?实际上,存银行已经没有多少保值的意义了,也就相当于入一个“看守所”罢了。
因此,不能认为老百姓存钱不对,存银行仅仅是无奈。归根结底是没有从生活到生产的转化渠道:
国有银行几乎是惟一的选择,尽管国有银行坏账多得多,但是毕竟是国家给担保,还是最为保险;
老百姓买股票?一些上海退休老人把一生积蓄押进去血本无归;
垄断行业挣足了老百姓的钱,买这些股票应该保险,不过这些垄断行业的企业股票主要卖到境外,大陆手机每月50元固定费给香港人发了红利;
本来股票市场应该按台阶走,先是柜台交易,再是二板,最后到一板,中国正好颠倒过来,一步登天,就是现在也没有找到门路;
国外证券以债券市场为主,投机性小一些,中国不是,企业债券不让发,企业也不想发,国家不愿让企业发,依然是国债唱主角;
美国居民开放基金拥有量超过银行储蓄,但是在中国不行,因为中国股票难以分红,开放基金也成了无本之木;
发达国家生命保险公司是将个人长期投资转化为企业长期资金来源的重要渠道,中国社会保险还没有搞好,商业人寿保险更加困难.
总而言之,老百姓有点钱不是坏事,当务之急是疏通转化渠道,拼命降低银行储蓄利率是一个非常愚蠢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