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艳菲
今天是妮妮的3岁生日,爸爸妈妈送给她一个会唱歌、会说话的玩具娃娃。晚饭后,妈妈发现妮妮正在捣鼓玩具娃娃,还用力地要拆开娃娃背上的装置,便对她说:“不能随便瞎掰,要不然玩具娃娃会坏掉的。”“嗯。”妮妮答应了,可手上并没停止“工作”。妈妈又提醒,妮妮仍然置之不理。像这样类似的事情经常发生。妈妈无奈地对妮妮爸爸说:“这小家伙是越来越任性了。”“是啊,怎么办呢?”爸爸着急地说。
第二天,妮妮妈妈特意就这件事情走访了幼儿心理教育专家梅老师。梅老师告诉妮妮妈妈,孩子从小到大,个性心理发展要经历几个阶段。第一阶段就是3 岁后,孩子的独立性和自我意识有了一定的发展。此时,孩子已经能够自由行动,他开始更多地尝试自己已经取得的经验,尝试自己动作的力量和效果,独立行动的倾向性有明显发展,什么事都想自己干,常常表示要“我自己……”的意愿,讨厌成人的帮助或干预,这是孩子独立性的表现,也是自我意识产生的开始。他们做什么事情喜欢要求“自己来”,常会出现“不听话”、“坚持自己的主张”、“爱摆弄捣鼓玩具”等现象,甚至还会“顶撞父母”。此阶段,被称为“第一反抗期”。年轻的父母,一定要了解孩子这个时期的特征。
梅老师还对妮妮妈妈说,社会生活实践还说明了一个事实:小时候犟头倔脑的孩子,长大后可能会是个有主见、有能力、有创新的人,这是人类进步的宝贵因素。因此,当孩子任性时,父母要采取正确的态度和办法,让孩子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调节自己的行为,切不可对孩子态度粗暴,严加斥责。更重要的是要分清“任性”原因,区别对待。
1. 多数孩子自我意识强,好胜心重,并伴有一定程度的任性。对于这样的孩子,父母要善于利用他们的积极因素,加以诱导,扬长避短。比如,有的孩子喜欢拆卸玩具,有时父母采取很严厉的手段也制止不住。其实,大多数孩子都是出于一种好奇心,因此,父母可以和孩子一起拆装,并适时加以引导,进行科学知识的教育。这样就能避免孩子非拆玩具不可的“任性”了。
2. 有些孩子遇到问题会变得任性、爱发脾气。父母可用其他有趣的事物吸引他,转移其注意力。如果成人此时也发脾气,斥责他,不但解决不了问题,反而会伤及父(母)子间感情,还可能对孩子的“任性”、“脾气急躁”起强化作用。当孩子被别的事物吸引、情绪稳定下来后,父母再向他讲明道理,指出错误,则比较有效。这时可以有原则地帮孩子一起解决问题,还可借机教育孩子,努力培养他的自制力,克服“任性”、“脾气急躁”的个性,同时跟孩子约法三章,不准随便发脾气,遇事要冷静、耐心,告诫孩子发脾气不能解决任何问题等等。若孩子一时静不下来,也不听从父母的教育,则可采用暂时不理他的办法作为惩罚。
3. 有些孩子渴望独立,不听话、反抗、倔强,也表现出任性来。对这样的孩子,父母不要与孩子的反抗抗衡,肆意责骂孩子,压制、拒绝孩子的意愿,导致孩子在稚嫩的自尊心下产生更加强烈的反抗。如果父母用平缓、诚恳的语调和孩子交谈,孩子则可能会慢慢平息激动的心情,愿意聆听父母的教导。记住:让反抗的孩子在温和的管教下成长效果会更好。
4. 有些孩子自小受家庭的溺爱而形成了任性的性格。父母要取得家庭成员之间教育的一致,严格要求孩子,绝不答应孩子的不合理要求。
最后, 梅老师告诫妮妮妈妈,父母一定要尊重孩子的人格,要关心、爱护孩子。对孩子进行教育时,千万不要使用污辱孩子的言语,不要当着别人的面去批评孩子,讽刺孩子。要让孩子感到父母是尊重他的,这样,在孩子自尊心的支配下他会改掉任性的毛病而健康成长的。
听了梅老师的话,妮妮妈妈心里有底了,她知道以后自己再碰到妮妮的这种情况该怎么办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