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锡伟 程建军
摘要:毛泽东实践认识论是一种境界。它的基础是实践,发展的动力是矛盾,基本结构是实与虚。其形成和发展经过了境界认识、前认识境界和认识境界三个阶段,具有整体性、主体性、形象性和预见性四个特点。
关键词:实践认识论;境界认识;前认识境界;认识境界
中图分类号:A42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1605(2005)07—0019—04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识论是能动的反映论。毛泽东的实践认识论是对马克思主义哲学认识论的继承和发展,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产物,除具有实践性、辩证性和能动性等特征外,它还具有境界特征。境界一词虽由诗词而来,也广泛应用于人类社会的其它领域。
毛泽东的实践认识论之所以是一种境界,是因为毛泽东在其认识论中不仅仅理性地表达了自己对客观事物、客观规律的认识,还诗意地表达了自己浓烈的情感,将“思”与“诗”很好地结合在一起。毛泽东的认识境界集现实和历史、中国传统哲学和马克思主义哲学、有和无、实与虚为一体,既发展了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又使中国传统哲学获得了新的活力;既取得了理论上的重大突破,又获得了实践中的巨大成功。
毛泽东认识境界的形成依赖悟觉思维,是非理性的想象、情感与理性思维的有机结合。什么是悟觉思维?蒲震元在《中国艺术意境论》中说:“中国传统的悟觉思维理论,实为一种东方型的创造直觉理论,它是一种建立在物感论基础上的、在实践中彻悟真理的思维方式,一种以象为基础、情为中介、理趣为归宿的艺术思维方式。它不同于一般的感性直觉,也不同于抽象思维,而是一种在感物兴怀中达到神超理得的方式,一种在澄怀味象的同时进行澄怀观道的方式,一种熔潜现思维为一炉、包涵感性直觉、理性直觉并以妙悟为最佳形态的思维方式。”悟觉思维方式的根源在于中国传统思想中的天人合一。依赖悟觉思维方式,毛泽东将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结合起来,扬弃中国传统哲学,逐渐建立起自己的实践认识理论,建构出认识境界。
由于毛泽东把人看成是寓于世界、在实践中融于世界的整体,因此,毛泽东的认识境界为我们展现的是“人本”的真实世界,又升华到“妙悟”的哲思境界,所以毛泽东的认识境界是实与虚、有与无、在场者与不在场者相统一的整体。其形成和发展主要经过了三个阶段:
1.境界认识阶段,主要指1920年夏以前的毛泽东早期认识论思想,代表作是《(伦理学原理)批注》。在这一阶段,毛泽东受到当时传人中国的各种西方思潮的影响,思想上困惑,相信心之力。正如他自己所说,“在这个时期,我的头脑是自由主义、民主改良主义及空想社会主义的有趣的混合物。我模糊地景仰‘十九世纪民主主义,乌托邦主义和旧式的自由主义,但是我坚决地反对军阀和帝国主义。”1917年8月23日,毛泽东在致黎锦熙的信中写到:“今日变法,俱从枝节人手,如议会、宪法、总统、内阁、军事、实业、教育,一切皆枝节也。枝节亦不可少,惟此等枝节,必有本源。本源未得,则此等枝节为赘疣,为不贯气,为支离灭裂,幸则与本源略近,不幸则背道而驰。夫以与本源背道而驰者而以之为临民制治之具,几何不谬种流传,陷一世一国于败亡哉?而岂有毫末之富强幸福可言哉?夫本源者.宇宙之真理。”为了探寻“宇宙之真理”,则须有“大气量人”,才能从“根本上变换全国之思想”。毛泽东深刻认识到,西方思想不足以解决中国实际问题,正如中国传统思想一样。因此,他主张同时改造东西方思想:“吾意即西方思想亦未必尽是,几多之部分,亦应与东方思想同时改造也。”毛泽东的同时改造东西方思想的观点,为他日后接受马克思主义,并将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结合起来打下了基础。
