娅 茜
我国首次正式发布采购经理指数
经过近三年的准备和试行工作,中国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PMI)于2005年7月6日正式发布。
中国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是国家统计局和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共同合作编制完成的。按双方协商的合作分工,国家统计局企业调查总队负责数据的调查采集和加工处理;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和中国物流信息中心负责数据分析、商务报告的撰写以及对社会发布。目前,采购经理指数调查已列入国家统计局的正式调查制度。
采购经理指数(PMI)是国际通行的宏观经济监测指标体系,对国家经济活动的监测和预测具有重要作用。目前,已有美国、英国、日本、新加坡等22个国家和地区制定了PMI指数。建立中国采购经理指数具有重大意义,不仅有利于国家经济与产业经济的宏观调控与预测,也有利于指导企业的采购、生产、经营等活动。
中国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标体系的编制,是一项开创性工作,也是一项系统工程。在指数调查与编制方法方面,既遵循了国际通行的做法,又兼顾了中国的具体国情;在调查方法和样本的确定方面,按照工业行业大类对制造业增加值的贡献度,采用PPS(即按与企业规模成比例的不等概率抽样)分层抽样方法,确定727家样本企业,保证了调查单位的代表性;在数据的调查与采集方面,通过国家统计局调查系统的调查渠道和专业统计调查队伍,确保了数据来源的可靠性和及时性;在数据分析方面,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和中国物流信息中心拥有一批行业专家对此进行了深入研究,国家统计局企调队也开展专题分析。并按国际通行做法,特约业内权威人士结合PMI调查数据进行宏观分析,使分析的结果更加具有前瞻性和权威性。此项工作还得到了香港利丰集团的大力支持。
从2005年6月开始,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和国家统计局将按月发布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发布的时间是每月第一个工作日。
中国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体系共包括十一个指数:新订单、生产、就业、供应商配送、存货、新出口订单、采购、产成品库存、购进价格、进口、积压订单。调查结果是以百分数形式表示。计算过程如下:首先,根据企业采购经理对每个调查问题的回答(本月与上月的比较),分别计算回答“上升”、“持平”或“下降”的采购经理所占比重;然后,将“上升”的比重赋值为1,将“持平”比重赋值为0.5,“下降”的比重赋值为0,进行汇总得到各个问题扩散指数。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PMI)是一个综合指数,计算方法全球统一,由5个扩散指数加权而成。这5个指数是依据其对经济的先行影响程度而定,各指数的权重分别是:新订单30%、生产25%、就业20%、供应商配送15%、存货10%。扩散指数具有先行指数的特性,反映了经济活动各个层面的变化趋势及变化幅度。制造业PMI指数在50%以上,反映制造业经济总体扩张;低于50%,通常反映制造业经济总体衰退。
本次发布会通报的2005年6月份中国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PMI)显示,PMI指数为51.7%,表明我国制造业经济仍处在增长的阶段。需要注意的是,自2005年3月起,PMI指数已经连续三个月下滑,由57.9%降至51.7%,虽然目前仍在50%以上,但已接近50%的临界点,可能预示着制造业经济增长开始由上升状态转入高位稳定,并有小幅下降的可能。构成PMI的主要指数均出现不同程度的下滑。新订单、生产、出口订单、库存、采购、购进价格、供应商配送时间等重要指标均处于今年以来的最低点。
在调查的20个行业中,有8个行业PMI均低于50%。它们分别是石油加工及核燃料加工业、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医药制造业、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金属制品业、专用设备与仪器仪表制造业、烟草制造业、非金属矿物制品业。从企业类型来看,国有企业PMI为47%,显示受影响较大,经济产生下滑的迹象。从区域来看,东、中、西部地区PMI指数分别为51.6%、52.7%和52.9%,西部地区最高,说明国家向中西部倾斜的政策有所显现。而东部经济增长明显慢于中、西部,呈现回落的迹象值得特别关注。
(编辑/娅茜)
PMI——科学透视经济现象
——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常务副会长丁俊发答记者问
文/娅茜
7月6日,中国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正式发布。在中国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正式发布之后,记者专门采访了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常务副会长丁俊发,下面是采访纪要。
记者:采购经理指数在国内还比较陌生,是哪方面的指标,您能否解释一下?
