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中国经济地理的“天元”

2005-04-29 00:44
决策与信息 2005年8期
关键词:武汉战略经济

唐 河

在中国的城市里,能够与“大”相连的除了上海就是武汉。著名经济学大师张培刚有两个形象的比喻。他说:如果把长江比作一条蛇,那么,武汉则是蛇之“七寸”;如果把中国比作两把摊开的折扇,那么,武汉则是连接这些扇骨子的轴心。因此,人们将武汉喻为中国经济地理大棋盘上的“天元”。孙中山先生在《建国方略》里说:“要把武汉建成纽约、伦敦之大,要建设成东方的芝加哥”。今天,湖北省和武汉市的决策者们正实践着中山先生的建国构想,找回大武汉,经略大武汉,发展大武汉。

随着中部崛起由口号上升为国家发展战略,“天元”之位的武汉其重要性再次凸现出来。

天元之地的地理环境

武汉在哪里?

武汉市位于东经113°41'—115°05',北纬29°58'—31°22'。有人将武汉的地理特征概括为一线贯通,两江交汇,三镇雄峙,四海呼应,五方杂处,六路齐观,七星高照,八面玲珑,九省通衢,十指连心。“一线”即京广线,“两江”即长江、汉水,“三镇”即汉口、汉阳、武昌,“五方杂处”则指“此地从来无土著,九分商贾一分民”(《汉口竹枝词》)的武汉市民构成。其余几句,是说武汉地处国中,交通便捷,人文荟萃,具有文化上的特殊优势。

武汉市的地形既美且壮。它形似一只自西向东的蝴蝶在翩翩起舞,动感而美丽。市内河湖和湿地众多,有“百湖之城”美誉。东湖、沙湖、汤逊湖、月湖、紫阳湖、墨水湖犹如蝴蝶身上的斑点点缀其间,恰如上天恩赐人间的一幅幅美丽的画卷。它气吞云梦,波澜壮阔。“茫茫九派流中国,沉沉一线穿南北”,“烟雨莽苍苍,龟蛇锁大江”,毛泽东的这两句词,写尽了大武汉吞吐山河的雄浑气势,天下少有!

作为横贯东西的长江、沪蓉高速和纵穿南北的京广铁路、京珠高速的交汇点,武汉与北京、天津、上海、香港、重庆、西安的距离都在1200公里左右。承东启西,连南接北。中国经济地理上的天元之位当仁不让。

天元之位的战略意义

在围棋里,天元之地是宏观大场,是弈手争夺的大势所在,是胜负关键的命脉所系。任何一个弈手都不会轻易放弃,放弃则意味着认输,放弃则意味拱手投降。正是因为其重要,高明的弈手总是将其放在最后,在这里进行殊死的战略决战,成功与失败在此一搏。

中国经济经过20多年发展,以出口和外向发展为导向的经济已到了一个转型期。低附加值产品的大量出口不仅引起了与世界各国接连不断的贸易摩擦,也消耗了我国大量的各类宝贵资源,造成一系列的环境问题、资源问题。过去一味追求经济发展总量的发展模式需要重新定位和调整,可持续发展成了中国经济发展的总原则。可持续发展不是不发展,发展对于正在上升阶段的中国来说是不能更改的硬道理。因此,寻找新的、可持续发展的战略空间,把视野投向中部是必然选择。

同时,我国地区经济的协调发展到了一个关键阶段。从全国一盘棋来说,条件好的地区进入发展的快车道,开始出现良性循环。如2003年广东经济总量到了1万3千亿,2004年增长16%,一年增量达3000多亿,相当于中部有的省的经济总量,而且发展的势头还在加速。而西部和东北在国家政策的倾斜下,也出现加速发展的趋势。而中部呢?有学者分析说,中部不东不西,不南不北,在东南西北的夹击之中,在一轮轮的政策调整中,盘盘落空,最终落到一个“不是东西”。从区域经济看,中部地区正面临多面夹击的被动局面。有的学者认为武汉包括整个中部地区面临着被政策边缘化、孤立化和分散化的危险。

果真会如此?

当然不会。因为中部是中国经济发展的大势所在,它是中国主要的农业区、主要的能源区和自然条件比较适合人类居住的待发展区。自古以来,就有得中原者得天下之说。

用围棋的术语中部是大场,抢占大场是制胜的关键。

在中国经济版图上,在中国经济发展战略布局中,以武汉为极点的天元之地的发展也是放置在最后。俞正声同志说:“从全国看,国家发展战略总是要有先有后,沿海第一,因为在经济全球化和对外开放的格局下沿海的条件最好;西部大开发第二,因为它太困难了,所以中央应该在东部开放之后,紧接着抓西部开发,这是正确的。西部开发之后东北老工业基地的问题提上来,因为东北是国有企业更集中的地方,特别是制造业,中央确定把东北老工业基地建设摆在了更优先的位置,这是从全局做出的一个正确的决策。下一步该中部了,全国总要一盘棋,这是中央有步骤的一种安排,这种安排是正确的,中央的政策出来会进一步加快中部的崛起。”

