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启扬
端午节,是纪念屈原的日子。
我的家乡秭归,是屈原的故乡。因为屈原,家乡人对端午节格外钟情。
端午节最初走进我的记忆里是在我还年幼的那一年。那天,母亲将瓦罐中的糯米倒出来,用筛子筛去米中的谷糠,并很仔细地择去米中的杂物,然后将糯米放在水里浸泡。那时,我们家的生活很清苦,一年里能吃上一顿糯米饭对我们来说也算是一种奢求。
母亲看着我们渴望的样子,便对我们说:“明天是端午节,我包粽子给你们吃。”
就这样,我们兄妹在期盼中迎来了我记忆中第一个最清晰的端午节。
一大早,父亲带着我进山割回一大捆艾蒿和蓼竹叶。父亲将艾蒿整整齐齐地捆扎起来,然后高高悬挂在大门两旁。父亲说:“艾蒿可以祛邪,是保佑屈原的,也是保佑我们的。端午节挂两把艾蒿在大门口,屈原会平平安安,我们也会平平安安。”我至今还记得父亲说这些话时那种虔诚的样子。母亲则将那些鲜活的蓼竹叶洗得干干净净,然后将浸泡过的糯米一团一团地用蓼竹叶包裹起来,再用白色的棉线捆缠起来,放进了那冒着滚滚熟气的蒸笼里。母亲做完这一切,脸上挂满了平时少有的轻松。那天,我们兄妹是在兴奋和好奇中度过的,也是在父亲和母亲给我们讲述艾蒿和粽子的故事中度过的。或许就是那天,屈原的形象便模糊地走进了我幼小的心灵。
我真正了解端午节、也真正懂得家乡人的那份情感还是在我进县城工作之后。那年的端午节,不像我在老家只挂艾蒿和吃粽子,也不像我原在大山中不断地重复那些古老的故事。那天,归州古城街头巷尾到处都弥漫着艾蒿、粽子的芳香,古城的人们脸上个个都挂满喜庆。同事告诉我说:“小城的端午节好热闹,比春节还要热闹,每年都是这样。”这天屈乡人是怎样一种心情呢?他们对端午节怎么如此看重呢?我踩着光亮光亮的石板街,抚摸着岁月斑斑的古城墙,让思绪与家乡的历史碰撞。两千多年前,这片古老的土地诞生了屈原,这位博闻强志、忧国爱国的伟人被世人景仰,他的《离骚》,他的《天问》,他的不朽诗篇被世人传唱至今,作为他的故乡人,能不延续自己的情怀吗?!
古城脚下屈原沱,是一片港湾。相传这里是屈原别乡去施展抱负的地方,也是屈原含恨投江之后神鱼驮送他回故乡的地方。屈原满怀抱负而去,遗恨悲壮而归,从此便在这里演绎出一个又一个的传奇故事,传承着一项古老的活动。每逢端午节,不管屈乡人怎么忙碌,他们也一定要放下手中的活计,到屈原沱去凭吊那位古人。屈原沱的沙滩上,搭起了公祭屈原的祭祀台,“三闾大夫魂兮归来”的挽帐下面,供奉着猪头、羊头和鲜嫩的瓜果,身着白衣的屈乡儿女聚集在祭祀台前,任心灵在江中邀游,在空中飘荡,在屈乡大地升腾。江岸边,手捧粽子的男女老幼,他们将粽子抛向江中,一边向屈原忠魂祈祷:三闾大夫!你的故乡人保护着你;三闾大夫你回来吧,故乡儿女盼望着你。江面上,龙舟赛前的游江仪式紧紧地拨弄着人们的视线,催战的鼓声,悲壮的呐喊,他们将满怀深情撒满长江。
我哥哟,回哟嗬,嘿嗬也!
大夫大夫哟,听我说哟,嘿嗬也!
天不可上啊,上有黑云万里;
地不可下啊,下有九关八极;
东不可往啊,东有漩流无底;
南不可去啊,南有豺狼狐狸;
西不可向啊,西有流沙千里;
北不可游啊,北有冰天雪地。
惟愿我大夫,快快回故里!
衣食无须问,楚国好天地!