丁会长:采购经理指数(Purchasing Man-agersIndex,简称PMI)是一套月度发布的,综合性的经济监测指标体系.分为制造业PMI、服务业PMI,也有一些国家建立了建筑业PMI。目前,全球已有20多个国家建立了PMI体系,世界制造业和服务业PMI已经建立。制造业PMI最早起源于美国二十世纪五十年代,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已经发展成非常完整、合理的经济监测体系。服务业PMI基本上是从1998年以后才形成的。
记者:采购经理指数有哪些特点,为何受到很大关注?
丁会长:采购经理指数是通过对采购经理的月度调查汇总出来的指数,反映了经济的变化趋势。采购经理指数有五大特点。首先是具有及时性与先导性。PMI指数是经济监测的先行指标。由于采取快速、简便的调查方法.每月第一个工作日发布,在时间上大大早于其他官方数据。在PMI基础之上发布的商务报告,是所有宏观经济序列数据中滞后期最短的报告之一。
第二,具有综合性与指导性。PMI是一个综合的指数体系,尽管指标不多,但涵盖了经济活动的多个方面,如新订单、新出口订单、进口、生产、供应商配送、库存、雇员、价格等,其综合指数反映了经济总体情况和总的变化趋势,而各项指标又反映了企业供应与采购活动的各个侧面,尤其是一些特有的指标,如供应商配送时间等,是其他政府指标所缺少的,有助于详细分析经济发展走势,为国家宏观经济调控和指导企业经营提供了重要依据。
第三,真实性与可靠性。PMI问卷调查直接针对采购与供应经理,取得的原始数据不做任何修改,经过汇总并采用科学方法统计、计算,保证了数据来源的真实性。同时它还进行季节性调整,消除气候条件、法规制度和法定假日等因素变化所造成的影响,因此具有相当的可靠性。
第四,科学性、合理性。首先,有科学的抽样方法,根据各行业对GDP的贡献率确定每个行业的样本比重,并考虑地域分布和企业不同的类型来确定抽样样本。第二,计算方法是根据各项指标的重要性给予不同的权重,具有全球可比性。第三,渠道不断维护、更新。在
首次抽样选择之后,调查的渠道,即企业样本和企业经理基本确定下来,以后根据情况对样本及时调整,如果企业、采购经理发生任何变化,及时更新。
第五,简单、易行。PMI问卷是非定量的调查,仅包括三种答案:与上月相比该指标是升高、持平或降低,既不涉及商业秘密,又明确易笞。PMI数据采集和加工的简单易行,保证了它作为预测工具的连续性、及时性和可靠性。问卷对每个指标都有明确解释,并列出了几个开放性问题,包括采购策略(前置期)、价格升高与降低的原材料与短缺品种等,为企业提供了更为具体的信息。
正因为PMI指数有上述特点,因此PMI及其在此基础上的商务报告已成为世界经济运行活动的重要评价指标和世界经济变化的晴雨表。
记者:PMI指数是根据调查得到的,那末如何开展调查呢?
丁会长:第一,进行科学的抽样。首先,样本选择涵盖了不同行业,按照各行业对GDP贡献的大小选取一定数量的企业,贡献大的行业样本多,反之,则少;其次考虑地理分布,样本企业要具有足够的地域代表性;另外还考虑企业类型,如国有企业、民营企业、外资企业等不同类型的企业均有代表。目前我们把制造业分为20个大行业,在全国选取727家企业作为调查对象。从企业注册类型来看,股份有限公司、有限责任公司、外商投资企业和国有企业分别占35.6%、27.6%、20.5%和12.6%。东部、中部、西部企业的比例分别为:63.6%、23.6%和12.8%。第二,是设计标准的调查问卷,我们的问卷参照了国外的做法,并在山东、天津和甘肃三个省份进行了试点调查。第三,建立稳定的调查渠道,尤其在中国,需要有稳定的机构来开展调查;第四,确定问卷回收的办法,目前各国采取电话、传真、电子邮件、网上报送等多种方式。我们的做法是,采取网上直报的方法,这样避免了人工录入可能带来的差错,也加快了汇总、统计的时间。
记者:PMI指数是如何计算出来的?
