虫 子
5月17日清晨7时整,闹钟响了,这是我昨晚特意调校的。平时我7:25起床。
我跳起身来,抓起床旁的电话拨向北京。当你一拿起听筒,耳边就响起了我欢快的歌声:“祝你生日快乐,祝你生日快乐,祝你生日快乐,安安,祝你生日快乐!”“哦,妈妈。”你浅浅地笑了。
“I love you! ”我说。“I love you too!”你答。这是3岁时我教你的。10年了,在相见的每一个夜晚,或在不相见的每一次电话里,我们这样说,成了习惯。情感的脐带就这样联系着,一头是妈妈,一头是儿子,无论相隔千山万水,相距万里迢迢。
结婚第6年的时候,我又怀孕了,他就是你。你是我们的老四。我曾怀孕过两次,第二次是双胞胎,因为上班挤公共汽车,两个月大的胎儿不幸流产。为失去他们,我痛哭了一大场。
经过3年的休养生息,我拥有了你,这是上天恩赐我的礼物。我相信,3个哥哥姐姐会托生于你,你是我4个孩子的化身。我把对他们的爱,叠摞着,放在你的身上。
在孕育的整个过程中,妈妈心中充满欣喜和期盼。我在平静地、安详地感受和体会你在我腹中的每一点变化。甚至有一天晚上,我梦见你平躺在我的肚子里,头冲下,背靠着我,骄傲的小鸡鸡挺立着。梦醒后,我坚信那是你——我的儿子与我的首次相见。
清楚地记得,1992年5月16日上午,正在床上织毛衣的我,突然有了临产的前兆。我知道,盼望已久的时刻就要来临。我就像一个做好了充分准备的战士要上战场。因为老人说,这是一关,是所有母亲和孩子的关。
晚上7:30,我和你爸爸走了20分钟的路,来到北医三院妇产科。值班医生检查后说,还早着呢,回家吧,等疼的间隔短些再来。于是我们又走回家。整个晚上,阵痛不断袭来,我知道你的人生之旅开始了。
姥姥忙不迭地煮红枣小米粥、鸡蛋汤,好让我多吃点,精力充沛地和你一起闯关。
半夜1点多,我终于忍耐不住,坐上爸爸的自行车后座,奔向医院。在等你爸爸存车的时候,我独自站在院子里,倚着一辆小轿车。突然,我发现地面一片银白,天空如此清澈,月儿是那样的皎洁。我的心情亮极了,高兴得直想跟月亮奶奶打招呼。那一刻的景象至今仍历历在目,恍如昨日。后来,给你起名时,我主张叫“曲夜白”,因为那晚如白昼般明亮。但爷爷说又夜晚又白天,万一“文革”来了,非说你颠倒黑白不可。于是做罢。此为后话。
有意思的是,当年应是小孩出生的高峰期。但那晚,偌大的北医三院妇产科居然只有我一个产妇。躺在冰凉的产床上,抚摸着鼓鼓的肚子,我对你说:来吧,孩子,妈妈在等着你呢,让我来帮帮你吧。咱母子俩见面的时刻也该到了。
我乖乖地听从医生的指导,用力帮助你。我可以想象那时的我形象极不美观,疼痛使我的眼睛、鼻子、嘴巴扭成了一团。但我心里满是热望,向往,我知道只有这样才能使你以最快的速度,经受最小的压迫降临于世。就像在你今后的一生中,我永远都会站在你的身后,给你最有力的帮助,做你最坚强的后盾一样。
17日凌晨3:45分,你终于冲出了生命之门,带着“嘤嘤”的哭声。不一会儿,护士将洗得干干净净的你抱到我的床前。护士告诉我,你有3040克,非常健康。她还告诉我一个趣闻:在你的小脑袋刚露出来的时候,因为头发很少,头皮很白,医生们还以为是你的小屁股呢。多有意思。
包裹中的你,脸白白的,长长的,额头光洁,不像一般的小孩,皱皱巴巴的,像个小老头。你脑袋上的胎毛细得几乎看不出来,哦,是一个斯文的小帅哥呢!“嘿,小伙子,你好吗?”我在心里轻松地跟你打了个招呼。因为产程短,体力消耗不多,我的精神很好,心情靓极了。哈,我做妈妈了!
为了让你知道感谢母亲,在你3岁生日的时候,我告诉你,以后每到生日的这一天,你要对妈妈说:谢谢您,妈妈!虽然你还小,不十分理解它的含义,但每次听到它从你的小嘴里喃喃地飞出,我的心就如吃了蜜一般。
妈妈不在你身边的日子是从你上小学一年级开始的。1999年2月6日,因为工作的缘故,我被调到新华社香港分社工作。那时,你还不到7岁。
在这段时间里,我平均半年回一次北京,休假半个月左右。每次与你别离的时候,我发现你总是异常的坚强,简直令我称奇,当然更令我欣慰。试想,倘若你泪流满面,而做妈的我又怎么不会泪眼婆娑,心痛至极呢?好儿子,是你令妈妈坚强和放心。在我心里,你是一个多么懂事的孩子啊!
