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慧娟
“校本课程”这一名词近几年来一直流行于各中小学,2001年开始随同义务教育课程改革正式进入我国教育界。而在2004年9月开始实施的新一轮高中课程中,校本课程更是占有相当的分量。
其实,校本课程早就以多种形式(比如选修课)存在。但这个舶来的概念与我们那些零星的活动课、兴趣小组、选修课还是有所不同的。
在政策层面,它意味着课程权力的下移,学校作为课程实施主体、教师作为专业人员身份的认同。
更为重要的是,过去那些为课程将在学校课程体系中平等地拥有一席之地。学校的教育哲学思想,将能够被物化为有保障的课程与教学。每一个有教育理想的校长和教师,都可能用自己的力量为孩子们做些实实在在的事情。这当然是令人兴奋的。“一个人只有感覺到自己的力量能改变什么,才会意识到自己价值的存在。”一所学校,只有在“分数”之外还有所追求,才是真正的教育场所。
巨大智力资源的释放,究竟会在学校、在教师和学生的身上产生什么样的影响?这个本应该在3年前讨论的“新鲜”话题,将身就是一个需要沉淀的领域。我们渴望看到的,不是轻率的回应,不是浅尝辄止的蜻蜓点水,更不是名不副实的“学校特色”点缀,而是以深厚教育理念支撑的教育实践,是真正为学生的发展而生的课程与教学。我们要做的,是用今天的眼光来审视我们的校本课程实践。
我们将走访全国若干所学校,将好的理念,好的选题,好的课程内容,好的实践经验陆续呈现给读者,为学校和教师拓展视野。用我们自己的力量,还能为学生做些什么?———愿它成为学校课程决策者永远的追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