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 宏
我相信深切的美,也像深挚的爱一样,让人感到快乐也感到痛苦。一种乐意的心甘情愿的痛苦,一种痛苦的坚韧执著的快乐。而建筑的美,又因之具有特别的实践性,更有永远对理想的不可捉摸感和渺茫感,它不断加深对我们内心的震撼,它给予感官满足的同时,又使得我们渴望美的直觉无可避免地陷入更深寂寞之中。
建筑构思的实施借助于砖石土木的合理逻辑组成。构件无语,砖木无语,可是它们分明又在表达着什么,倾诉着一种语言,一种思想,一种情绪,一种状态……
不论是哪个朝代,中国古建筑的辉煌都集中于皇权与神权之中。
皇权极力表现完美、气派、庄重,营造气势磅礴的皇家威仪。在建筑上不惜集瑰丽、奢侈来铺排构建。在用料、取材、体量、设计、装饰上无所不用其极。
我们现在能够见到的奢华皇宫就是紫禁城了。不难想象,皇皇大观的故宫在当时是何等的高大威武,不论从京城的哪个角度看,那裁剪着白云蓝天的皇宫天际线都是惊心动魄的。清代的木构建筑比以往任何年代的建筑都变得线条直朗,开阔端庄。重檐庑殿顶的形式说明了至高无上的建筑等级。为了渲染高贵,北京的南北中轴线上由大清门经天安门到达太和殿前就需经过1600米长的轴线。深长的距离增添着朝觐者的心理压力,等战战兢兢地走到皇上面前腿已经无力,自然就要跪下。正像唐代文人骆宾王说的那样:“山河千里图,城阙九重门,不观皇殿壮,安知天下尊!”
神权的建筑以表现神圣、邃秘、玄虚空灵取胜。在我国是寺刹庙观,而不是西方那种教堂。但宗旨相类似,都是于建筑中力图表现精神信仰。神在不可知的地方并且无处不在。飞红流翠的殿宇,佐之晨钟暮鼓,隔绝红尘,营造天庭与信仰。或高耸入云的塔,或华丽巍峨的殿,庄严辉煌的佛像,导引着、承载着世间百姓的虔诚与痴迷。而于历代发展中,宗教确实凝聚了一个民族众多的文化精髓。它是人们在世界上探索的心得,精神的足迹,理想的寻找,苦中的快乐。宗教建筑就是集体的潜意识在庙宇上的具体体现。
寺刹庙观,打造的都是中国特有风格的曲线大屋顶。这是与西方不同的。西方的教堂,于圆形穹顶穹隆之下传绕着管风琴宗教音乐,唱诗班轻柔的和声中弥撒曲与安魂曲净化着教徒们心中的卑微与迷茫;而中国的庙宇更多的是用屋顶曲面来表达景仰。同时,木结构也决定了建筑形式的定型。坡屋面像是卷帙浩繁、在阳光下半摊开的史书,那不断演进的灰瓦、黑瓦、各色琉璃瓦便是密密麻麻的文字,以不同的排列组合书写着岁月中值得记录的一切。只是它的字里行间总有太多含蓄难懂的内容,像是渐行渐远的历史尘烟般扑朔迷离,使得偌大的人群追寻与企望。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除了杜牧,谁的视线里古建筑有这样的蔚成大观?
其实,中国古建筑中,木头一开始就充满灵性。构件与构件之间的连接,只靠构件之间搭接,完全没有铁钉之类的东西,而搭接的方式是以榫卯来实现的。榫是凸出来的,如锥如钉,卯是凹进去的,如孔如穴。榫对卯说,“执子之手”,卯对榫说:“与子偕老”,仿佛是不离不弃、忠贞不二的爱人,有着长久的灵魂之约。
每当置身于古建筑中,听着它们一建再建的沧桑故事。一次次于废墟里崛起,民族的风骨就一次次强大和坚韧。建筑的演进,像是一条左冲右突不懈求索的长河。如今的我们,生命的大部分时间都生活在建筑之中。
(木风摘自《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