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 弟
一、微型小说皖军概览
在当下微型小说作家队伍中,微型小说皖军不太引人注目,主要原因是缺乏微型小说“大家”,除了获得首届中国小小说“金麻雀奖”提名奖的杨小凡和曹多勇,其他微型小说作家就鲜为人知。其实,在当代微型小说的发展历史上,有不少安徽微型小说作家还是很值得一提的。譬如雨瑞,他创作的《断弦》不知多少次地被人称赞与评介;张玉庭创作的《女教师的特异功能》在校园中产生了极大反响;牧毫也以《雨中的祖父》为他赢得较多的声名。他们的作品曾被收入《中国当代小小说精品库》《中国当代小小说排行榜》《小小说300篇》等重要选本。只是近些年,这些人很少写作微型小说了,微型小说皖军的核心人物杨小凡与曹多勇也写得少了,致使微型小说皖军突然间陷入了断层。不过,近几年微型小说皖军又呈现出东山再起的迹象,傅昌尧、吴守春、米蓝卡、于继勇在创作上势头旺盛,张颍东、张玉庭、任雪山在理论研究上也不断推陈出新,这种创作与理论的同步发展无疑为微型小说皖军东山再起打下了重要基础。此外,微型小说皖军还有陶立群、胡平、吴皑鸣、余同友、韩昌元、何庆华、胡旭东、左克平、韩贺彬、魏振强、吴成道、陈德山、张爱国、顾东行等。
二、微型小说皖军的收获
1.“传奇”微型小说声名远扬。在中国微型小说界,以写“传奇”微型小说著名的主要有两人,一个是河南的孙方友,另一个就是安徽的杨小凡。杨小凡以古时药都(安徽亳州)为地理背景,塑造了一系列丰盈而鲜活的人物,如李一刀、穆锅盔、段老谋等。通过烛照这些古代人物,杨小凡挖掘出了民间的人性美并揭示了历史深处的人生。可以说,杨小凡不仅为微型小说的传奇性作出了贡献,而且还丰富了微型小说的人物画廊。另外,杨小凡还与孙方友一起形成了典型的“传奇微型小说流派”(具体可参考雪弟《关注小小说流派》,见《小小说出版》2004年第8期),使“传奇”微型小说声名远扬。
2.微型小说理论研究推陈出新。在微型小说理论研究上,皖军起步还是比较早的。1987年,阜阳师范学院的张颖东就发表了《微型小说取材艺术谈片》,1993年又发表了《微型小说创作技法举隅》《当代中国微型小说兴盛的标志及其原因》,这三篇文章均被刘海涛等研究者多次引用。遗憾的是,此后张颖东连续生病近10年,耽误了他研究微型小说的行程。2001年,病愈的张颖东又很快发表了《微型小说的诗化倾向之一:含蓄》《试论辩证法在微型小说中的妙用》等论文。今年4月,张颖东参加了在郑州龙湖度假村召开的“中国小小说大家族联谊会”,与微型小说作家深入交流,估计不久会有更多的研究成果出现。淮南师范学院的张玉庭曾以《女教师的特异功能》《女教师有颗金子般的心》《火红的杜鹃花》等作品引起微型小说界的注目,在微型小说研究上,他同样取得了很大的成绩。只不过因文章比较分散,加之间隔较长,故未能引起足够注意。在微型小说理论研究上,尤为值得一提的还有刚出茅庐的任雪山,他是合肥学院中文系的教师,自2001年起开始关注微型小说,近两年也取得了很大收获,特别是去年发表的《小小说与新闻艺术之比较研究》《小小说:暗示的艺术》《小小说艺术形式十论》(见《小小说出版》2004年多期)在小小说界产生了较大影响。
三、微型小说皖军存在的问题
1.“流失”现象严重。微型小说作家的不断流失已是微型小说界不争的事实。这是不可逃避的宿命,因为“微型小说是训练作家的学校”,一旦训练任务完成,自然就会撤离。可微型小说皖军“流失”现象之严重确实很少见。雨瑞、张玉庭、杨小凡、牧毫基本上不写微型小说了,曹多勇也朝中短篇转向,这给了微型小说皖军致命的打击。另外微型小说皖军的作品数量较少,因此不宜引起人们的关注。在注重质量的同时,增加数量恐怕是微型小说皖军面临的一个问题。
2.缺乏阵地。河南有《百花园》《小小说选刊》《小小说出版》,江西有《微型小说选刊》,河北有《小小说月刊》,江苏有《金山》《短小说》,毫无疑问这些阵地都在某种程度上促进了本省微型小说的发展。可安徽唯一的一份微型小说刊物《作家天地·微型小说精品》已经转包,《安徽文学》《新安晚报》《颍州晚报》等报刊虽刊载微型小说,但毕竟版面有限,这对发展本省的微型小说多少有些限制。(《金山》愿为微型小说皖军的崛起倾心尽力——编者)
3.理论与实践相脱节。无论是早期的张颖东,还是当下的任雪山,他们都与微型小说作家缺乏交流,尽管他们也创作微型小说,但毕竟是偶尔为之,不成气候。这种与创作实践隔膜的研究就不可避免地造成“不在场”的缺陷,这从他们多引用陈旧的微型小说文本来作例证上可以看得出来。所以,他们应从纯理论研究中走出来,尽可能地与广大微型小说作家建立联系,了解他们的创作甘苦,写一些作家、作品论。另外,多关注一下微型小说皖军,大胆地指出其存在的问题与出路,并给他们以实际的指导。如果解决了这几个方面的问题,微型小说皖军的东山再起就不是一句空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