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想森
由于历史和现实的原因,我国的基础教育在区域、城乡及校际之间存在着巨大的差距。促进基础教育均衡发展,是我们当前面临的紧迫任务,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以人为本,统筹城乡和区域教育,整体提升基础教育的质量和水平。
基础教育均衡发展是一种新的教育发展观,是一种科学合理的政策导向,更是今后一段时期,我国基础教育发展的一个重要的战略性指导思想。科学发展观的实质是要实现经济社会更快更好地发展。基础教育发展失衡,从根本上讲还是教育发展不快,满足不了人民群众迅速增长的教育需求,跟不上经济社会高速发展的步伐。真正意义上的均衡是在发展中实现的,没有发展,就谈不上均衡。基础教育的均衡发展就是一个由不均衡到均衡,再到新的不均衡的不断螺旋上升的过程,而发展正是推动这对矛盾运动的直接力量。
科学发展观阐明了基础教育均衡发展的现实策略。强调发展必须在优化结构、提高质量和效益的基础上,实现速度、结构、质量、效益的统一。这就要求基础教育均衡发展必须采取一定的策略,走优质高效之路。基础教育均衡发展不能局限在简单的“扶弱”上,更不能把好学校拉下来,应在“扶弱”的同时,不断扩大优质教育资源比例,构筑均衡发展的高起点平台,并充分发挥优质教育强大的拉力作用和示范效应,带动所有的学校奔向更高层次的发展。
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强调人是发展的主体,又是发展的最终受益者,一切工作都要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出发点和归宿。以人为本是基础教育均衡发展的本质规定。基础教育均衡发展的目的,就是要不断满足广大人民群众受教育的需要,使每个地区的孩子,特别是贫困地区的孩子,使每个社会群体的孩子,特别是弱势群体的孩子都能受到好的教育。促进基础教育均衡发展,必须努力办好让人民满意的教育,让教育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要全面实施素质教育,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要在工作中重视人的因素,尊重人才,尊重知识,尊重劳动,尊重创造,发挥教育工作者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破除一切禁锢人发挥创造性的条条框框和主观偏见,让人的智慧尽情释放,人的价值充分体现,人的生命健康成长。
基础教育实现以县为主的管理体制后,县级政府承担了发展基础教育的主要责任,从目前县级政府的财力来看,教育供给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还不能充分满足社会日益增长的教育需求,教育资源供给的总量性短缺将长期存在。因此,政府通过制度安排和政策调整,加强统筹兼顾,使有限的资源发挥最大的效益,是今后促进基础教育均衡发展的主要途径。
统筹城乡教育,完善以县为主的管理体制,在经费投入上向农村教育倾斜。
基础教育的大头在农村,不加快农村教育的发展,缩短城乡教育的差距,就不可能实现基础教育的均衡发展。全国基础教育工作会议和全国农村教育工作会议分别颁布的《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和《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教育工作的决定》,在体制和政策上为基础教育均衡发展清除了障碍,提供了保障。当前,关键是各级政府要落实中央关于新增教育经费主要用于农村的要求,进一步落实和完善“以县为主”的农村义务教育管理体制。近几年来,我市以落实“四保”———保工资、保运转、保安全、保公平为目标,建立和完善了“五项机制”———教师工资发放的有效机制、农村中小学公用经费的保障机制、农村中小学危房改造的投入机制、中小学收费的监督机制、化解“普九”债务的工作机制,“三个专户”———教师工资专户、中小学危房改造资金专户、中小学公用经费管理专户,制定了《关于对县市区党政领导基础教育工作责任目标实施考核的意见》,加大对县级政府落实教育责任的督察力度,农村教育得到了长足发展,城乡教育呈现协调发展之势,差距不断缩小。
统筹资源配置,扩大优质资源的覆盖面,发挥优质资源的最大效益。
现实条件决定了我们不可能通过大量增加供给来解决资源短缺问题,各级政府与教育行政部门要打破观念和体制的障碍,超前制定不同区域教育发展规划,并充分体现目标的统一性与发展的差异性,通过“名师共享”、“设施共享”、“教改成果共享”、“教育信息共享”等来扶持薄弱学校,尽可能地扩大优质资源的覆盖面,在更大范围内实现优质资源共享。这些年来,我市加快教育信息化进程,教育信息网络已覆盖到农村中心小学以上的每一所学校,同时实现了全市教育信息网络中心与省内外部分教育网络的同步对接。在农村学校的教室里,学生也能通过网络进入外校的同步课堂,聆听优秀教师的讲授。与此同时,积极开展城乡学校对口支援活动,建立城镇中小学教师到农村中小学任教制度,规定城区每所学校每年都要对口支援1至2所农村学校,定时“送课下乡”,全市68所市县城区学校结对帮扶115所农村学校,204名农村教师对口到城区学校挂职,不断拓宽了优质资源共享的渠道。
