贺慧宇
谁想到,污泥产业使得一些民营企业挣得盆慢钵满。面对巨大商机,这一行业出现了新的产业形式。
城市污泥处理处置问题是中国当前亟待解决的环境问题,随着城市污水处理事业蓬勃发展,城市污水处理厂排放的城市污泥数量将会越来越多。按照国家发改委制定的有关规划,到2010年,中国的城市污水处理率将达到40%~50%,其时污水处理厂将达到近2000座,当前城市污泥处理处置一直是限制当前污水处理行业健康发展的薄弱环节,正因如此,有业内人士提出,污泥产业的春天即将来临。
呼之欲出的污泥产业
“我们经常将用沃土黑桃K培育的西瓜、桃子等水果送给客户。” 在采访中,山西沃土生物有限公司董事长李波谈到污泥资源的可循环利用时这样对记者说。李波还告诉记者,山西省农业产业化发展水平最高的祁县,10万亩优质小麦、5万亩青苹果和20万亩酥梨基地均不同数量地使用了沃土的肥料产品,普遍反映良好。今年该县果蔬协会一次性向沃土订购了两万吨产品。一户瓜农一亩地使用了四袋100公斤沃土黑桃K,亩产达到3500公斤,整整超过临近地块一户种瓜能手亩产的2.5倍,且收获的西瓜品质优良,市场销售抢手。为感谢沃土公司,他专程给祁县沃土送了一车西瓜,并连连称赞“高科技给他带来了好运”。
虽然城市污泥是城市污水处理厂在水处理过程中产生的沉淀物质,既含有大量的微生物、有机质及丰富的氮、磷、钾等营养物质,又有超标重金属、病原微生物等,如处理不善将会造成严重的二次污染。但正如前所述,城市污泥又是一种有价值的可再生资源。首先,它含有55%、能改良土壤的有机物质,且品质稳定。它还含有可直接促进作物生长的氮、磷、钾等营养物质,因此,可将其进行无害化处理后加工成有机肥料。其次,城市污泥作为一种固体废弃物,经过高温高压处理后可制成水泥、砖、陶瓷等建筑材料。目前,这一产业正呼之欲出。
据悉,目前中国城市污水处理厂每年排放的污泥量(干重)大约为130万吨,而且年增长率大于10%,与经济发达国家污泥处置投资约占污水处理厂总投资的50%~70%相比,中国用于这方面的投资只有20%~50%,污泥处理处置处于严重滞后状态。中国的市政污泥处理和处置技术刚刚起步,全国现有污水处理行业中有污泥稳定处理设施的不到四分之一,处理工艺与配套设备较为完善的还不到十分之一,能够正常运行的为数不多。在中国,尤其在城市化水平较高的地区,污泥出路问题已迫在眉睫。
自上世纪90年代,中国城市污泥处理问题开始提上议事日程。据专家介绍,自2003年开始,中国一些大城市开始尝试进行污泥处理处置规划,在技术方面进行充分论证,如广州市近期采取生污泥填埋,远期将用于农肥。深圳市已完成专项规划,拟采取热干化加焚烧工艺。上海市则根据不同情况,采取处理分散化、处置集约化、技术多元化的方针。天津市计划建设3座污泥处理场等。业内人士分析指出,这些处理处置规划主要内容还只是技术规划和技术方案,基本未涉及管理体制、责任划分、相关政策、公众参与等内容,这与当前解决中国污泥问题极需管理体制、市场机制、标准体系、技术政策等多方面的支撑极不协调。
这种现状也与中国宏观政策的要求极不相符,自2003年7月1日开始,国家环保总局发布的GB18918-2001《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染物排放标准》已开始实施,现状与标准仍有相当大的差距。在当前的条件下,怎样才能更好地实施污泥无害化处理课题?专家指出,污泥处理处置应走产业化发之路。
先行者收获几何?
