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星如月 尹 非
水乡小镇在作者笔下,仿佛是江南的一个个盆景,抚慰着渴望走出都市回归乡村的游子。
城市里的楼宇越建越高,大多方方正正的,铝合金窗以及同样用铝合金封闭出来的阳台,远远望去宛若蜂巢。楼下是精心修剪过的花木,一年四季拘谨地美丽着。
凝视着眼前的家园,心中常常会浮现另一幅画面,她是有着唐诗宋词的意境,有着水墨画的含蓄唯美,有着说不清道不明的中国风韵。那些小镇啊,当你轻轻呼唤她的时候,唇齿间流露的呢喃,仿佛是在叫着儿时挚友的乳名。
那是我们遗失在异乡的家园,走进她,温暖的感觉会充盈我们的心间。
一、周庄
周庄的名气太大,大得与她的气质迥异。
去看她是在一个初春的双休。柳条儿才吐绿芽,又下着蒙蒙细雨,一切都美的恰恰好。似乎应该会有一个直得回味的旅程。然而,刚一进景区,就只听见不同的导游在演绎着千篇一律的说词。桥上,巷子里,包括著名的沈厅、张厅,全是摩肩接踵的人群。这己经不是陈逸飞画里空灵的周庄,也不再是使三毛惊艳的周庄,更不是沈万三那个安谧的周庄,真正的周庄己经不存在了。我忽然觉得有些悲哀,在合适的时间里,邂逅了合适的对象,并不一定有美好的回忆,旅游如此,人生亦如此。
我有些忧伤地与同伴避开人群,专找人空人闲处走。当然,那些并不是所谓的旅游景点,却也有同样深长的青石板小巷,在细雨中独自寂寥。突然就想起了那个我出生的小镇,也有这样的小巷子,只是两旁的民居大多逼仄而狭小。一个连一个的小小铺子,老虎灶,麻油店,裁缝店等等。与周庄不同的是,一个消失于时光的推陈出新里,一个在市场经济的过度开发中僵死。对于周庄的原住民来说,这个曾经的家园必定已经面目全非。那些老年人,会一遍遍地呓语他们年少时的小镇,那时候镇上几乎没有外来人,春花秋月,不着痕迹地开谢、盈亏。然而,他们的孙辈己经见不到这样自然的景致,他们将和我一样,在家乡,怀着一个思乡的梦。
二、同里
去同里是在一个阴霾的冬日。
那时候我正在一段感情中左右摇摆,不知是取是舍。在一间绿野仙踪般的茶室,我坐在秋干似的椅子上,听见对面的男人提议说去旅行吧。在这样一个萧条的冬季?我迟疑着。同你去同里,他说。正是因为这句话,我答应了。
感觉上同里比其他水乡要大气一些,亮堂一些,街道比较宽阔,空地也比较多。小桥,流水,人家是古镇共同的特点,谁也不比谁逊色。可是,同里却更有一处令人叹为观止的绝妙景致—一退思园。退思,所谓“退思补过”也。这座园子面积不大,全靠构思精密取胜。亭台楼阁皆贴水而建,在清风明月的抚摸下摇曳生姿,宛若自然天成。我相信,拥有这样精美园林的人,是绝不会产生厌世之心的,红尘多么美妙,单这园子就有赏不完品不尽的风情。在书房内读一阵子书,闲了花园里看看花赏赏鱼,闷了叫个戏班子唱一台戏,是旧时期文人们梦寐以求的生活吧。
说实话,在同里完全是走马观花,他总是索然无味地看了这边走向那边,我不得不加快自己的步子。突然就觉得倦了。有些东西,比如花,比如酒,比如裙裾上的蕾丝花边,没什么实用价值,可是缺少了这些,日子会变得寡味许多。生活情趣亦如水与空气,不可或缺罢。
我想我回去以后不必再摇摆了,同里让我更深切地体会到爱的涵义。
三、乌镇
一部《似水年华》,乌镇声誉鹊起。
我喜欢她的清晨。街道静悄悄地,小狗淘气地跑过,留着清脆的铃铛声,两旁的店铺还上着木板,只有那些住家洞开着门,早起的老人坐在小凳上,目光平静地注视着路人。
这时的乌镇是一杯功夫茶,可以细细品。
一座座的小桥,一条条小巷,一间间老房子,诠释出一种怀旧的感伤。
可是依旧有些美中不足。
太精致了,精致到似乎缺少人味儿。或者说,她太飘逸了,缺少烟火味儿。
幸好爱上了一座茶楼:访卢阁。在景区内走累了,也饿了,穿着中式服装的小伙儿一招呼便信步上楼。蓝色的桌布,竹椅,竹制的茶壶架子,头顶是一浪一浪的蓝印花布。若有若无的丝竹声。安闲而恬静,再看楼下熙熙攘攘的人群,竟似有些禅的味道。
真好。
四、宏村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这样的景致,竟在眼前?
