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学亮
宴席,就是人们通常所说的酒席,是人们为了一定的社交目的而聚食的、按照一定规格质量和程序组配起来的一整套菜点,也是为民间习俗和社交礼仪的需要而举行的多人聚餐的一种饮食形式,还是进行庆典、纪念、交际的一种社会活动方式。
宴席主要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方面是“席谱的设计”,是人们精心编排和制作的一整套食品,是茶、酒、菜、点、果、脯等的艺术组合。它反映了整桌宴席的概貌,它涉及到成本售价、规格类别、宾主嗜好、风味特色、办宴目的、时令季节诸种因素,需通盘考虑,平衡协调。另一方面是“宴会设计”,宴会设计中,要求主旨鲜明,强化意境,展示民俗,突出礼仪;并且要美观大方,舒适安全,方便适用,程式严谨;在场景、台面、席谱、程序、礼仪、安全等方面考虑周全,并通过服务人员协助完成。
宴席不同于日常饮食的一般聚餐,在于它具有聚餐性、规格性、社交性、礼仪性、艺术性这5大特点。
1.聚餐性:中国宴席历来是在多人围坐、亲密交谈的欢乐气氛中进餐的。它习惯于8人、10人,或者12人一桌,其中以10人一桌的形式为主,因为这象征着“十全十美”的吉祥寓意。至于桌面,通常以大圆桌居多,这又意味着“团团圆圆”“和和美美”。赴宴者通常由4种身份的人组成,即主宾、随从、陪客和主人。其中,主宾是宴席的中心人物,在最显要的位置,宴席中的一切活动需围绕他而进行;由于是隆重聚会,“礼食”氛围浓郁,有一股热烈的亲情,能很快缩短宾主间的距离,作到“宾至如归”。传统宴席一般不搞分餐制,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在饮食卫生知识不断丰富的基础上,分餐制的出现是势在必行的,但不管如何变化,宴席始终会在欢乐愉快的气氛中进行。
2.规格性:宴席之所以不同于便餐,还在于它的档次和规格。它要求全桌菜品配套,应时当令,制作精美,调配均衡,食具雅丽,仪程井然,服务周到热情。冷碟、热炒、大菜、甜品、汤品、饭菜、点心、茶酒、水果、蜜脯等,均按一定质量和比例,分类组合,前后衔接,依次推进,宛如一个严整的军阵。与此同时,在宴席场景的装饰上,在宴席节奏的掌握上,在接待人员的选用上,在服务程序的配合上都有严格的规格。不论哪种规格都要使宴席始终保持祥和、欢快、轻松的旋律,给人以美的享受。
3.社交性:宴席既可以怡神甘口,强身健体,满足口腹之欲,又能够启迪思维,陶冶情操,给人以精神上的欢愉。尤其在社会交际方面也显示了它的重要作用,可以聚会宾朋,敦亲睦谊;可以纪念节日,欢庆盛典;可以洽谈事务,开展公关;可以活跃市场,繁荣经济。所以《礼记》有云:“酒食所以合欢也”。实际上,人们也常在品尝佳肴饮琼浆、促膝谈心交朋友的过程中,疏通关系,增进了解,加深情谊,解决一些场合不容易解决的问题,从而实现社交的目的。这也正是宴席普遍受到重视、并广为利用的主要原因。像公关酒会、人情酒席、商务聚会、宴会外交等等之名,均由此而来。
4.礼仪性:中国宴席又是礼席、仪席。我国注重礼仪由来已久,世代传承。因为“夫礼之初,始诸饮食”。还由于礼俗是中国宴席的重要成因,通过宴席可以达到宣扬教化、陶冶性灵的目的。古代许多大宴,都有钟鼓奏乐、诗歌答奉、仕女献舞和艺人助兴,这均是礼的表示,是对客人的尊重。现代宴席在继承过程中仍保留了许多健康、合理的礼节与仪式。如:发送请柬,车马迎宾,门前恭候,问安致意,献烟敬茶,专人陪伴;入席彼此让坐,斟酒杯盏高举,布菜“请”自当先,退席“谢”字出口;还有仪容的修饰,衣冠的整洁,表情的谦恭,谈吐的文雅,气氛的融洽,相处的真诚;以及餐室的布置,台面点缀,上菜程序,菜品命名;还有嘘寒问暖,尊老爱幼,优待女士,照顾伤残等等都是礼仪的表现。此外,对于一些重大的宴席还要注意尊重主宾所在国家或民族的风俗习惯及宗教感情,可见宴席中的礼仪十分重要。这是中国宴席的“文化包装”,它体现了一个国家和民族的传统美德。
5.艺术性:宴席的艺术性体现在多个方面,其中有席单的设计艺术、菜肴在组配方面的艺术性、原料加工的艺术性、色调协调与搭配艺术、盛器与菜肴形色的配合艺术、冷拼雕刻的造型与装饰艺术、餐室美化和台面点缀艺术、服务的语言艺术技巧、着装艺术方面等等多个方面的内容。
古往今来,我国宴席场面典雅而隆重,菜品丰富而精美,充分体现了中国饮食的博大精深。它作为礼俗世代传承,并形成一套传统规范,成为了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