丁会长:以制造业PMI为例,首先统计出问卷中各问题回答“升高”、“持平”、“降低”的百分数,然后用回答“升高”的百分数加上回答“持平”的百分数的一半得出对应指标的指数(也称扩散指数)。例如,在新订单问题中回答“升高”的占20%,回答“持平”的占70%,回答“降低”的占10%,那么新订单指数是[20%+(0.5×70%)]=55%。这种计算的根据是,认为回答持平的人有一半倾向于“升高”,另一半倾向于“降低”。第二,计算综合指数,制造业PMI综合指数的方法在各国是一致的。根据各指标对GDP的先行影响程度,选取新订单(O)、产量(P)、就业(E)、供应商配送(I)、存货(D)五项指标作为计算制造业PMI综合指数的主要指标,分别赋予30%、25%、20%、15%和10%来加权汇总。
记者:对PMI指数的含义如何理解?
丁会长:PMI指数计算出来之后,可以与上月进行比较。如果PMI大于50%,表示经济上升,反之则趋向下降。在制造业PMI体系中,现包含新订单、产量、雇员、供应商配送、库存、价格、积压订单、新出口订单、进口等商业活动指标。每项指数都反映了商业活动的一个层面。一般来说,汇总后的制造业综合指数高于50%,表示整个制造业经济在增长,低于50%表示制造业经济下降。据美国专家分析,如果美国制造业综合指数在一段时间内高于42.7%,表示国家总体经济上升。
记者现在我已基本了解了PMI指数的情况,那末谁来应用或是如何来应用它呢?
丁会长:PMI指数体系无论对于政府部门、金融机构、投资公司,还是企业来说,在经济预测和商业分析方面都有重要的意义。PMI指数作为预测经济的工具,已成为美联储。美国中央银行、金融机构以及华尔街、道琼斯通讯社、路透社等著名财经媒体广为应用、传播的重要信息。
首先,是政府部门调控、金融机构与投资公司决策的重要依据。它是一个先行的指标。根据美国专家的分析,PMI指数与GDP具有高度相关性,且其转折点往往领先于GDP几个月。在过去四十多年里,美国制造业PMI的峰值可领先商业高潮六个月以上,领先商业低潮也有数月。第二,可以用来分析产业信息。一是可以对占支配性的产业进行分析。二是可以根据产业与GDP的关系,分析各产业发展趋势及其变化。
第二,企业应用PMI可及时判断行业供应及整体走势,从而更好的进行决策。企业可利用PMI评估当前或未来经济走势,判断其对企业目标实现的潜在影响。同时,企业也可根据整体经济状况对市场的影响,从而确定采购与价格策略。每月PMI商业报告后面会列出短缺的产品目录、价格上涨和价格下跌的目录,这有助于企业更好的了解和监测商品市场的变化。
当然,更多的应用有待于我们在实践中去探索。
记者:目前,全球PMI指数进展情况如何?
丁会长:美国是最早建立PMI指标体系的国家。早在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就由美国供应管理协会(ISM,原为美国采购管理协会)开始创建PMI。美国供应管理协会是美国最大的采购与供应管理研究、教育机构,在美国有48000多名会员。每月,该协会进行问卷调查,将其结果绘制成图表,发布PMI指数和商业报告。目前美国PMI指数包括了制造业与非制造业两大部分,已成为美国经济运行监测的及时、可靠、权威的先行性指标,得到了美联储、商业银行、金融与投资公司,以及政府与商界的经济学家与预测专家的普遍认同和采用。
欧元区PMI调查主要来自欧洲采购与供应理事会成员(ECPS),既包括制造业,也包括服务业。每个月调查超过5000个公司采购经理,样本分布采用各国在官方统计中的结构。制造业PMI调查了德国、法国等八个国家,代表了整个欧元区制造业产出的92%。服务业PMI调查了德国、意大利等五个国家,代表了欧元区服务业活动的83%。
目前,全球已有20多个国家建立了PMI体系。由J.P.Morgan、NTC ResearchLtd、国际采购联盟和美国ISM共同发起组织建立了全球制造业PMI和全球服务业PMI,并撰写了相关商务报告。全球制造业PMI是根据各国制造业对全球制造业GDP的贡献度进行加权汇总得到的。其数据来源于对全球22个国家、超过7000个采购经理的调查,这些国家的制造业GDP总和占全球制造业GDP的76%。全球制造业PMI共发布五个主要指数,包括制造业产出指数、制造业新订单指数、制造业采购品(投入品)价格指数、制造业雇员指数和制造业供应商配送时间指数,由各国相应扩散指数加权平均得到。其综合指数的含义与计算方法都是统一的。全球服务业PMI共发布五个主要指
数,分别为:产出/活动指数、新商业活动指数、积压定单、投入品价格、雇员。
记者:你在发布会上谈到,中国PMI既借鉴了国外做法,又兼顾了中国国情,能否具体谈一下?
