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西方,生活在城市里的鸽子常常被贬为“有翅膀的老鼠”。言下之意,就是鸽子完全依靠人类施舍的面包屑及其他食物苟且偷生,彻底失去了与大自然的联系。然而最近的一项发现再次证明,这种对鸽子的诽谤其实是毫无道理的。当受到饥饿难耐的猪鹰追捕时,鸽子的野性暴露无遗。科学家观察了至少1800次游隼(猎鹰)袭击鸽子的个案。游隼以每小时超过320千米的高速撞向鸽子,试图将鸽子撞落到地面。为了活命,鸽子猛然放下一只翅膀,同时调整方向疾飞而逃。研究人员发现,那些背部最靠近尾巴部分的羽毛呈银白色的鸽子比较容易逃生,这是因为鸽子猛然放下一只翅膀时这部分白色羽毛会银光闪闪,足以分散猎鹰的注意力。相反,不能发银光和发光较弱的鸽子则极易成为措鹰的鼎中餐。
青蛙胚胎也会逃避蛇咬
科学家最近发现,成形方才几天、仍然藏身卵中的巴拿马红眼树蛙胚胎竟然也能感受到蛇的袭击,并及时行动以求自保。红眼树蛙通常在地面的树叶堆中产卵,然后就离开,让后代自生自灭,难怪许多蛙卵还等不到孵化就葬身蛇口。但是科学家注意到,尽管通常需要6到8天才能孵化出蝌蚪,可是有些蝌蚪却能提前30%的时间孵化出来。为查明这种提前孵化是否与蛇有关,研究人员首先测试了由蛇吃卵造成的树叶震动,然后跟雨滴落在树叶上所造成的震动进行比较,以查明两者之间的区别。接着,研究人员让两窝树蛙蝌蚪分别感受这两种震动,结果发现,那些处在蛇震动环境中的蝌蚪的确比处在雨打树叶环境中的蝌蚪容易提前孵化,这暗示青蛙胚胎可以警觉到潜在的蛇攻击,并因此调节自己的发育节奏。
成功撞击彗星
2005年7月4日,在距离地球4,5亿千米的地方,由美国“深度撞击号”飞船发射的撞击器成功地撞击了“坦普尔1号”彗星,从而在太空上演了一场十分壮观的“焰火秀”。这次撞击的时间跟预定时间完全吻合。
这次撞击的目的是探查彗星的构成。近距离环绕“坦普尔1号”彗星飞行的“深度撞击号”飞船(母船),是此次“深度撞击”任务中的主要角色,它将撞击舱发射至与“坦普尔1号”彗星相撞的轨道。然后由母船上的照相机和地球上的天文望远镜记录与观察撞击的后果。此前拍摄的照片显示,“坦普尔1号”彗星的表面布满撞击坑,此外这颗彗星上还有一个不同寻常的高原。“坦普尔1号”彗星的长度为14.4千米,撞击舱又为一台普通洗衣机大小,撞向彗星的速度是每小时37000千米。地面观察者透过天文望远镜观察到,撞击舱击中“坦普尔1号”彗星后,首先是一阵小范围的溅起,不久后发生较大规模的溅起。科学家们认为,撞击舱首先撞上粉末状的彗星表层,跟着又撞到下面较为坚硬的岩石层或冰层,溅起的物质包含大量水分,增加了彗尾的亮度。至于这次深度撞击究竟撞出了多少物质,撞击坑的大小究竟如何,则仍在分析之中。分析的结果将有助于揭示彗核的物质构成,并为查明太阳系的形成过程提供线索,因为彗星被认为是太阳系形成后的剩余材料。
制造陷阱蚂蚁也能“蛇吞象”
科学家最近发现,一种小小的亚马孙树蚁(蚂蚁的一种)竟然能制造陷阱,伏击比自己体形大得多的昆虫。这些蚂蚁将植物纤维咀嚼成黏膏,然后将黏膏涂在一根布满小洞的树枝上,最后再用一种真菌加固这一树枝陷阱的表面,这种真菌是蚂蚁在自己的巢穴中培植的。接着,蚂蚁便藏身陷阱内守株待兔。那些不走运的昆虫一旦有一只脚陷进洞内,就会被里面的蚂蚁死死抓住,另一些蚂蚁则立即抓住猎物的另外几条腿。与此同时,还有成百上千只蚂蚁叮咬猎物,使之瘫痪。最终,蚂蚁们在随心所欲地将猎物五马分尸之后共同瓜分了这一胜利果实,并将自己的所得带回巢中,喂食正饥肠辘辘的后代。这是科学家首次发现蚂蚁也能够制造陷阱。