秭归的龙舟赛,必须先游江,游江必须高唱《招魂曲》。这种传统古老的游江仪式是从何时开始的,是无法考证的,也无须考证,因为它毕竟穿过了历史,走过了岁月,被屈乡人传承到今,谁也没有忘记它放弃它,这是屈乡人的情怀,也是屈乡人的境界。
每年端午节,我都融入了那种场面,每次我都会被那曲悲壮的《招魂》感动得眼噙泪花。我常想,屈乡儿女、也包括我自己,为什么对位作古几千年的先人如此崇敬?是他满腹文采的学识,是他刚直忠烈的品格,是他忧国爱国的情操,是他坚韧追求的精神?!我在想,屈原出生在秭归这片古老的大山之中,两千多年前,他满怀壮志,乘一叶扁舟,踏西陵峡中滚滚波涛,走进了他立志为国的那座圣殿。在奸臣当道,君主昏暗,国家即将亡灭的时刻,他深感无回天之力,毅然抱恨投江,以身殉志,义无反顾。他的品格,他的情操,他的精神,是否与巍峨的大山、与惊涛骇浪的峡江有关?!我还想,秭归山大坡陡,经济历来贫穷,如今却发生了翻天履地的变化。这除了共产党的领导、社会主义制度、改革开放政策之外,是否还有秭归人民传承了那种“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坚韧?这些,应该都是!
2003年6月,三峡工程蓄水,屈原沱随同归州古城永没江底。屈原沱消失了,秭归人民在巍巍三峡大坝坝上筑起了新城,同时,也将湖滨最大的港湾辟为龙舟基地。港湾与三峡大坝咫尺相望,端午这天,《招魂》的呐喊声从港湾跨越平湖,碰撞在三峡大坝上,巨大的回声在峡江上空飘荡,然后汇成强烈的呼唤声:“大夫大夫你回来吧!回来看我高峡平湖,回来看我故乡风光!”
在离归州古城不远的山坡上,有一片绿郁葱葱的桔林,桔林中掩映着一片仿古建筑。这片仿古建筑便是陆游笔下的“江上荒城猿鸟悲,隔江便是屈原祠”中的屈原祠。不过,屈原祠原来并不在这里,而是在山脚下长江岸边,因修建葛洲坝水利枢纽工程,始建于宋元丰三年的屈原祠被淹而迁建于此。在祠内有十多名男男女女,他们一直固守在这里,呵护着这片仿古建筑,也陪伴着屈原大夫的忠魂。他们有的从豆蔻年华到满头银丝,一直固守这里,一直见证着屈乡人的情怀。1998年,县城东迁新址,她们和他们的丈夫、妻子、父母、儿女随县城搬走了,这群人却留下了。每逢端午,他们总要随着拜谒屈原忠魂的人们在屈原青铜像前默默许上个心愿,在三闾大夫衣冠冢前深深地三鞠躬,抚摸着碑刻吟诵《离骚》、《九章》、《天问》,跟着年轻姑娘呐喊几声《招魂》曲。他们把青春留在了这里,也把情感释放在这里。
在屈乡过端午,我常常被另外一种场面感染着。西陵峡北岸有一条山谷叫七里峡。穿过这条山谷,忽然出现一片小盆地,小盆地酷似陶渊明笔下的“世外桃源”。这就是屈原的诞生地——乐平里。盆地里流传着有关屈原的种种传说,也延续着一个专颂三闾大夫的诗社——离骚坛诗社。因为诗社里都是当地地地道道的农民,所以人们也称它为泥腿子诗社。或许是三闾大夫给了他们灵气,这里的人们喜欢吟诗作赋,常出口成章。到了端午节,在山坡上的那棵古树下,便聚集着男女老幼,他们摇头晃脑,吟诵着他们自作的诗词,抒发着他们的情怀。每当此时,无论是“阳春白雪”,还是“下里巴人”,只要走进那种氛围,都会情不自禁地将自己融入其中。我曾感受过那种不分高贵三等而只有浓浓诗情的气氛,也捧读过那散发着泥土芬芳的诗集,每逢如此,便有一种冲动。乐平里背靠五指山麓。山脚下,流水潺潺,花果飘香;山峰间,云雾缭绕,瑞气呈祥。在我神游的视线中,乐平里化作一部史诗在燃烧,在升腾……
我用心去感受着。去感受秭归的端午节,去感受屈乡人的情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