境界认识阶段是毛泽东在各种社会思潮、各种社会矛盾冲击下,深入思考,“真欲立志”的时期,也是各种思想混杂的阶段。在《(伦理学原理)批注》中,毛泽东既联系中国历史,联系孔子、王船山等人的思想,又联系当时的时事与思潮;既重视思想和知识的作用,又重事实,重实在,重实行。可以说该阶段主体性和整体性出现萌芽,历史和现实、虚与实、人与自然开始结合。在《送纵宇一郎东行》中,25岁的毛泽东浩歌“丈夫何事足萦怀,要将宇宙看梯米”……
正是这种看宇宙为梯米的高远眼光,使他树立了从根本上(“大本大源”)探求宇宙真理,改造哲学和旧中国的远大理想。正由于从“大本大源”探求真理,使毛泽东在以后接受马克思主义时,不拘泥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具体细节,而能从中国具体实际出发,将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本质和精髓应用于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
2.前认识境界阶段,从1920年夏到1935年12月。这是毛泽东接受马克思主义,并将马克思主义结合中国实际,逐渐形成有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思想的阶段。其重要代表著作是《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1925年12月1日)和《反对本本主义》(1930年5月)。
《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是毛泽东运用马克思主义阶级理论分析、认识中国社会和中国社会各阶级的重要实践,有力地驳斥了以陈独秀为代表的右倾机会主义和以张国焘为代表的“左”倾机会主义。在这篇文章中,认识境界的预见性特点出现了萌芽。如毛泽东认为民族资产阶级(中产阶级)是一个动摇的阶级,预见他们无独立性可言,在革命的关键时刻必将分化,或者向左跑入革命派,或者向右跑入反革命派。“他们(指民族资产阶级)对于中国革命具有矛盾的态度:他们在受到外资打击、军阀压迫感觉痛苦时,需要革命,赞成反帝国主义反军阀的革命运动;但是当着革命在国内有本国无产阶级的勇猛参加,在国外有国际无产阶级的积极援助,对于其欲达到大资产阶级地位的阶级的发展感觉到威胁时,他们又怀疑革命。”1927年发生的事变,证明了毛泽东的预见。
《反对本本主义》(原名《调查工作》)是毛泽东的第一篇哲学著作,也是毛泽东前认识境界阶段形成的标志。在这篇著作中,毛泽东明确提出了将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与中国革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原则:“马克思主义的‘本本是要学习的,但是必须同我国的实际情况相结合。我们需要‘本本,但是一定要纠正脱离实际情况的本本主义。”本本是理论,是虚,实际是实,将马克思主义的“本本”同中国实际情况结合起来,从方法论讲,就是理论联系实际;从认识境界讲,就是虚境和实境的结合。这一结合后来发展成为毛泽东思想活的灵魂的第一方面:实事求是。“中国革命斗争的胜利要靠中国同志了解中国情况”,这就是说,中国的事情要按照中国的具体情况来办.并且中国的事情要由中国人自己、依靠自己的力量来办。这就是独立自主思想的萌芽,也是主体性的萌芽。这一萌芽后来发展成毛泽东思想活的灵魂的另一重要方面:独立自主。“共产党的正确而不动摇的斗争策略,决不是少数人坐在房子里能够产生的,它
是要在群众的斗争过程中才能产生的,这就是说要在实际经验中才能产生。”毛泽东号召全党同志“到群众中作实际调查去”,这一思想后来发展成为毛泽东思想活的灵魂的第三个重要方面:群众路线。
在《反对本本主义》一文中,既可以看到用孔夫子的“每事问”说明调查研究,也可以看到用“李逵式”的处理批评盲动主义。历史和现实、虚与实在这里很好地结合在一起,孔夫子、李逵是历史,是虚,调查研究和盲动主义是现实,是实。
认识境界之为境界,虽然不必用典型形象感染人,但语言的生动,悠长的韵味却是不可或缺的。毛泽东批评有些同志不注意调查方法,导致“调查的结果就像挂了一篇狗肉账,像乡下人上街听了许多新奇故事,又像站在高山顶上观察人民城郭”。谈到解决问题与调查研究的关系时,他又说:“调查就像‘十月怀胎,解决问题就像‘一朝分娩。”调查是一个艰苦漫长的过程,解决问题则是调查的最终目的,没有调查就不可能解决问题。毛泽东用“十月怀胎”和“一朝分娩”生动形象地说明了调查研究和解决问题的辩证关系,既贴切深刻,又韵味无穷。
