斯大林格勒战役的指挥艺术

2005-04-29 00:44宋宜昌
领导文萃 2005年9期
关键词:斯大林格勒朱可夫侧翼

宋宜昌

斯大林格勒战役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转折点。

关于这场惊心动魄的历史性大战,已经有太多的文章、图片、资料、电影作过介绍。读者有兴趣还可以到伏尔加格勒(即斯大林格勒)去凭吊古战场,静心体验当年苏军在怎样艰苦卓绝的情况下用铁血捍卫自己的祖国。

笔者仅就一般军事家忽略的几个问题向读者介绍一下。

一、西方军事专家分析战争,往往注重兵力、武器、后勤、运输能力、国防工业、将帅的指挥能力和指挥艺术,他们很难理解共产党军队战斗力的根源正是“支部建在连队”。

苏联军队实行的政委制,对宣传鼓舞士气,解决士兵思想问题,提高部队战斗力的作用极大,连朱可夫在其回忆录中也赞扬了政治工作者们的作用和贡献。

显然,西方军事学术界对这种制度竭力批判,是抹杀事实的。

二、关于德军对斯大林格勒战役的计划。严格讲,希特勒在1942年春天并没有在斯大林格勒作战的完整计划。

斯大林格勒位于伏尔加河下游,距当时的德军补给中心地哈尔科夫1000公里,距苏联西部边境2500公里,后勤补给困难。从纯军事角度讲,攻击距哈尔科夫较近的沃罗涅什(距哈尔科夫300公里)风险较小。从沃罗涅什切断伏尔加河,威胁喀山和乌拉尔工业区,占领前沿机场,用轰炸机轰炸乌拉尔兵工厂带,都是对苏联威胁很大的战略招数,而希特勒则几次命令绕过了沃罗涅什。

希特勒挥军入侵斯大林格勒和高加索,主要是被苏军的失败所吸引。1942年5月,苏军动用了战略坦克预备队,把可调集的2/3的坦克约6000余辆投入铁木辛哥指挥的哈尔科夫战役,结果遭敌合围。苏军损失了大部分坦克后,在顿河——库班河平坦地域已经无力阻止德军的大规模装甲进攻。

由于德军坦克在大草原上远程突击如入无人之境,希特勒产生了一种幻觉:仿佛苏军已经被彻底打败,只要保持装甲部队的攻势(李斯特的A集团军、魏克兹的B集团军,统一由冯•包克上将指挥),则可以打到任何地方,实现任何战略目标。

因此,当德军攻击沃罗涅什遇阻时,希特勒并不想打一场真正的战争,而想打一场在宣传上和心理上都风光的大追击。他撤换了冯•包克上将,由他这个前下士指挥大军,在库班草原横冲直撞。甚至过分乐观地兵分两路:一路沿斯大林格勒直取巴库油田和阿斯特拉罕;另一路突入高加索的格罗兹尼油田和迈科普油田。石油的香味的确很诱人,但军队的首要任务是摧毁消灭敌方的主力部队和装甲兵力,而不是去占领资源。

希特勒的决策是完全非职业化的决策。这个决策断送了保卢斯将军的第6军团(该军团在斯大林格勒战役中被歼灭)。

三、朱可夫的“侧翼施压”战法。

由于德军前锋突出500公里抵达斯大林格勒,暴露出其绵长薄弱的两边侧翼。朱可夫一直派出部队对德军的北部侧翼施加压力,迫使德军不断抽出部队来加强侧翼防御,减轻了攻击斯大林格勒的冲量。

从已经公布的资料上看,中国读者印象深刻的是斯大林格勒的城市防御作战。在瓦砾堆里所进行的那种惊天地泣鬼神的生死搏斗,使人很容易忽视苏军的战略策划和实际部署。希特勒也上了这个当,把攻占该城当成了他的惟一。

实际上斯大林格勒的守军——崔可夫将军的第62军得到的增援很有限。朱可夫不把主力消耗在斯大林格勒的残垣断壁中,是非常聪明的做法。“侧翼施压”战术使苏军摸清了德军侧翼的薄弱部分,而且了解了罗马尼亚军团的战斗力不强,有利于坦克突破。

就这样,德军的主力陷于斯大林格勒坚城之下,而苏军装甲部队和战略预备队却集结在德军后方,对它最软弱的部队实施致命的打击和合围。

朱可夫元帅真是高明呀!

具体反攻地点的选择也显出朱可夫的过人之处。卡拉奇距斯大林格勒城中的德军主力70公里,缺乏坦克和装甲车辆(主要是汽油的缺乏)的保卢斯不大会令自己的坦克同苏军在平原进行坦克战。而德军的增援部队离卡拉奇过远(约240公里),一时半刻也难以推进来。

当曼施坦因元帅指挥第4装甲军企图为斯大林格勒的德军解围时,朱可夫重施故伎,让瓦杜丁将军的部队对德国解围部队“侧翼施压”。瓦杜丁的攻击十分坚决,结果就制止了曼施坦因,也让被围德军沮丧地坐等被围歼。顺便说一句,瓦杜丁将军因此成为卫国战争时的苏军名将。他的作战风格酷似当年的蒙古草原骑兵。

四、斯大林的领导艺术。

早在1939年哈拉哈河战役(苏军和日军在蒙古的著名战役)时,斯大林就发现了朱可夫这个难得的帅才。自从图哈切夫斯基元帅案之后,苏军高层遭到了大清洗,无能之辈充塞仕途,真正的军事人才不是被杀被关,就是噤若寒蝉。

对于朱可夫,斯大林只是记住而已,并未授予高层实权。1939年苏芬战争爆发,苏军在初期失利,斯大林才叫朱可夫上前线,终于转败为胜。

卫国战争爆发,斯大林把朱可夫控制在身边,用他来保卫莫斯科,终于制止了德军的攻势。斯大林获得了信心。

到1942年时,苏联的指挥体系演变成三角形:斯大林——朱可夫——前线指挥官。斯大林负责国防工业和新式武器,并抓具体行政工作;朱可夫进行战略策划,并把高招交给斯大林。如果哪条战线出了问题,就派朱可夫去那里;前线指挥官专门打仗。

1943年,这个指挥三角基本依此运转。

直到苏联胜局已定,斯大林才让朱可夫去指挥白俄罗斯第一方面军。

从中,我们可以学到一个国家的最高领导人在国运攸关的战争时期,应该怎样做。

(杜辉摘自《辉煌帝国的军事视角》)

猜你喜欢
斯大林格勒朱可夫侧翼
朱可夫(下)
适用于张口受限患者的可调式印模托盘设计
朱可夫
YB45型硬盒包装机商标纸上胶机构的改进
《斯大林格勒》轻武器战术之瑕疵
一种轻量化翼开启式厢体的设计
俄政府不支持伏尔加格勒改名
如何评价斯大林格勒战役的历史地位?
朱可夫妙用探照灯
朱可夫谈军队指挥体制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