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生产总值一夜之间多出来16.8%,国际排名超过意大利,上升一位,成为世界第六大经济体。
国家统计局局长李德水在12月20日国务院新闻办的发布会上宣布这个“特大喜讯”的时候,却显得异常清醒与平静。
“经济普查本身不可能创造GDP,也不可能因此增加可支配的财富。如果那样的话,我们什么活都不用干了,那多好。”李德水的这番发言引起了记者们一阵会心的笑声。
GDP不过是一个数字
国务院新闻办的发布会上,李德水叫住急于回去发布消息的记者,“你们不要着急走,我还有个很重要的说法。”
李德水的“重要说法”是“应该有一个正确的看法,要用平常心去看待这些事情”。
李德水一再向记者们强调,这次GDP修正,反映的只是统计信息的改善,更加接近事实,并不是中国经济社会本身发生了什么重大变化。
李德水希望纠正人们一听到数字增长就会产生喜悦感的习惯,他说,“有的公众提出来,GDP总量增加这么多,我口袋里的钱是不是也要增加了?这是两码事。”对取得的成绩和存在的困难都有一个客观的评价,是李德水在新闻发布会上留给大家最深刻的印象。2004年开始的全国经济普查初步测算结果显示,2004年中国GDP现价总量为159878亿元,比国家统计局当年的GDP快报数据增多2.3万亿元,增加了16.8%,这个数据不仅使中国的GDP国际排名上升一位;而且由于这多出的2.3万亿元中有93%都是第三产业创造而又漏统的,修正后的数据表明,中国经济中第三产业的比重上升到40.7%,第一第二产业比重相应下降,说明中国经济结构比原先统计反映的更为合理、更为健康。GDP基数增大,还使财政占GDP比重、外贸依存度、万元GDP能耗等数值不同程度地下降,这些信号也反映出中国经济结构比原先预计的要更为健康。
尽管GDP数据修正带来了这么多好消息,统计部门官员仍然非常强调冷静看待这个变化。修正后中国GDP总量占世界的4.4%,但消费的原油、原煤、铁矿石、钢材却分别占世界的7.4%、31%、30%和27%,说明中国离节约型经济还有很远的路要走。
中国GDP总量已经是世界第六,但人均GDP排名仍然在世界100名之后,人均GDP只有世界人均水平的五分之一。
李德水总结说,“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的地位丝毫没改变。”
要纠正的不光是数字
新闻发布会过后,李德水在接受中央电视台《焦点访谈》节目专访时再次强调,普查的重点不是GDP增加了多少,而是普查形成的基础资料对于各种分析和制定各种政策十分重要。
他认为,通过这次全国经济普查工作形成的较为完善的统计体制、制度和方法,将进一步提高中国统计工作的客观性和权威性。
据国务院经济普查办公室工作人员透露,这次经济普查不仅对2004年的GDP进行了重新核算,同时还将对1993年以来的GDP进行重新核算。
国家统计局统计科学研究所所长文兼武对《嘹望东方周刊》介绍说,国家统计局目前正在加紧做的工作是,以这次全国经济普查的数据为依据,采用经合组织成员国普遍使用的趋势离差法,对1993年以来的历史数据进行相应修正。
国家统计局把截至2004年被低估的2.3万亿产值分摊到之前的相关年度,修正后的各年度GDP将有所增加,“这意味着以前对具体年度经济‘过热、‘过冷的判断也需要相应改变。
为提高中国统计工作的客观性和权威性,除了通过经济普查修正基本经济数据,根据实际经济运行不断调整统计模式,改变纳入统计的参量也是国家统计局正在推进的工作。
居民消费指数(CPl)权重的调整就是其中一个引人关注的话题。国家统计局透露,随着居民消费结构的变迁,已经执行五年的国家统计局CPI商品目录和权重将有可能从2006年开始发生一个大的变化。
国家统计局研究人员透露了2006年CPI八类商品权重的变化特点,食品类产品权重将会下降,居住和服务类产品权重会上升。但是,外界所关注的商品房消费并不会列入CPI权重。
国家信息中心经济预测部副研究员钱敏泽分析说,调整CPI权重与经济大普查反映出的结果不谋而合,那就是居民消费结构升级,服务性产品将日渐取代实体商品成为居民消费的主要拉动力量。
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白重恩教授在接受《嘹望东方周刊》采访时则认为,居民消费指数的真实性与GDP的真实性同样重要,因为居民感受到幸福的程度,不光要看经济体能够为他提供多少商品与服务,还要看他能否买得起这些商品与服务。
观察社会发展水平要多维度
“国家统计局不是GDP局。”统计学者文兼武说。
他在12月8日召开的中国首届全面小康论坛上透露,国家统计局正在小范围内积极开展一套评价全面小康水平的统计监测指标体系的试点,完整的指标体系将于明年对外公开,在这个指标体系中,GDP只占很小的权重。
文兼武说,党的十六大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后,国家统计局即着手研究建立我国全面小康社会的统计监测系统。他们拿出来的这套体系包括经济发展、社会和谐、生活质量、民主法制、科教文卫、资源环境等六大板块共25个监测指标。
其中,经过努力能够在2020年达到全面小康目标值的有12个,包括人均GDP达到2.5万元人民币、城乡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3万元人民币、恩格尔系数低于40%、人均住房使用面积大于27平米、平均预期寿命大于75岁等。
文兼武指出,这个评价标准有三大特色,首先是用人均GDP代替了区域GDP总值;其次,引入了社保覆盖率、GDP能耗、森林覆盖率、平均受教育年限、城乡收入比、社会安全系数、地区发展差异系数、耕地指数、环境质量指数等一些指标,文兼武认为,这些指标从远期看固然是与一个地区的GDP水准相一致的,但从近期看,却有可能“与GDP增长针锋相对”。
文兼武提出的第三个特征涉及统计方法的改进,比如,在社会就业率这项指标中,小康指标体系摒弃了沿袭至今的“登记失业率”,而改用“调查失业率”。
文兼武透露,这套小康指标体系目前正在江苏等省区的部分地区内部试行,国家统计局据此指标给试点地区进行综合测评的结果是:2000年分值58.4分,2003年63.3分,测试表明,中国社会的绝大多数方面都在朝小康方向稳步迈进。
国家统计局的监测也表明,有七个指标目前正在向远离目标值的方向变动,它们包括:城镇失业率、城乡收入比、社会安全系数、地区发展差异系数、耕地指数、环境质量指数等。
文兼武表示,与任何事情一样,小康社会的建设也要从60分起步,一步步来,一个观念一个观念地扭转,在科学发展观统领下,总有达到100分的时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