在该阶段,由于毛泽东接受了马克思主义,整体性进一步发展,主体性开始逐步建立。现实和历史,实与虚,有和无进一步结合,并在斗争实践中取得初步成效。如第三次反“围剿”中的君埠突围就是很好的实例。1931年6月,蒋介石亲任“围剿”军总司令,指挥对红军的第三次“围剿”。红一方面军在毛泽东、朱德率领下,在莲塘等地歼敌万余人后暴露了红军的主力和去向。蒋介石急令向西向南的主力转旗向东,从三面围住了集中在君埠的红军,企图消灭红军主力。红军陷入第一次反“围剿”以来最为艰苦的境地。毛泽东主持临时总前委会议,分析敌情。针对敌人最怕红军北上出临川的心理,决定采取声东击西的战术,派红十二军伪装成红军主力向乐安方向佯动,将敌主力向东北方向牵引,掩护红军主力西进。红十二军走走停停,与敌人保持若即若离的状态。敌人果然中计,以为红军要北攻临川,迅速向东北方向奔来。这时,毛泽东率领红军主力迎着由西向东开进的敌军,乘夜从蒋光鼐部和陈诚部之间仅10公里的夹缝中偷越过去,跳出了敌军的包围圈。直到8月底,蒋介石才知道中计,不得不鸣金收兵。毛泽东乘敌人撤退之机,连战老营盘、高兴圩、方石岭,取得第三次反“围剿”的最后胜利。
长征的胜利再次印证毛泽东认识境界的功效,《七律·长征》(1935年10月)是对该阶段的极好说明。全诗豪气干云,赞颂了红军的英雄壮举,是毛泽东革命乐观主义精神的生动写照。诗中一方面写群山起伏曲折“逶迤”、“磅礴”,其势甚雄;另一方面又状其如“细浪”、“泥丸”,实与虚两两对照,毛泽东高瞻远瞩、雄视天下的气概一览无余。而“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一暖一寒,结合现实和历史,诠释了毛泽东的前认识境界。石达开的悲剧是寒,是虚;红军巧渡成功,脱离险境是暖,是实;十八勇士在刀光剑影中,在空荡荡的铁索上冒死冲锋是寒,红军终于消灭了敌人,牢牢控制这一咽喉通道,使蒋介石的阴谋彻底破产,这又是暖。颈联的这一寒一暖由表层次的虚实转化而成,不是虚,是实;颈联的实与尾联的虚一结合,由明净高旷的岷山雪景、红军战士的英雄形象和革命前途的无限光明组成的境界油然而生:“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3.认识境界阶段,从1936年1月到1945年。这一阶段的代表作有《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1936年12月)、《实践论》(1937年7月)、《矛盾论》(1937年8月)和《论持久战》(1938年5月)等,其中《论持久战》是该阶段的标志。
为什么《论持久战》是该阶段的标志呢?因为这篇著作运用矛盾法则,通过对军事理论的论述,科学地预见到了抗日战争未来的发展趋势,并被事实所证明。在这篇著作中,毛泽东进一步发展了《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中的全局观,一开始就提出采用客观和全面的观点考察中日战争,指出战争的性质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和帝国主义的日本之间在20世纪30年代进行的一场决死的战争。这种全局观将中日战争当作一个整体,为具体分析该整体各部分(部分相对来说也是整体)的性质和特点打下了基础。
中国要取得抗日战争的胜利,必须进行普遍和深入的政治动员,把战争的政治目的告诉军队和人民,因为一切事情都是要人做的,人是战争的主体,兵民是胜利之本。作为战争主体的人具有自觉能动性,这既是人区别于物的特点,也是人的主体性的表现,它特别强烈地表现于战争中。“战争指挥员活动的舞台,必须建筑在客观条件的许可之上,然而他们凭借这个舞台,却可以导演出很多有声有色、威武雄壮的戏剧来。”
毛泽东灵活运用矛盾分析方法,揭示了中日战争中一系列矛盾的性质、特点,根据这些性质和特点进行推演,将抗日战争合理地设想为敌之战略进攻我之战略防御、敌之战略保守我之准备反攻和我之战略反攻敌之战略退却三阶段,并在此基础上,科学地预见出结局:抗日战争是持久战,最后胜利是中国的。毛泽东的预见被中国人民八年英勇抗战的伟大斗争所证实。