记得我第一次休假即将结束的前一天晚上,你让我抱着你,你的小脑袋紧紧地贴着我的胸膛,闭着眼睛安安静静地享受着妈妈温暖的怀抱。你撒娇地说,妈妈,我想你。
我知道你还太小,有些道理未必明白,但我还是请你理解妈妈。我告诉你,作为一个女人,我有两个角色。在家里,我是妈妈;在社会上我是劳动者。那时我问你,安安,你能理解妈妈吗,你能支持妈妈吗?你看着我,认真地点了点头,然后就倚着我睡着了。
第二天一大早,我如常送你上学。我搂着你细小的肩膀,装作轻松的样子,对你做一些叮嘱。我不想让你感受分离的悲伤,我希望你做一个坚强的孩子,我的小男子汉。
在学校门口,我抱了抱你,你尽量不看我,快速地说了声:“妈妈再见。”便飞快地跑进了学校大门。
我怔怔地站在那里,凝视你远去的背影,内心一阵惆怅。我不知道,你今晚会是怎样,会不会哭?会不会闹?会不开心多久?因为这是我第二次跟你告别。有了第一次的体验,你非常清楚要隔很长时间才会见到妈妈。
记得第一次远赴香港时,你分明不懂什么叫离别。在机场,你惦记着回奶奶家玩游戏,而不断地催促大家“走吧,走吧!”直到第二天晚上,你才略有所思地对奶奶说:“我想妈妈。”随后就哭了。奶奶极力跟你讲故事,东拉西扯,分散你的注意力,方才哄得你入睡。
我不知道这一次你会不会又是这样。
晚上,到了香港,我马上给你打了个电话。随着电话的接通,你清脆的笑声在耳边响起,我心里的石头才落了地。
爸爸曾笑你没心没肺,但我不这样认为。我知道你是一个感情丰富、却不愿外露的人。
你的班主任张继红老师曾告诉我一件事。有一天语文课上,你眼望窗外,定睛凝神。老师叫你起来回答问题,你哑口无言,不知所云。午饭的时候,老师悄悄问你:“曲江枫,刚才上课,你在想什么啊?”“想妈妈。”“想到了吗?”“唉”,你叹了叹气,感慨地说道:“真是梦想不能成真啊!”一段令我落泪又忍俊不禁的对话。
转眼一年多过去了,我知道你已经渐渐学会了调整自己的心理。在电话里我曾问你想不想妈妈。你笑着说,想!想!想!想得都想不起来了。直到你说准备什么时候回来,我又开始想你了。多么棒的辨证思维!多么健康的心理状态!
在妈妈的记忆里,有一个情景是永恒的。
那是2000年11月初,我随团返京。因是出差,活动完毕我才可以回家。晚上大约10点多钟,我往家里打了个电话,告诉你和爸爸我这就准备回去。收拾好东西,我拿着行李箱往家赶。
深秋的北京,已是寒风习习。当出租车接近院门口时,我看见你正站在门口东张西望呢。看见车子里的我,你大叫着跑了过来:“我正等您呢!”
这时,旁边站着的邻居感慨地说:“你儿子真行,一个人站在这里等了20多分钟呢,这么冷的天!”我这才发现,瘦瘦的你,穿着单衣,冻得唏唏唆唆的,脸上却洋溢着满足的笑容。
“哦,我的乖孩子!”我一把抱住你,眼泪夺眶而出,“你怎么一个人下来呀,爸爸呢?为什么不穿外套啊?!”你不以为然地说:“爸爸在接一个电话,我等不急了,就自己跑下来了,忘了穿外套。”尔后兴高采烈地拉着我的行李上楼。
第二天,当我把这个故事讲给同事们听时,她们全都掉泪了。因为她们都是母亲,都心疼孩子。
时至今日,我都不曾后悔选择到香港工作。虽然我们远隔千里,但并不妨碍我们交流、沟通。每个星期,我们都通两次电话。虽然你还不太会倾谈,但我会试着以你的思路、心态,平等地与你对话。我甚至认为,分离使我不至于无限度地溺爱你,也不至于因恨铁不成钢,将你的小错误放大。距离产生美,距离产生好儿子。
作为一个母亲,我非常清楚母爱对孩子的重要,尤其是性格和心理健康发展。我曾说过,对于我的孩子,可能我无法给予他最优厚的物质生活,但我一定要给他最充足的母爱。我要他快乐、健康地成长。不期待他多么的出人头地,只希望他诚实、努力、坚强,懂得宽容、感恩,拥有一份平静安宁的生活。
安安,13个春秋过去了,你长成了一个小伙子了,可以搂着妈妈的腰,并排着上路,再不用让妈妈牵着小手了。旅游时,还可以背上我们俩要用的东西和水。只是有些粗心,到了车上就稀里哗啦卸包袱,而下车的时候便演绎成丢三落四。
你,瘦瘦的身材,但精力充沛甚至过剩。
你,头脑聪明,但不求甚解。
你,性格憨厚,不争强好胜,甘于居中。
你,待人友善、大方,是不同年龄小朋友的好玩伴。
你,初见时有些腼腆,但实际上你是天生的外交家,坐在公共汽车上,你会与邻座的小朋友的妈妈拉家常。到酒楼吃饭,你喜欢与服务员聊天。
你,白白净净的皮肤,膝盖和小手常黑黑的。因为你洗脸的时候常常是弱柳扶风,一带而过,故嘴角和脸颊上偶尔会有条状污迹。
这就是妈妈眼中的你,像一棵成长中的小树。枝枝叶叶伸展着。
妈妈不要求你笔直,但期望你永远向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