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目光投向中国”

2004-09-23 10:56杨庆文
中国市场 2004年8期
关键词:经济

杨庆文

“把目光投向中国”,是温家宝总理2003年访美时,12月10日在哈佛大学演讲的题目。今年4月27日,在南加州比利华山庄举行的第七届米尔肯全球研讨年会,其中两场是关于中国经济发展专题。一是“经援中国,世界最热的经济体”;二是“中国,重建世界经济结构”。美国社会各界精英约2000人参加。米尔肯研究所资深华裔财经研究员黄跃华评论说,从美国学者和专家、各界商业领袖以及政府决策的参与者的发言中,看到中国的存在。

一、对中国经济现状的评论

中国自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的进步令人眼花瞭乱,在过去25年里,国内生产总值每年平均9%成长,现在中国对美国的贸易盈余是对日本的二倍,每周流入中国的外国投资超过10亿美元。中国国内生产总值达1.4万亿美元,是世界上第六大经济体,经济总量是世界第三,并且成为全球第四大制造业出口国。但是中国经济现在有着自己的问题。与会美国学者认为,中国目前的经济改革就像在旧桥的基础上建造一座崭新的桥梁,中国需要的是建设稳固的桥桩,将新桥和旧桥很好连接,让行人从旧桥上顺利过渡到新桥,一旦时机成熟,行人将可以完全安全地使用新桥。作为实业家和经济学者的唐多德以“冷水和开水”形容中国经济发展趋势中的两个极端。他认为中国经济发展到今日,一些区域和地方的经济过热,而另外一些地方却还没有热起来。他认为,中国金融银行界目前正处在从计划经济向私人企业投资金融业多种形式转型。国外金融界及各企业投资对中国金融界改革起到重要推动作用。他对与会者说,中国目前的国情令其经济成长率必须保持在5%以上(中国一般认为7%),否则中国经济就会发生问题。华裔学者黄跃华指出,当今中国经济改革过热的地方(出现严重通货膨胀的区域)是中国的内陆中部和农村而非改革开放的先驱地方如深圳或上海。由于原来很穷的地区突然积累资金,例如河南、甘肃省物价近年飞涨明显。亚洲开发银行近期发表的最新报告指出,中国经济过热的迹象包括,原材料价格上涨,特别是石油、电力与原油等,还出现了供给不足现象。中国31个省中,有21省于2003年曾遭受停电之苦,预测今年停电现象将更普遍。投资成长率太高,今年一季度国内生产总值增长9.7%,而固定资产的投资上升高达43%(其中二月增长53%)。金融市场对中国的担忧在于经济“太过旺盛”。全球金融举足轻重的美联储主席格林斯潘,和国际货币基金不约而同的关注中国经济过热,提醒中国政府谨慎处理。格林斯潘直指中国货币供应年增两成,是造成经济过热的元凶,若处理不当,将出现金融震荡。他还说,如果中国出现问题,对于东南亚经济体、日本,间接的对于我们,都会造成很大影响。

二、中国经济降温,受惠的将是全球经济

美国经济学家指出,看中国的经济是否过热不仅要看其国民生产总值的数字,其政策的稳定性、股票市场的风险率以及法律是否走向健全等,也都是衡量的因素。著名经济学者卡拉毕尔和辛格等认为,中国目前的经济发展状况极像1945年美国的情形。比如,制造业占国民生产总值的主导,人们处于世界观极度开放的时期,政府开始利用财政工具来管理经济以及股市交易市场逐渐正规化等等。中国2002年的GDP为12377亿美元,与1942年的美国几乎相同,而在20世纪40年代中期到60年代,美国最高的经济增长速度也曾达到7.8%。所不同的是在高科技方面正与西方国家贴近。

4月28日美国华尔街有一论调:将欧洲与美国股市疲弱归结于担忧中国可能不再如过去两年那样,扮演强力经济引擎的角色。针对此论点,与会学者说,中国采取行动,为经济降温,受惠的将是全球经济,金融市场展开双臂欢迎。还明确指出,中国真正的担忧并非经济减缓,而是完全相反的一面,如果中国经济如此快速增长,一旦反转,后果将极其严重。真正的风险在于,如果中国不以某种循序的方式,为经济降温,届时将被迫采取强烈手段(硬着陆),扭转过热的经济,情况恐有失控之虞。策略与国际研究中心的中国经济专家凯茨亦说,市场对中国致力减缓经济成长的努力,应以正面的发展看待。他说:中国已经成为一个经济要角儿,任何可能失控的情况,对经济发展均属不利。如果中国采取某些减缓成长的措施,是好事,不是坏事。

