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山鸿
阅读是语文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重要阵地。阅读可以益智,阅读可以怡情,阅读可以养德。它能美丽人生,升华幸福。《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初中学生应“学会制订自己的阅读计划,广泛阅读各种类型的读物,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260万字,每学年阅读两三部名著”,这对初中学生的课外阅读提出了明确要求。笔者以为,要提高阅读效率,优化阅读质量,在课外阅读过程中,应当保持以下三种心境:
平和的心境阅读,就是读他人、读人生、读社会、读历史、读自然,阅读时,必须确保心灵宁静、平和。平和的心境是阅读作品最基本的前提,不然就无法进行真正有效的阅读。何谓心境平和?如陶渊明诗中所描绘的:“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这便是心境平和。唯其如此,阅读才会成为一种享受,你才会咀嚼到书之甘甜,领略到书之魅力,明白到书之深邃。
对话的心境阅读,即人与作品的对话、与作者的对话。西方马克思主义者伊格尔顿说:“人的存在是与世界的一个对话,而更为虔诚的活动是听而不说。”只有承认自己“无知”,虔诚地听,文本才会向你敞开。文本不只是作者的代言体,更是一个有生命的主体,它能够对你说话。实际上阅读活动最基本的意义就是一种“人(读者)”与“文(文本)”直接对话的实现方式。因而在阅读中保持“对话”心境非常重要。以对话的心境去阅读,那么书内书外,就会有生命与生命的对视,心灵与心靈的相融,思想与思想的碰撞。
鉴赏的心境许多中学生(不少成年人也是如此)阅读文学作品时,只追求轻松,只追求消闲,关注的重心是局部的情节或故事的梗概,很少有人能对所读的作品进行品读和鉴赏。如卞之琳的《断章》——“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人在楼上看你。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你装饰了别人的梦。”短短四句诗中并无特别难懂的字词,读过之后也觉得懂了,但此诗究竟是一种怎样的境界,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感,似乎又实在难以言说,这便是缺少鉴赏的缘故。又如阅读冰心老人九十三岁高龄时写下的随笔《我的家在哪里》,作者写到梦后初醒时头脑恍恍惚惚,竟“不认识”自己的丈夫吴文藻和女儿、外孙了,你可能会难于理解,但只要认真鉴赏、品味一番,就不难察觉,冰心如此写,是要透过瞬间的幻觉,展示藏在“灵魂深处”的难以磨灭的感受:比起以后发生的一切,不管后者多么缤纷璀璨,“中剪子巷”终究是更为重要,更有决定意义的起点。同时鉴赏品味全文,就会发现此文于淡泊朴实中闪耀着睿智的光辉,显示出厚重的力量,特别是结尾一连串的“无”字句,无异于老人一生情操和品行的概括;谁读了都会怦然心动。这样的阅读发现或许并不困难,但如果缺乏鉴赏意识,那就难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