丁会长:建立中国PMI,要学习国外经验,与国际接轨,这是毋庸置疑的。因此,在调查方法、指标设计、计算方法方面要与国外一致,具有国际可比性。但是,中国的国情毕竟与国外发达国家不同。第一,发达国家的PMI,一般由行业组织、民间来组织开展调查,在中国,企业比较相信政府,又有统计法作为保证,因此与统计局合作,通过统计局的调查渠道来做这项调查,是非常好的选择,既节省了调查成本,又可以获得稳定的、可靠的数据来源。事实也说明了这一点,通过与统计局合作,我们建立了稳定的调查队伍和可靠的调查渠道。第二,PMI是一项长期的、基础性的工作,是建立在对企业的调查基础之上,因此需要企业的理解与支持。在这方面,我们做了大量、细致的工作。去年下半年,在确立了调查方案之后,我们和统计局企调队一起,首先在山东、天津、甘肃三个省(市)让部分企业进行了试填,根据情况对方案进行了修改。接着,9月份在青岛召开PMI小型研讨会,会上又邀请了青岛本地的若干企业试填,并与企业就指标的含义进行了沟通,并对方案进一步完善。经过两上两下的过程,最后敲定了调查方案。此外,在调查样本的确定方面,我们也充分尊重了企业的意愿,通过各省企调队的帮助,逐一对企业进行了核实,凡是企业不愿意参加的,我们并不勉强。因此,我们的调查渠道非常稳定,预选样本为730家,实际填报企业727家,月月如此。第三,有些指标和国外有所差异。比如雇员指标,在国外是一个灵敏度较高的指标,表明企业的景气程度,当经济好转时雇员增长,反之则下降,因此该指标在PMI综合指数重权重占20%。但是我国国有企业还承担着一些社会责任,不能轻易裁员。因此,在指标上我们要与国际接轨,否则无法做到可比性,但在分析时我们必须要注意中国的国情。
记者:中国PMI建设还有哪些计划?
丁会长:如前所说,由于中国目前并不是完全意义上的市场经济国家,因此在PMI问卷的设计上必须考虑企业的理解程度,一方面要有与国际比较的一致性,另一方面要兼顾中国的国情,问卷的设计、数据的分析要符合中国的国情。
在PMI建立之初,由于时间序列数据不够充分,很难与国家其他经济指标比较,与国际PMI体系的比较也有待于建立。这是一项长期的、基础性的工作,需要时间和数据的积累,也需要我们在工作中对各项指标进一步认识、深化和挖掘。此外,由于春节对国内企业影响巨大,需要进行季节调整,但是目前的季节调整方法主要是建立在相关的历史数据基础之上,这给我们带来了一些困难,有待于进一步研究和完善。
我们从2005年1月开始进行制造业PMI调查,在本次发布会后,以后我们每个月月初发布制造业PMI商务报告。2005年8月,我们将在香港召开一个新闻发布会,发布英文版的中国制造业PMI,正式向海外发行。同时,我们还将考虑筹划服务业PMI指标体系的建设。
总之,建立中国的PMI指标体系是一项开拓性事业,也是有利于国家、有利于企业的基础工作,任重而道远。尽管有各种各样的困难,但我们相信,通过我们持之以恒的努力,通过大家的团结协作,中国的PMI指数体系一定会成功建立,也一定能在国家经济预测和企业经营指导方面发挥较好的作用。
我们非常希望国家政府机构、经济研究机构、金融机构和广大企业经营者对我们的工作给予关注和支持,也欢迎大家与我们进行交流。
中国制造业PMI商务报告
2005年6月,由国家统计局和中物流与采购联合会联合完成的中国制业采购经理指数(PMl)显示,PMI指数51.7%,说明我国制造业经济仍处在长的阶段。需要注意的是,自2005年月起,PMI指数已经连续三个月下滑,由57.9%降至51.7%。可能预示着经济增长开始由上升状态转入高位稳定,并有小幅下降的可能。
进一步观察,构成PMI的主要指标均出现不同程度的下滑。新订单、生产、出口订单、库存、采购、购进价格、供应商配送时间等重要指标均处于今年的最低点。虽然目前PMI仍在50%以上,但已接近50%的临界点,可能预示了未来制造业增长的回落趋势。
特约分析师张立群评论说:“从PMI和其各项构成指标看,预示着在市场供求关系趋于大体平衡,价格涨幅开始走低的环境下,企业的生产投资预期开始发生转变。当然,由于未来投资、消费、出口仍然有较大增长潜力,因此企业预期的变化不意味经济将较快滑落,而是在较高水平上保持稳定或小幅波动,呈现出较高增长和较低物价的格局。企业的发展空间仍然很大,但相互之间的竞争趋于激烈。只有充分准备,才可能抓住持续扩大的市场机遇。”