宏村是个神秘的小镇。据说当年建村时,为了使子孙枝繁叶茂,曾专门请风水先生精心设计。整座村子成牛型,村前的南湖是牛肚,村中的月沼是牛胃,那从家家门前潺潺而过的小溪就是牛肠了。南湖里有大片大片的荷花,虽说不是花开季节,那片摇曳着的翠绿也依旧令人心怡。然而最美的却还是月沼。穿过那些古老的民居群,眼前豁然开朗,这一泓碧水就是月沼。它的四周环绕着徽派民居,青砖墙,斑驳中带着光阴的痕迹。却又有绿色的藤蔓、黄色的小花从围墙中探出头来。苍老、鲜活。据说,这月沼旁的民居曾经印行在八分邮票上,走遍大江南北。
同样走遍华夏的还有徽商。他们风餐露宿,一路艰辛。富贵还乡不兴土木,似乎亦是锦衣夜行。著名的承志堂,人称“民间故宫”,雕梁画栋,石雕的漏窗,砖雕的门额,室内随处可见的木雕。前厅迎来送往,讲究喜气贵气,横梁上刻的是“唐肃宗宴官图”,中门福字上方是“百子闹元宵”,神形各异,栩栩如生。后厅为日常起居,求得是和睦与长寿,于是木雕的内容就选择温馨的“郭子仪庆寿”与“九世同堂”。更让人啧啧称奇的是这些木雕上都涂以金粉,如果走入当年初建成时的宅第,怕是亦如刘姥姥般,不知如何举手投足了。幸好,时光洗去了那份金碧辉煌的浮躁。
五、西塘
这是我最喜爱的一个小镇。她与乌镇靠得很近,本来说完乌镇该紧接着说西塘的,可是,最好的东西总要放在最后,是吧?
我喜欢西塘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因为吃。西塘有家响堂饭店。夫妻店。临河。最爱吃他们做的椒盐南瓜。南瓜片切得极薄,裹上放入椒盐的面粉糊,在油锅里炸一下,起锅。再看盘里的南瓜,金黄,夹一片入唇,粉粉的很糯。主人很厚道,会送一点自酿的黄酒,结帐时零头照例是抹去的。
初秋的夜,风不是很凉,临河而坐,桌上有摇曳的红烛,几道小菜,微辣的黄酒。对岸古老民居朦朦胧胧的影子,屋檐上挑出的红灯笼,象是一串串红色的省略号,又映在水中随着水波摇晃一闪一闪的,似极艳丽的花。还有嘈杂的人声。一点世俗的快乐。
早晨很早就起来,赶去永定桥吃水豆腐。那套行当真可以进博物馆了,竹制的架子,一个个小抽屉内各种作料。老伯问:盐的还是糖的?一楞,转而笑成了花。又想起房东人家,叫茄子为落苏,诧异莫名,回来一查,这别名居然出自《本草纲目》。眼前的老伯一边忙着,一边夸耀着说,前几天一个旅行团的老外,每人吃了他两份水豆腐。对面一个摊子卖小馄饨,有客来,将竹抽屉内做好的小馄饨点着数下锅煮,乘着这当口拿起一次性的食盒,放入配料,等一切准备妥当,馄饨也差不多熟了,连汤带水地舀进盒内,白得几乎透明的皮子里可以见到隐隐约约红的肉馅,汤上飘着黄色的虾米,黑色的紫菜,绿色的香菜,那个馋啊。
至于可以带走的更多了,一口粽小巧玲珑极为可爱,荷叶粉蒸肉味道独特过唇不忘,芡实糕闻着吃着都是香喷喷的……再是口刁的人,到了那儿,一定也可以找到自己喜欢的口味。
更令我欣喜的是,那里朴实的民风宛若世外桃源。进西塘不象其他小镇需买景区票,背着行囊走进去好了,就象回自己的老家。也因为这个原因,到处可见美院的学生拿着画夹临摹写生。那些当地人,做起生意来也是一副闲散的样子,买一些送一些,不买也没关系,再见面照样朝你点头微笑,毫无急功近利的商贩气息。真想在这买一套房子,与一个两情相悦的人儿,吃一辈子椒盐南瓜,看一辈子小桥流水,此生夫复可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