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尚熹
第五届跨大陆国际火雕艺术节,于今年的6月21日至28日在奥地利伊施格尔地区举行。我和北京的青年雕塑家杨金环和赵勇组成了“中国队”应邀前往参加了此次活动。
活动的前期,我们获此信息,出于强烈的兴趣,专门为之设计了《东方圣灯》,投稿。还好,火雕艺术节的艺术委员会的评委们看上了我们的方案。就这样,有了这次创作火雕的经历。
伊施格尔地区的老百姓向来有夏天在罗卡尔山区的山顶燃篝火的习俗。奥地利的知名火雕艺术家歌博哈特·夏兹在此民俗的基础上发展、策划成了国际性的火雕艺术节。到目前为止,伊施格尔火雕艺术节已经举办了五次,已有来自世界各地30多个代表队参加了这一活动,并创作出了各种各样的火雕作品。而有中国队加盟还是第一次。欧洲的记者(如在维也纳、慕利黑、苏伊斯等地的媒体)为中国火雕队的出现发布了很多消息。
火雕艺术节的艺术委员会对我们的《东方圣灯》非常重视。按组委会的一般要求,各队火雕作品的设计高度不得超过6米。可是伊施格尔火雕节艺术委员会决定将《东方圣灯》作为整个活动的中心作品,搭建在一个小湖的中央,并希望作品尽量大些。火雕艺委会的夏兹主任甚至干脆建议将其高度定为8米。
根据新的要求和作品的具体搭建环境,我们对原设计稿进行了相应的修改。原设计只是木构亭子与宫灯的组合,修改后的稿子除了加大尺度和适应水环境以外,我们还揉进了中国牌楼的要素,突出了横向的造型。这样,作品的宏伟气势会凸显于湖面,再加上大量红色布条和小灯笼的运用,更强化了中国风、东方味。
这一届火雕艺术节只有四个队。他们分别是中国队、芬兰队、德国队和奥地利队。这是我参加过的最袖珍的国际雕塑创作营。看看举办活动的具体环境,也就觉得正合适了。一块大约有二十亩大小的空地中部微凹而成为小湖。西边陡坡,东边有湍急的溪流。而伊施格尔仅是一个村,坐落在阿尔卑斯山区的一狭谷之中。村边这一块不大的艺术圣地连续五年来为村民们和方圆百公里的百姓带去了莫大的欣喜。当然,前四届最多是组织过十个队,一般是六、七个队。
据组委会和艺委会的日程安排,21日至26日下午是艺术家们搭建作品的时间,26日晚上为点燃作品的时间,那天晚上也就是火雕艺术节的高潮。
在国外干雕塑,雕塑家可是得动真格的。作品尺度太大,时间有限,给我们构成了巨大的挑战。加上我们又是首战火雕,制作中我们真有几分忐忑。还好,我们精诚团结,起早探黑,终于完成了制作。相比之下,其他队一看就是老手,来得较晚,木头一搭,钉巴钉巴,稻草一扎,就完了。我们主要用的是钢材,焊活太多。
由于本次火雕节的主题是“火之轮”,几乎所有的作品和环境的装点都有圆、环、球的符号,有好几件作品还特意设计了转动的方式。在艺委会的帮助下,我们的《东方圣灯》的顶部还安装了转动的烟花。
26日,到晚九点,夜幕才完全降临山区。火雕节会场,小湖的周围地面已被1500根烛火装点成火的光环。根据安排,在悠扬的音乐声中,中国队首先点燃8盏小宫灯和悬挂作品牌楼的大宫灯,就这样,第五届伊施格尔跨大陆国际火雕节拉开了序幕。湖边、周边高坡上、到处是观众,公路边停了很多车。当然有警察维持秩序,还有消防车待命。在主持者和策划人的简短讲话之后,燃放作品正式开始。伴随作品的燃放,艺委会还为每一件作品配了音乐。一般讲每件作品燃五到八分钟不等。记得在半小时前的晚餐上大家还互祝好运,关键时刻终于来临了!顺序是这样安排的,首先是芬兰队表演,随后是德国队,然后是奥地利队,最后中国队压轴。每个队燃放的形式各异,方法不同,再加上响彻山谷的音乐,使会场高潮迭起,群情激奋,现场一片流光溢彩。整个火雕晚会历时一个多小时,各环节进行得非常成功,达到了艺术家们的设计效果。对于我们三位中国人,确实是一次难忘的经历。
中国人其实对以火为媒介的作品并不陌生。2001年10月,APEC会议在上海召开。20日晚大型景观焰火表演,就是海外艺术家蔡国强专门为之设计策划的。从本文的内容来讲,那就是一件巨型火雕。前面提及的奥地利的知名火雕艺术家歌博哈特·夏兹,在一次国际火文化论坛上与蔡国强有过接触。以火为媒介的艺术品创作,在西方已经成熟,以火雕为名的创作营也比较多,凡是可以点燃,或发光的材料和方式都可以使用。常用的一般有稻草、木材、天然气、煤油、汽油、火药等等。其实发掘火文化的路径可以同时延伸到民族传统中和当代科技中。我相信国内的艺术家有一天也会做一点关于“火”的实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