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馒头神”的传奇人生

2004-08-27 04:35
东西南北 2004年8期
关键词:清华园馒头清华

贫富不能选择,可好学与懒做全在自己。清华园里人才济济,而学生食堂的师傅张立勇却以一口流利的英语成为清华园里的热点人物。水木清华BBS上,头一回为一个农民工掀起了波澜。

清华园里的特殊学生

今年29岁的张立勇和许多农家子弟一样,做过考大学“跳农门”的梦。但高二时,望着四处漏雨的土坯房和终日为他和妹妹的学费而发愁的父母,他毅然中断学业,南下广州打工。在一家中外合资的玩具厂里,订单上的英文让张立勇重新掏出了高中英语课本,并对英语产生了浓厚兴趣。

1996年6月,张立勇来到清华大学食堂当切菜工。把清华园转了个遍后,他想明白了一个问题:贫富不能选择,可好学与懒做全在自己。从此,学英语成了他雷打不动的习惯。他每天早上4时多起床,菜墩前、窗口前要站上八九个小时,一天下来,腰酸腿软。到了晚上,书没看上几页,眼睛就睁不开了。后来,每次看书前,他就通过喝热水把舌头烫得钻心痛,以此驱散困意。

为了不影响同宿舍其他人休息,他搬出来,租了一间5平方米的平房。桌上,贴着学英语时间表;床头,贴着座右铭:在年轻人的辞典里永远没有失败这个单词。

8年了,他天天坚持按时间表的安排走。后来,教学楼里的公共教室多了一位农民工,去的次数多了,他逐渐融入了清华学子群体。清华、北大、人大的英语角,经常有这位农民工的身影,他大声地问候每一个熟悉或不熟悉的中国人和外国人,大胆地与他们海阔天空地交谈,口语和听力在不经意间从量变到了质变。

食堂窗口的英语老师

张立勇把北京城当成了移动的英语词典,每一块广告牌,每一个指路标志,每一个饭店名称,每一个地铁站口,只要有英文,他就记。甚至泡一袋方便面,他也能学5个单词:盐、糖、味精、脱水菜、调味包。

他开始引起学生们关注是在一次卖馒头时脱口而出一句英语后,声音不大,但清晰有力,学生们愣住了,卖馒头的小师傅会说地道的英语?从此,张立勇开始在窗口有意识地用英语卖饭,窗口前总是排起长队,就连不太爱吃馒头的学生也排上了,只为与他过过英语。

曾有两位考进清华后出现几次不及格的学生,与张立勇一席长谈后,触动很大,恭敬地称他张老师,回去后成绩上来了。他给一个初三学生当英语家教,他教孩子时,屋外却响起家长的麻将声。他对家长说,你们这样,别怪孩子不好好学,并劝他们扔下麻将拣起英语。很快,学生的英语成绩直线上升,考上了重点高中,做生意的父母跟外商打交道时也逐渐用上了英语。

学友眼中了不起的“馒头神”

张立勇的托福考试成绩是630分,可他并没有去申请留学,那只不过是为了检验学英语的成果。清华学子们折服了。一时间,在水木清华BBS上,关于张立勇的话题成了热点。清华学生将他比作《天龙八部》中那位深藏不露的少林寺“扫地僧”:“咱清华卧虎藏龙,少林有‘扫地僧,清华有‘馒头神,都一样地惊世骇俗!”

如今,张立勇已经拿到北京大学成人教育学院国际贸易专业的大专文凭。那些枯燥难学的专业课,硬是让连高中都没有读完的他一门一门啃了下来。

今年春节前,张立勇收到了一封来自澳大利亚的电子邮件,寄信人名叫迪姆,一年前曾在清华留学,与张立勇在英语角相识后成了好友。迪姆回国后一直没有中断与张立勇的联系。信中迪姆写道:“馒头神”,你是我所认识的一位最了不起的中国年轻人。

目前,张立勇即将拿下北大国际贸易专业本科文凭,圆自己一个迟到10年的大学梦,然后考虑出国开开眼界。2008年北京举办奥运会时,他相信肯定能找到更适合自己的人生舞台。

猜你喜欢
清华园馒头清华
保持心态,踏实学习,轻松迈入清华园
Notes
是心动啊,糟糕,躲不掉雪中的清华路156号
孙清华作品
《厉害的馒头仔》
《厉害的馒头仔》
买馒头
清华院系手机背景图
清华大学之“清华”的由来