三、对中国遏经济过热充满信心

与会经济学者坦陈,自去年中国领导班子更换以来,原来担心新任领导班子的经济政策的驾驭能力。这不禁使人想起了十年前的1993年,当时,全球经济低迷,但中国经济却“欣欣向荣”,银行借贷急增,经济在过度投资和消费的低谷下,增长15%,但经济过热拖累金融秩序失控,通胀高达28%,完全蚕食经济成长的硕果。当时的国务院副总理朱镕基见情势险峻,迅即兼任中国人民银行行长,强硬推出“16条”冷却过热经济的铁腕政策,其中包括两度加息、收紧贷款、派员到各地查处金融失控情况等。宏观调控措施令房地产和股市急速“退烧”,钢材、水泥价格显著回落。特别是稳定了中国金融大局,震动力度直至1996年才告一段落。他们不是担心,而是怀疑现中国新领导人是有否有智慧、魄力、果断能力,驾驭处理好这次经济过热?通过观察后说,胡锦涛和温家宝都有一个很好的财经领导班子,他们没有走在中国决策的第一线,任其可以从新的政策中看到他们的存在。中国目前的发展热度适合其改革开放25年的基础和积累角色,他们相信中国领导人有足够的智慧和能力适当地掌握经济发展的速度。卡拉毕尔和辛格认为,中国近年经济改革政策非常明智的避免了日本和印度以往犯下的经济错误。他们称赞当前中国经济运行要着力破解的四大问题:控制固定资产投资过快增长;缓解煤电油运供求紧张;加强粮食生产确保粮食供应;保持物价总水平基本稳定。认为中国领导人将改革开放的重点转移向西北部和东北部是非常明智的决策,因为一个国家的经济命脉,更重要的是依赖于钢铁和能源的基础工业。在遇经济过热近期采取的三招:提高资本金比例、调高电价、限制银行信贷,是动真格了,只有动用这些实质性措施,才能防止经济增长“虚高”。

四、冀中国以新的“愚公精神”克服“三座大山”

美国经济专家指出,中国经济区域发展不平衡以及人口问题,值得中国政府认真加以考虑,未来五年将是中国经济调整的关键时期。中国在1949年到1964年期间是人口生产的高峰期,这些人口目前已开始进入中老年,如果政府不能很好处理他们的晚年安置问题,势必对中国的经济造成打击。华裔学者黄跃华提到中国经济发展的阻碍时,以“城乡差别”,高度失业率和人口老化“三座大山”来形容。他说中国领导人和企业界,必须以新的愚公精神克服这“三座大山”。

洛杉矶参加这次研讨会的专家还提到中国的资金储备数字,但中美两方提供的数据为何差异这么巨大,仅列出供作研究。根据中国公布的统计数字,2003年,中国的资金储备为3.1兆其中全国36611家银行占有77%,政府8%,股市流通15%,大公司占有率不到1%。而美国方面的数字显示,中国的资金储备高达27.4兆,其中银行占26%,政府18%,股市流通45%,公司11%。

当笔者收笔时,又见美国媒体也纷纷对中国经济过热进行讨论,其中《财富》杂志亚洲版主编克莱·钱德勒发表的文章指出,华尔街投资人最初从原先对中国经济的高度乐观心态突然变为极度悲观,甚至有人把中国经济形容为失去控制的金融卡车。他认为,中国经济只是走暂时过热,而不是经济泡沫,因为中国经济比起90年代初期有更强健的基础,中国在加入世贸组织后开拓了新的出口市场,中国也扬弃了利用控制价格、中央计划调控等方式来操纵市场。他说,中国主要的问题在?到目前为止尚未发展出成熟的资本市场对贷款进行控制,中央也难以控制大量的地方银行进行贷款业务。但是他对中国经济未来的发展仍然深具信心。

猜你喜欢
经济
“林下经济”助农增收
经济下行不等同于经济停滞
民营经济大有可为
分享经济是个啥
分享经济能给民营经济带来什么好处?
拥抱新经济
“怀旧经济”未来会否变怀旧?
经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