全球变暖海洋鱼类也受害
随着全球持续变暖,海水的温度也和气温一样不断上升。一项新的研究结果暗示,越来越热的海水可能正在迫使冷水鱼类背井离乡,迁往那些水温相对较低的海域。
科学家研究了生活在北海(大西洋的边缘海,位于大不列颠与欧洲西北之间)海底附近的36种鱼类的分布。1962年以来,北海海底的水流温度上升了大约1摄氏度。科学家发现,那里的36种鱼类中有15种已追循冷水流游往北方,另外6种游向更深的水域。这些鱼类的最大迁徙距离在400千米以上。不过,并非当地所有的鱼类都加入了“流亡大军”。这暗示,随着一些掠食者或被掠食者的迁徙,当地的海洋生态系统陷入混乱状态,冷水鱼类的数量将急剧减少,而不喜欢冷水的鱼类的数量将急剧增多。科学家预计,到2050年,诸如蓝鳕和红鱼之类的鱼种将从北海销声匿协。
天空明亮加剧气候变暖
最新研究结果显示,随着环境污染得到越来越有效的控制,全球的天空正在变得越来越明亮。然而。清澈的天空也让更多的阳光到达地面,并很可能因此加速了全球气候变暖。
从20世纪50年代来期至80年代,科学家注意到,透过大气层到达地面的阳光越来越少,地球的天空越来越灰暗,他们认为这是空气污染的结果,因为空气中的烟尘和有机颗粒所起的作用就像微型的遮阳伞。20世纪90年代以来,全球的大气污染状况有了显著改善,更多的阳光照耀大地。上述研究结果显示,那些为数不多的天空仍然灰暗的地区都是污染严重的地区。人造卫星的观测结果则显示,这些年来太阳并未放出更多的光芒。换句话说,天空变明亮只能是到达地面的阳光比原来更多的结果。不过,尽管气候加速变暖是一个令人担忧的问题,但明朗晴空的好处还是显而易见的,比如:烟尘导致的疾病每年会在全球范围内造成50万人死亡。
地球正在加速升温
科学家最近发现,地球所吸收的太阳能比它向太空辐射的能量多。专家们认为,这两者在有史以来的大部分时间里本来是平衡的,但是近来随着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的排放量越来越多,这一平衡被打破了。科学家通过分布在全球海洋表面的上万只浮子收集海洋的热量数据。并输入计算机进行分析得出了结论:地球所吸收的多余热量最终都进入了海洋,现在全球海洋已吸收了相当于50万座大型发电厂生产的热能。随着热能从海水中重新持续溢出,即使从现在起全球停止产生二氧化碳,全球平均气温也将再升0.6摄氏度。
科学家同时发现,南极洲沿岸的大型冰川正在以惊人的速度退缩。一项新的调查显示,在南极半岛受到监测的244座大型冰川中,接近90%的冰川正在以越来越快的速度退缩。与此同时,这些地方的气温上升也越来越快,幅度超过全球其他任何地区。科学家还发现,直到20世纪60年代,南极洲的冰川仍在生长,但是从70年代起,冰川开始退缩,目前退缩速度更是大大加快。比如,自1993年以来,位于南极半岛顶端的肖格伦冰川已经向着内陆退缩了13公里以上。科学家说,冰川的退缩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全球变暖,另外也跟海洋暖琉、风及其他一些因素有关。
全球加速变暖不仅体现在冰川急剧退缩和动物异常迁徙等诸多方面,而且也表现在动物的DNA上面。科学家最近研究了生活在澳大利亚东部沿岸的果蝇的新陈代谢基因Adh,这种基因的变种之一AdhS有助于果蝇适应炎热、干燥的环境。在20世纪80年代,具有Adhs基因的果蝇通常见于澳大利亚北部地区,但是从那以后至2004年,这种基因的分布向南延伸了400公里。与此同时,澳大利亚东部海岸的温度在过去20年间升高了大约0.2摄氏度,降雨量则减少了10到70毫米。由此可以推测,果蝇的基因变异是由气候变暖引发的。