在20个行业中,有8个行业PMI均低于50%。它们是石油加工及核燃料加工业、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医药制造业、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金属制品业、专用设备与仪器仪表制造业、烟草制造业、非金属矿物制品业。
从企业类型来看,国有企业PMI为47%,显示受影响较大,经济产生下滑的迹象。从区域来看,东、中、西部地区PMI指数分别为51.6%、52.7%和52.9%,西部地区指数最高,说明国家向中西部倾斜的政策有所显现。而东部经济增长明显慢于中、西部,东部经济呈现回落的迹象值得特别关注。
生产指数
6月份生产指数为55.7%.显示生产仍然强劲增长。但该指数比上月下降了1.3个百分点,是今年以来的第二个低点。报告生产比上月增长的企业达到三分之一,但下降的企业比例也超过了20%。其中,石油加工及核燃料加工业、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医药、专用设备与仪器仪表制造业、非金属矿物制品业五个行业下降最大,生产指数均低于50%的临界点。
新订单指数
新订单指数自3月份达到最高点63.5%之后,近两个月呈现较大幅度下滑,从四月61.3%、5月55.6%再次滑落到53.4%,为今年最低点。6月份报告新订单减少的企业比例超过20%。部分行业如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医药、专用设备与仪器仪表制造业、非金属矿物制品业、金属制品业、非金属矿物制品业、烟草制品行业新订单指数已降到50%以下。
新出口订单指数
自3月份以来,来自海外的出口订单增长均超过了国内订单的增长,显示了出口增长是经济扩张的主要驱动力。6月份,出口订单指数为56.1%,同样高于
国内订单指数2.7个百分点,也是6月份各项指数中最高的一个。与其他指数类似,在3月份出口订单指数达到最高值63.9%之后呈现了连续下滑态势,降为今年最低点,显示未来趋势不容乐观。其中,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和医药行业该指数最低,已大大低于50%,显示国际市场需求趋缓,值得高度注意。
积压订单指数
6月份积压订单调整后的指数为48.4%,虽比上月略有上升,但仍低于50%的临界点。报告积压订单减少的企业比例达到20%,超过上升的企业3个百分点。积压订单减少的原因主要是新订单的增长趋缓和部分产能的上升。
产成品库存指数
制造业产成品库存进一步下降,今年以来连续第6个月呈现下降趋势。但6月份的指数为48.1%,是今年以来的最高点。接近四分之一的企业报告产成品库存减少。减少的原因与产品价格下降有关,企业必须设法降低库存以保持较好的收益。
采购量指数
6月份采购量指数为53.2%,比上月减少0.9个百分点,达到今年以来最低点。采购活动增幅减小主要是反映了企业对原材料价格继续下降和夏季供电高峰将引起生产减少的预期。其中,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金属制品业、通用设备制造业、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医药、专用设备与仪器仪表制造业等行业采购活动下降较多,该指数均低于50%。
进口指数
6月份进口指数为49.8%,已经跌到50%的临界点下方,为今年第二个低点。进口上升的企业与进口下降的企业比例相同,均为19.2%。非金属制品业、金属制品业、化工、医药、纺织、烟草等12个行业的进口指数均滑落到50%以下。
购进价格指数