统筹示范学校创建和薄弱学校改造,推进标准化建设,实现特色化和多样化。
基础教育均衡发展与示范学校建设不是一对矛盾,认为抓示范学校创建会扩大教育差距,阻碍教育均衡发展的观念是不科学的,至少是对均衡发展的一种形而上学的理解。发挥示范学校、示范学科、优秀教师的辐射带动作用,从而建立教育自身良性发展的激励机制,吸收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建设的成功经验,是多年来教育改革与发展始终坚持的一条基本规律,今后我们仍然要坚持。以促进基础教育均衡发展为目的的示范学校建设,不是过去的集中优质资源给少数学校“锦上添花”,而是通过建立面向未来的学校建设标准,合理配置资源,促进大多数学校尤其是薄弱学校按标准规范办学,把示范學校建设和薄弱学校改造统一起来。在这里,示范学校建设更多的是在办学条件、师资水平相对均衡的情况下,鼓励教育个性化、办学特色化,改变中小学“千校一面”现状,为每一个孩子的发展创造空间。这不仅是基础教育发展的大趋势,而且是基础教育更高层次的均衡发展。
人既是教育活动的主体,又是教育活动的客体。基础教育均衡发展必须坚持以人为本,把人的发展作为出发点和归宿,把保障人的教育权利作为核心,尊重人,解放人,发展人,在为每一个孩子提供均等的、全面发展的机会的同时,促进教师人格的不断完善和自我价值的实现。
保障每一个孩子受教育的权利。
受多种因素的影響,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流失一直存在。促进基础教育均衡发展必须把控制学生流失放在突出位置,把防辍控流作为一项基础工程,建立社会各界、各部门齐抓共管的工作机制,切实保障每一个孩子受教育的权利。
我市在不断实践的基础上,探索出富有地方特色的“控流六法”———依法治流、责任堵流、治乱减流、助学控流、劝学回流、教改防流。进一步建立和完善了“双线”控流责任制度、义务教育通知入学制度、小学升初中免试整体交接制度、贫困生救助制度、中小学生学籍管理制度,有效地控制了学生流失。同时,为了保障贫困家庭子女和流动人口子女入学,市政府出台政策,将城市低保户与农村困难户的小学和初中学生列为资助对象,受助学生凭“绿卡”在全市义务教育阶段任何学校就读均免交杂费,年均发放绿卡12000张。取消了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在城区上学的借读费,指定17所小学、6所初中接收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入学,切实解决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入学难的问题。
促进每一个孩子全面发展。
基础教育的宗旨是面向全体学生,为每个人的终身学习和终身发展奠基。要使学生具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具有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意识,遵守国家法律和社会公德;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科学和人文素养以及环境意识;具有适应终身学习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方法;具有健壮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质,养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和生活方式。要积极推进新课程改革,鼓励开发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建立适应新课程的教学管理和评价体系。根据不同年龄学生的认知规律,尊重学生人格,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改进教学方法,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学习。开展研究性学习,鼓励合作学习,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健康地发展。
实现教师的人生价值。
教师既是施教的主体,也是教育活动的客体。教师引导学生全面发展的过程,也是不断完善知识结构,健全自身人格,实现自我价值的过程。教育均衡发展不仅要致力于学生的全面发展,而且要促进教师的健康成长。要健全和完善法律法规体系,依法维护教师权益,想教师之所想,急教师之所急,千方百计为广大教师办实事、办好事,不断改善教师的工作、学习和生活条件,关注教师的身心健康,为农村贫困教师解决实际困难,为广大教师教书育人搭建舞台。要完善教师教育制度,鼓励教师通过多种渠道、多种方式进修学习,终身学习。要加快教育人事制度改革步伐,完善和强化教师资格制度,优化教师队伍结构,规范教师录用、聘任程序,形成富有活力的教师管理机制。要破除束缚教师发挥智慧的制度障碍,建立和完善适应新课程的教师评价制度、学生评价制度、教学评价制度、招生考试制度等,让教师始终充满激情地发挥能动性和创造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