穿红色装运动员较容易获胜
行为学家最近发现,身穿红色运动服的选手似乎比对手拥有些许优势。在分析了去年雅典奥运会上拳击、摔跤和武术项目的男选手比赛结果后,科学家得出了这个结论。在雅典奥运会的比赛中,选手们都穿着随机指定的蓝色或红色运动服,这就为科学家提供了一种“天然的”实验条件和实验内容。结果表明,假如身穿蓝色运动服的选手实力明显超出身穿红色运动服的对手,那么这个红色就谈不上具有什么优势;但是,假如双方实力相当、胜负分数相差很小,则身穿红色运动服的~方获胜的几率是60%。事实上,在野生动物世界中,红色常常是地位或攻击性的象征。比如,条纹雀科鸣鸟和小黑白鸟常被人当作宠物饲养,当科学家在其中一些鸟的腿部缠上红色的带子后,这些鸟在群体中的地位明显提高。人在感觉愤怒时常常会面红耳赤,而在感觉害怕时常常会面色苍白。科学家现在还不能肯定的是:究竟是选手的运动服的红色威慑了对手,还是选手被自己身上的红色刺激得体内的雄性激素水平上升,从而增强了爆发力?
用环境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活体昆虫
无处不在的螨虫
螨虫是一种长0.1~0.2毫米,专靠刺吸人或动物和昆虫的皮肤皮脂腺分泌的油脂等为生的寄生虫。螨虫在叮咬人的皮肤后,可使毛囊出现创面,毛孔扩大,皮肤变粗变黑并产生炎症,使皮肤早衰。
螨虫无处不在,遍及地上、空气中、水中和生物体内外,在居室的阴暗角落、地毯、床垫、枕头、沙发、空调器里都能发现螨虫。它们繁殖快,种类多。春季湿度大,是“养育”螨虫的最佳时机。螨虫有喜湿热、怕光的特性,如果居室卫生死角清理不干静,就为螨虫的繁殖生长及传播营造了条件。有专家认为,成年人的螨虫感染率已高达97%以上,螨虫已成为继苍蝇、跳蚤之后危害人类腱康的又一大害虫。
蝴蝶的单眼和复眼
昆虫一般在头部两测生有一对复眼,在头顶生有1~3只单眼。复眼是昆虫的主要视觉器官,大多为卵圆形,由成千上万个六角形的小眼并集在一起而成。蜻蜒的一只复眼竟然可以由28000只小眼组成。复眼能感受物体的形状、大小。并可辨别颜色。单眼的构进比较简单。仅能感觉光的强弱,不能看见物体。组成复眼的小眼非常之多,每一只小眼都有自己的屈光系统和感觉细胞,因此都能看见东西。当然。这些小眼毕竟太小,它们的视力比人眼要差多了。
观察微观世界的新工具——环境扫描电子显微镜
2000年,科学家发明了环境扫描电子显截镜。它的出现给研究人员带来了崭新的研究工具。用环境扫描电镜进行观察研究时无需制备或仅需制备简单标本,而这对于传统扫描电镜来说是无法想像的。
传统的扫描电镜的电子束经过空气时会与之结合并散开,因此要求整个样品均需处于真空环境中。由于绝大多数活的生物台有不同程度的水分,为了适应真空环境,在使用扫描电镜进行观察时需进行某些必要的准备,如脱水等。
另外。大多数生物样品不是良好的导电体,且与电子束接触时会产生负电荷而阻止进一步成像。因此,样品通常要被镀上一层重金属,首选金或金钯合金。
环境扫描电镜克服了传统扫描电镜的一些缺点,它能使散射降到最小。使用前者不仅能对样品做进一步检查,同时也能对活体生物进行检查。上面所示的图片均是用环境扫描电镜取得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