现在,中部崛起提出来了,并且迅速提升为国家发展战略,这是中国经济发展谋篇布局的必然选择,是大势,势在必行。因为中国经济发展已经从局部经营、以点带面到兼顾大势、总体平衡、协调发展的新阶段。

中国经济发展要上新台阶必须要有新的战略腹地。目前,我国经济增速最快的“长三角”,“珠三角”都是外向型经济,面向海外市场;在多年倾斜向外发展之后,消耗资源和能源的低附加值的出口导向已经严重影响了中国经济的持续发展。要使整个中国经济再上一个新台阶,必须要调整视野,加大内需,提高国民的整体生活质量和水平,把视野调整到中部,把中部锻造成一个真正的内需大舞台是国家战略的必然选择。

另一方面,以武汉为中心的天元之地,几乎是整个中国经济社会的一个缩影。既有典型的国有企业改革和过渡问题,也有典型的三农问题,还有典型的城市再就业问题;既有强大的现代化工业、比较强势的信息产业和实力强大的科研院所,也有比较落后的传统农业问题,现代与传统赫然对峙,城乡二元结构十分明显。如何协调和可持续发展不仅关系本地区经济社会的发展,也关系着全国整体经济社会的发展。在某种意义上,如果中部特别是武汉地区的问题解决好了,发展好了,全国各地所面临的问题都能够找到合适的答案。武汉地区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将是下一步整个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高地。

目前,系统而全面地经略武汉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已经成为湖北省和武汉市决策者的战略共识。但仅仅如此远远不够,必须将武汉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成为国家战略发展的优先考虑地区。

天元之地的发展优势

一是地理优势。以武汉为中心划一个一千公里的半径,全国主要的城市都在这个圈里头。在武汉坐飞机两个小时之内,大部分城市都可以到达。

二是人力资本优势。人力资本,是指考虑了标准工作小时和工作态度的城市劳动力(包括管理经营者)的数量、质量、潜力、可得性和成本。人力资本的大小主要是从城市人力资本的规模及变动影响城市价值体系,人力资本质量影响城市产业的竞争优势,人力资源的变动影响城市价值的创造等方面进行比较。在全国50个大中城市的人力资本竞争力比较中,武汉名列前10位,就人才储备而言,武汉大学、华中科技大学等三十五所大学,中国科学院等三千五百多家科研设计单位和十所国家实验室,使得武汉紧随在北京、上海之后位居全国第三。武汉拥有35所普通高校,有736个科研设计单位,在武汉的国家重点实验室就有11个,省级重点实验室26个,部门开放实验室47个,有两院院士45名。《中国城市竞争力报告》评价武汉:人力资源竞争力很强,城市人口和从业人员数量较多,而且人力资源素质高,各类专业技术人才供给丰富,高等教育发达。

三是营商成本优势。营商成本是区域经济竞争的焦点。武汉市的营商成本在生活、投资和行政以及城市的综合成本等方面,特别是在水、电、气、土地和劳动力价格方面具有明显的成本优势。前不久曾有个法国采访团耗时两月,研究武汉,带回系列数据认为:“这里是距离世界最大的水利发电枢纽三峡大坝最近的中国大城市,能源成本是上海的1/3。这里是中国的经济地理中心,交通成本是上海的1/4。这里是中国最大的淡水中心,工业成本是北京的1/8。”

天元之地的战略定位

美国《未来学家》杂志预言“武汉二十一世纪可能崛起成为世界十大超级城市之一”。

摩根士丹利亚洲首席经济学家谢国忠于2003年10月撰文预言,5年后,武汉将是另一个上海。

香港世茂集团主席许荣茂说,“中部崛起,大武汉是中心点。武汉迟早是中国发展的热点。”

作为天元之地,该如何定位?

一从战略发展的角度,武汉应巩固与发展“四大中心”的地位,将自己打造成“华中地区龙头城市”,与北京、上海、成都、广州并列为中国的五大区域中心城市:1、中部制造业中心;2、中部金融中心;3、中部科技教育中心;4、中国陆运中心。

二是全球视野来看,中国经济将会发展到从外力拉动为主转变到内力推动为主的阶段。武汉位于世界上最大的潜在市场的中心地段,是中国内需的中心城市,也是世界面向中国市场的中心城市。倪鹏飞博士主持编写的《中国城市竞争力报告》,对武汉有一段精辟的评价:“武汉商品市场集散功能强,腹地市场广阔,淡水资源丰富,居世界各大城市之首。”这正是武汉在全世界大城市中所独有的亮丽。

猜你喜欢
武汉战略经济
“林下经济”助农增收
精诚合作、战略共赢,“跑”赢2022!
别哭武汉愿你平安
我们在一起
增加就业, 这些“经济”要关注
武汉加油
决战武汉
战略
民营经济大有可为
战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