6月份购进价格指数回落在50%的临界点下方,这是今年以来首次滑落到50%以下。总体来看,今年上半年购进价格走势波动很大,前三个月持续大幅走高,四月份是一个转折点,价格开始大幅回落。其中,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首当其冲,接近68%的企业反映价格下降,市场出现过度敏感和波动,用户观望待降气氛浓厚。一些相关行业如金属制品业、专用设备与仪器仪表制造业、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等价格也随之下降,导致整体价格下滑。
原材料库存指数
6月份原材料库存指数已连续5个月下滑,6月份指数为44.2%,成为今年以来的最低点。新订单和生产增幅的下降引起了原材料库存的减少,同时对原材料价格继续下降的预期导致采购活动和库存进一步减少。除了非金属矿物制品业和饮料制造业以外,其余行业原材料库存指数均在50%以下。
从业人员指数
今年以来从业人员指数总体变化不大,超过80%的厂商选择从业人数不变。1—4月呈小幅上升走势,在3月和4月份达到最高值之后,5月和6月份有所回落。与西方国家有所不同,由于考虑到社会责任和政治因素,中国制造业尤其是大型国有企业的从业人数指标不是非常敏感,变化幅度相对较小。
供应商配送时间指数
供应商配送时间指数已连续6个月在50%以下,显示配送延迟,运力紧张是导致该指数下降的主要原因。大多数企业反映运输是比较大的问题:铁路运力紧张、公路运价上升、海运不易控制,运输成本占采购总成本的比例正在提高。总体来看,供应商配送时间指数基本平稳,变化幅度最小,1—6月各月均有超过80%以上的企业反映持平或没有变化。
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PMI)说明
CFLP中国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PMI)由国家统计局和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共同合作编制。双方共同负责调查问卷的编制、调查方案和指标体系的制定、前期调研和试点工作的完成;国家统计局企业调查总队负责企业调查的具体实施;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和中国物流信息中心负责数据分析、商务报告的撰写以及对外合作与发布等事宜。香港利丰集团给予了大力支持。
中国制造业PMI商务调查是在对700多个公司的采购经理的月度调查基础之上形成,每个月的调查通过对采购和供应问题的回答汇编而成。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对数据来源不作解释,也不公布任何单个公司的数据。使用者在需要参考这些数据作出决策时,应基于个人或公司的需要,并应比较相关的其他数据来源。
PMI调查是根据标准工业分类,将所有制造业合并为20个工业行业,按照每个行业对国内生产总值的贡献,来确定调查的样本数。再根据地域的代表性选出被调查企业。目前,我们选定的企业共有727家。
调查结果反映了当月相对于上月的变化。该报告度量了企业经营活动中的各项扩散指标(新订单、积压定单、新出口订单、采购量、进口、生产、供应商配送、存货、产成品库存、就业和价格)。报告显示出对每一个指标回答的百分数、正面的(增加。好)与负面的(低,坏)趋势之间的净差和各项扩散指数,其中,供应商配送扩散指数是逆指数。指数的计算是将正向回答的百分数加上回答不变的百分数的一半。扩散指数具有先行指数的特性,可以很方便地显示变化的趋势及变化的范围。指数在50%以上,反映某一方面经济活动扩张;低于50%,通常反映其经济活动衰退。
PMI是一个综合指数,由5个扩散指数加权而成。这5个指数是依据其对经济的先行影响程度而定,各指数的权重分别是:新订单30%,生产25%,就业20%,供应商配送15%,存货10%。制造业PMI指数在50%以上,反映制造业经济总体扩张;低于50%,通常反映制造业经济衰退。
目前全球已有22个国家制定了采购经理指数,其体系与方法论是全球统一的,可进行世界范围内的比较。
(编辑/娅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