在《论持久战》中,毛泽东语言的形象性更鲜明。毛泽东说,中日战争是犬牙交错的持久战,有三种敌我包围形式,其中第三种就是侵略阵线与和平阵线。毛泽东形容二者关系时说:“我之包围好似如来佛的手掌,它将化成一座横亘宇宙的五行山,把这几个新式孙悟空——法西斯侵略主义者,最后压倒在山底下,永世也不得翻身。”毛泽东形象地预言,我们只要把民众团结起来,“就把日本侵略者置于我们数万万站起来了的人民之前,使它象一匹野牛冲入火阵,我们一声唤也要把它吓一大跳,这匹野牛就非烧死不可。”在这篇著作中,马克思主义理论和中国实际、历史和现实、认识论和方法论等等,完美地结合在一起,融和成毛泽东独特的认识境界。
写于1936年2月而发表于1945年10月的《沁园春·雪》是对毛泽东认识境界的极好说明。诗云: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综览全诗,写景与咏史、古与今、“诗”与“思”浑融一气,构成一个非常完美的境界。“千里冰封”给人以纵深感,“万里雪飘”给人以广被感,这是深广结合;“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山原本无生命,是静止的,但又呈“驰”、“舞”之势,这是静与动的结合,是客观与主观的结合,也是实与虚的结合,既生动描绘了客观景物,又高度颂扬了中国人民伟大的革命精神。“须晴日”是虚,“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则由虚转
为实。“俱往矣”与“还看今朝”两相对比,历史和现实在这里交汇,碰撞出对未来的期盼和呼唤,并将我们带入美好的境界之中。
总体说来,毛泽东认识境界中的“思”与“诗”水乳交融。谈论毛泽东的实践认识论,离“诗”则枯燥乏味;品评毛泽东诗词,离“思”则浅陋苍白;只有将“思”与“诗”结合起来,才能更好理解毛泽东实践认识论的中国特色。毛泽东认识境界的基础是实践,动力是矛盾,基本结构是实和虚。结合中国革命发展的实际和毛泽东个人思想认识发展的历程,可看到实和虚的种种形态:实践与认识、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实事求是与本本主义和主观主义、中国具体实际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具体实际与中国历史和文化等。实与虚对立又统一,它们统一于境界。它们的对立、斗争,推动实虚相生、互相转化,推动毛泽东认识发展由境界认识经前认识境界到达认识境界,也推动毛泽东思想从萌芽到成熟,推动毛泽东思想继续发展。
毛泽东实践认识论的最终目的“在于改变世界”。改变世界,决定了毛泽东把人和世界结合起来,把认识主体和客体结合起来,把对象、现实当作人的感性活动,当作实践并从主体方面去理解,这就是天人合一。毛泽东不是就认识而认识,而是把认识当作世界联系之网的纽结去研究,因此,他既看到在场的,也看到不在场的;既看到显现的,也看到隐蔽的;既看到有,也看到无;既看到实,也看到虚。他的实践认识论是一种境界,是一种诗意般的境界。正因为他能把在场与不在场,显现与隐蔽,有与无结合起来,因而有如老子《道德经》中之为“用”:“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道可道,非常道”——毛泽东认识境界之为“用”,表现为领导中国人民推翻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压迫,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建立新中国。由此可以说,认识境界,不仅是在思想中从主体方面去理解客体,将在场与不在场、显现与隐蔽结合起来,更重要的是在实践中去实现、去完成。只有通过实践才能真正进入认识境界,并最终检验认识境界的存在。
综上所述,毛泽东实践认识论的境界特征主要就是整体性、主体性、形象性和预见性。毛泽东实践认识论的境界特征体现了鲜明的中国传统文化特色,具有强大的生命力。
(作者单位: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责任编辑:耕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