作为全国污泥处理行业有名的企业家,沃土生物公司董事长李波几年前就开始了他的“新沃土运动”,成立了从事生物技术开发和固体废弃物资源化处置利用技术开发的民营公司,成为了污泥处理处置产业化的先行者。
在采访中,李波坦率地告诉记者,沃土公司跻身污泥资源产业的初衷并不崇高,以生产有机肥起家的沃土人以讨便宜的心态“身陷污泥”。几年来,沃土凭借体制优势、技术优势和产品、市场优势就此踏上了污泥资源化产业的漫漫之路。
李波介绍说,在产业化之路上,他们的尝试有2001年度国家级火炬计划项目“城市污水处理厂污泥综合利用及三维复合有机肥生产”项目。在项目中,他们进行了包括污泥高温好氧堆肥和污泥农用肥料产品的深加工这两项技术创新。项目的杨家堡示范厂已运行了两年半,取得了污泥资源化技术、运营、政策等多方面的经验教训,脚踏实地地迈开了污泥资源产业化的第一步。
对于污泥产业“产出”的成果,李波介绍说,从杨家堡示范厂两年来的运行情况看,两年多的生产经营不计折旧、摊销和财务经营成本,基本持平。除2003年“非典”期间市政府投入财政补贴19万多元外,所有的固定资产和流动资金均由山西沃土投入,累计资源化处置污泥3.5万立方米,为国家节省填埋用地近百亩。沃土公司及山西污泥处理处置产业之所以能蓬勃发展,李波认为,这还得益于当地政府对污泥处理处置产业的积极扶植,目前已将战略目光投向了南方及沿海一些发达城市。
针对城市污泥的处理处置,除了一些民营企业兴趣盎然外,当前另一种形式是产业联盟。去年,在北京中关村成立了中国第一个城市污泥无害化产业联盟,该产业联盟成员单位有关负责人透露,产业联盟意欲通过市场化管理和运作的方式,在2008年之前实现北京每年80万吨城市污泥无害化处理目标。
产业联盟由北京城市排水集团有限公司、中国农业科学院、中国建筑材料科学研究院等多家单位组成。据北京城市排水集团总经理杨向平介绍,这个联盟虽不是法人实体,不能独立承担法律责任,但也不是松散无序,各行其是,而是各施所长,分兵把守。中关村国际环保产业促时中心主任徐云认为,产业联盟作为一种全新的组织模式,在国际上被认为是适应当前市场环境最好的合作模式之一,以最低的柔性成本对外部需求做出敏捷的组织反应,实现资源的最佳配置。
当前,产业联盟成员对污泥无害化处理处置的尝试是通过项目公司北京汉新源科技发展有限公司进行的示范工程来实现的。据该公司经理苏明立介绍,项目公司学的是民营企业的路子,用项目公司来滚动,盘子不大,机器也不是十分先进,建立了良好的销售网络。项目自2002年6月投入试运行,两年来已经处置高碑店污水处理厂的污泥15万吨,试生产了有机肥2万吨。
外资进入没有任何障碍
“没有国家产业政策支持,这个行业是做不下去的。”针对当前污泥产业在发展过程中遇到的一些难题,李波如是说。对此,业内的专家也对中国的“城市污水处理厂污泥处理处置”进行了专题讨论。今年上半年,由中国水网和清华大学水业政策研究中心组织的水业高级技术沙龙上,北京市市政工程设计研究总院副总工程师杭世珺 、清华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系主任陈吉宁、国家城市给水排水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郑兴灿等专家就城市污水处理厂污泥处置问题进行了深入讨论。
这些专家认为,污泥处理处置问题首先源于管理体制上的混乱,而管理体制混乱则首先是由于责任主体的缺位。这源于传统的污水处理厂是事业单位,无法独立承担法律责任,污泥处理没有专门的经济支撑体系,一般城市污水处理收费尚不足以维系运行,污泥处理费用更无从谈起,过分强调“资源化”技术路线,误导企业和政府把污泥处理处置有价值的资源,而不将之作为一份责任。其次是污泥监管严重缺位,污泥处理处置的管理缺位还表现在缺少系统规划,国内各城市的总体规划中尚未涉及到污泥处理处置内容,更无专项规划。第三,相关标准缺乏系统性、科学性。
专家们对这些问题提出了如下建议,一是随着污水领域政企分离日渐到位、污水收费逐渐实施及技术路线的明确,应在政策上明确污泥处理处置的直接承担主体。二是政府应加强污泥处理处置的管理、监控。三是在污泥相关标准的修改与制定上,须重视污泥处理处置的安全问题,尤其要注意对生态环境长期影响的监控。
上海给排水处副总工、教授级高工唐建国也提出:“污泥资源化产业的制度设计和相关政策,要充分体现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促进循环经济的发展,维护生态平衡。”
对于污泥产业的发展问题,记者采访了建设部城建司有关人员,他们认为,从发展的角度看,确实需要考虑污泥的出路问题,这一问题也会越来越受到重视。建设部将大力扶植技术可行、经济合理的产业典型,建设部将在各地摸索经验的基础上,总结推广较好的做法。
据有关人士介绍,根据中国推进市政公用事业改革的有关政策和自2004年5月1日生效的建设部有关特许经营权文件,目前外资进入这一领域没有任何障碍。另外,国家发改委办公厅近期发出了(发改办高技[2004]1343号)关于组织实施环境保护关键技术国家重大产业技术开发专项的通知,重点开发内容和预期目标中的第一项即是水污染防治技术,要求重点开发城市污水污泥处理置与中水回用技术,预期目标为解决城市污水厂处理污泥利用过程中的二次污染问题,提高污泥资源利用水平。记者在采访已进入该领域的民营企业负责人时,他透露说,目前该企业正与外资进行洽谈,前景甚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